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曹植和曹丕本是同胞兄弟。曹植少年时聪明好学,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深受他父亲曹操的宠爱。曹操曾几次想立他为太子,后来听信谗言,认为曹植行为不检,作事任性,就改立曹丕为他的继承人。曹丕对曹植的才华一直嫉妒,当了皇帝以后,他对曹植深为不满,怕他日后威胁自己的王位,就找借口向他兴师问罪。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曹植天性聪慧,才出众,深受曹操喜爱。曹操本打算立他为太子.但曹丕“矫情自饰”,用尽各种手段当上了太子、曹丕做了太子后,对曹植进行无端迫害。有一次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作诗一首,并不准出现“兄弟”二字.否则处死。曹植果然七步之内成诗:  相似文献   

3.
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操在立太子事情上极其慎重,为了避免废长立幼引起宫廷政治斗争,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了曹丕。曹丕在位期间,曹植受到了排  相似文献   

4.
曹操有四个儿子,其中曹丕(pī)和曹植是一母所生。曹植从小聪明非凡,十几岁的时候,就读了不少书,能写很出色的文章。曹操试了曹植几次,觉得他确实才华出众,就对他特别宠爱,多次想立他为太子,只是因为有些大臣反对,才决定不下来。曹丕文才也很好,但比不上曹植。他怕自己地位不稳,就想方设法讨曹操喜欢。有一次,曹操外出打仗,曹丕、曹植都去送行。临别的时候,曹植马上念了一段颂扬曹操功德的文章,大家听了十分赞赏。这时有人在曹丕耳边小声说:“大王要离开了,你只要表示伤心就是了。”曹丕赶紧抹着眼泪向曹操告别,曹操很受感动,也掉下了泪。这…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8,(1):11-14
由于立嗣之争,曹丕曹植两人虽为兄弟,却在历史上留下了相互对立的形象。两人同为建安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却文风迥异。在文学批评史上常常将他们二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丕、植之争由历史上的立嗣斗争延续到了后世各类文学评论之中。明清以前,一直都以"抑丕扬植"的论调占据主要位置,明清之际却开始出现了"扬丕抑植"的不同声音,尤其以王夫之为代表,甚至提出曹丕和曹植之间是"仙凡之隔"。这种"扬丕抑植"现象出现在明清之际,背后是有着多重原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鲁迅结合汉魏之际的政治情势考察了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破除历史偏见,突出了曹操在建安文学风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首次为曹操正名.他着重论述了曹丕影响下建安文风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学风格的"华丽""壮大"是曹丕提倡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曹丕的功劳.他还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分析曹植的矛盾心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往往否定曹植"七步成诗"一事的真实性.文章拟从《世说新语》的历史性,《三国志》的作者、注者对曹植、曹丕的不同态度和曹植诗歌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证明这个故事应该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8.
曹丕与曹植,虽为兄弟,但在文学价值论方面,曹丕强调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则强调"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显来世也".表面上水火不容,其实实质皆重视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求通亲亲表》是继《求自试表》之后,曹植上疏曹叡的另一表文。其主要内容虽然是希望魏明帝曹叡能让诸王朝会,得以交流情感。但实际上是曹植经过曹丕执政时期的自身难保,并远离政治中心之后,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任用。因此,《求通亲亲表》的写作意图并没有"通亲"那么简单,在当时曹魏政权有意打压宗室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下,暗含着曹植个人"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0.
《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杰出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而创作的著名绘画作品。曹植,字子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作家和诗人,生于公元192年,是曹操的小儿子。他自幼很有文学天才,作品乐观开朗,富有理想和抱负,曾被曹操所赏识,准备立为太子,这引起了哥哥曹丕的猜忌。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千方百计对曹植加以迫害。悲惨的遭遇使他更清醒地认识了现实。他的作品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骨肉相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传说曹植和他哥哥曹丕跟随曹操讨伐袁绍时,得到一美女甄氏,兄弟俩都爱上了她。但由曹操作主把甄氏嫁给曹丕了。曹丕做了魏帝以后,把甄氏立为皇后,但不久就被曹丕的宠妃郭氏害死了。到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进京朝谒,曹丕故意  相似文献   

11.
曹植于何时何地犯禁出司马门,众説纷纭。关于时间,主要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之说,但却忽略了《魏书·曹植传》"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的记载,因为以法治国是曹操任魏王后于该年确立的基本国策,如果曹植犯禁出司马门发生在这一年,犯了法还增加封户,则连桓、灵之世也不如,故曹植犯禁出司马门不可能发生在217年,而应在216年5月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之后的当年之内。关于地点,郦道元在《水经·谷氺注》上所説曹植犯禁出司马门时的景物,如宣阳门、铜驼街等建筑物并不存在,此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地名。而从“王者有兵卫,亦卫司马门”上看,曹植犯禁所出司马门,应为邺城魏王宫的西门,《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此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2.
顾农 《天中学刊》2012,(1):69-74
根据鲁迅先生手抄本《曹植碑》,可以了解到关于曹氏家族先世的若干信息。杨修、丁仪、丁廙都是重要的建安作家,他们因为拥立曹植先后被杀,反映了宫廷政治的残酷性。  相似文献   

13.
在刘劭与曹丕、《人物志》与《典论·论文》之间 ,存在着多方面的、直接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典论·论文》中的诸多思想理路和学术向度的获得 ,几乎无处找不到它同《人物志》的或深或浅、或隐或显的联系。对于《典论·论文》来说 ,刘劭的《人物志》是一眼深泉 ,一股雄风 ,一团酵母 ,没有它丰富的思想滋润 ,没有它辨证思维方式和思想的鼓舞和启迪 ,没有它坚实厚韧的哲学的力的感发 ,就不会有《典论·论文》思想的活泼敏锐、思维方式的灵犀生动和思维视野的开阔宽广 ,以及思维质量的高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4.
孙佩 《天中学刊》2014,(2):70-73
应璩诗作承袭曹丕,主要缘于应璩作为近臣,其创作有意迎合曹丕,且两人诗歌都呈现质切古朴的艺术风貌。应璩诗歌多为讽谏时事而作,风格虽然质朴,但钟嵘认为其中不乏词采华美、富有诗味的语句,这种特点从现存应璩书牍文中也可看出。钟嵘对应璩的评价对提升陶渊明的诗坛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80年风雨历程的总结。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我党自身建设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作了新的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曹植集虽经前人多次整理,但其中值得商榷以及悬疑不决之处仍然不少。对其中部分问题加以探讨,有助于曹植集的重新整理。  相似文献   

17.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在散文、辞赋、诗歌等方面所达到的成就都要高于同时代人,尤其是其五言诗确有“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特点。本文拟就影响诗人诗作的精神气质和外在表现两方面来具体评析曹植五言诗的“慷慨”骨气和“华美”词采,以探求曹植对五言诗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鲁迅用近代“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解说曹丕时代“文学的自觉”,他以现实反观历史,在两者的相同处阐述己见。鲁迅时代和曹丕时代有许多相同处,两者都经历了政治的稳定与动荡、思想的单一与多样、文化的破坏与建设等过程。两个时代的文人均关注社会,反映时代,自觉总结文学的性质与特点,努力寻求文学的自身价值。他们以相同的文学追求,实现了意义相同的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19.
宓妃这一形象源于神话,而文人对她的解读和看法各有不同,屈原和曹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屈原的《离骚》中,宓妃是一个骄傲无理、轻浮淫游、变化无常的否定形象;在曹植的《洛神赋》当中,她却是一个缠绵痴情、凄美生怜的肯定形象。追溯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便是心境与际遇使然。“否定”出自于屈原的彻底绝望,“肯定”来源于曹植的一线希望。  相似文献   

20.
曹植的《神农赞》《黄帝赞》等一系列作品将炎、黄二帝的形象分为圣人君王、神灵仙人、英雄领袖、典故人物四种。这些作品赞颂了炎、黄二帝厚生爱民的丰功伟绩,反映了曹植作为贵族阶层的炎黄观,暗合了他厚德爱民的思想,也寄托了他政通人和的愿望。同时,曹植创作的《黄帝赞》,为后世赞体确定了范式。曹植对炎、黄二帝的崇拜和赞美,反映出魏晋时期士人们的炎黄观和民族共同体观念,为炎黄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