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算术、算学、数学”的来历“算术”一词源于希腊,原意是“计算的艺术”。我国古代,算术指的是数学的全体。正式使用“算术’这一名词是《九章算术》一书,其内容包括算术、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到隋唐时代国家成立了“算学”这一专门机构。我国小学...  相似文献   

2.
牛顿在《普通的算术》一书中写道:“要解答一问题,里面含有数量间的抽象关系,只要把题目由日常语言译成代数语言就行了.”怎样实现这种翻译呢?这个问题,初一同学刚开始学习《代数》时不太重视,到了初二就感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有问题了.所以,实现这种翻译,是学好数学的基础.牛顿在这本书里用了很多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要求这个商人原来的钱数,只要解最后的方程就能得到结果了.随着学习的深人,解方程对许多同学来说往往是不难的事;由所给的题目列出方程要困难些.我们现在看到,列方程的诀窍实际就是“由日…  相似文献   

3.
公元1220年.意大利人里纳昂多第一次使用符号“√”表示开平方,这个符号是取拉丁文“Radix”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得来的.里纳昂多是一个熟悉数学的商人.曾到东方旅行过.回到意大利以后,他把旅途中搜集到的许多算术和代数的材料写成《算盘之书》.  相似文献   

4.
牛顿(1642~1727),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牛顿的主要著作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用无穷多项方程的分析学》《、流数法和无穷极数》等。他的《普遍的算术》是介于算术与代数之间的著作(1707年出版),书中有“牧草与牛数的问题”,即人们所说的“牛顿问题”。牛顿在数学方面的贡献只是他一生成就中的一小部分,他在物理学、光学、热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早已将他推上了世界科学巨匠的宝座。牛顿与“牛顿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辉三角”应为“贾宪三角”河北肖青然人教社出版的职高《数学》307页中写到“二项式系数表,早在我国宋朝数学家杨辉公元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里就已出现.我们称它为‘杨辉三角’”。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发现此表的是北宋数学家贾宪,故称为“贾宪...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数理化》2006,(4):31-31
慨率论传入我国比较晚。1896年.晚清时期的数学家华衡芳翻译出第一本有关概率的书《决疑数学》。后来.原本中的“probability”义被译为“可遇率”“或然率”“可能率”“几率”“盖然率”“结率”等十几种名称.1935年出版的《数学词典》定名为“几率”或“概率”.1956年出版的《数学名词》仍然是“概率”“几率”并用.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你知道帕乔利是何许人吗?帕乔利是15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数学家,在他的名著《算术、几何及比例性质摘要》一书中,有不少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猫捉老鼠”就是其中的一个.题目就在下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看本文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未知因素,方程正是已知通往未知的桥梁,是人们认识物质运动规律的好帮手.方程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2000多年.所谓“古典代数”主要是研究方程的解法的.历史上,方程曾经是代数研究的中心课题,方程的解法曾作为代数的基本特征,而被长期保留.直到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还认为:“一切问题可以转化成数学问题,一切数学问题可以转化成代数问题,一切代数问题可以化成方程求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算术”的名称在我国古已有之,“代数”和“几何”则是从西方算书中翻译得来的.从字源上看,“算”的古体之一是“筹”(sudn同算).“筹”下面的“弄”字表示计算之事并非容易,需“常弄而不误”.摆弄这套“笄”需要技术.于是就叫做“算术”.所以古时“算术”的确切含义应该是“运算术”,不像现在那样指一种具体的数学分支.  相似文献   

10.
方程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算书《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在我国东汉初年编定的一部现有传本的、最古老的中国数学经典著作.书中收集了246个应用问题和其他问题的解法,分为九章,"方程"是其中的一章.1.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大约在1 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一名数学教师说来,数学开放题这个同并不陌生,但它却又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1977年.日本数学教育学者小组以岛田茂为首的学者在《算术数学课的开放式问题——改善教学的新方案》报告文集中首先提出“数学开放题”这个名词,并提出了“数学开放教学方法”。在美国,开放题起初是在研究“问题解决”热潮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九章算术》和《数书九章》这两部中国古代数学名著记载了许多关于方程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阻碍了中国数学的继续前进。直除法和互乘相消法是古代解决一次方程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家又独创了“正负术”和“损益术”;在解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代数与几何相结合的端倪;指数方程和代数的引入则是对“趣谈”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3.
1.1教学内容整体感知 “用字母表示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的加减”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代数之名,可以说是由此而来.因此,用字母表示数既是从算术过渡到代数的桥梁,又是整个初中代数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其意义,还要认识到字母可以与数一起参与运算,用数、字母、运算符号组成的代数式可以表示某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数量关系.可以说,“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之始,是今后学习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在有传本的一部最古老的数学经典作品。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周秦以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学上的各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当时世界数学水平的最高峰,对我国后世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清朝数学家孔继函(1739-1783)曾说:“《九章》之术,乃算术之鼻祖。”现在流传的《九章算术》,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成书,不过,书中的某些内容,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逐步形成。秦汉时代的数学家们,根据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编写了《九章算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完成了数的基本运算,初步尝试了用代数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优越性.由算术到代数的跨越是数学的一次飞跃,用字母表示数把人们领进了色彩斑斓、充满神奇的数学王国,有人说“算术是智者的游戏,代数是懒人的算术”,这并不是说代数不用脑子,而是说,解决同样难度的问题,代数方法常常比算术方法容易:例如:  相似文献   

16.
“+、-”这两个符号最早用于商业,分别表示“盈余’”和“不足”,那么“+、一”作为加减运算符号始于何时呢?根据历史记载,公元1498年在一位德国数学家所著的数学书中首先使用了“+”和“一”号.但当时并没有被人们公认为加减运算符号而加以应用.时隔十六年,直到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才被公认为加减运算符号而沿用至今.真是好事多磨!到现在,“+、一”符号又有了新的用途,人们又给它赋予了新的意义.为了便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需要,比如,本上5度,记为十5℃,零下5度,记为一5℃.而且把十SPq做正数,一5…  相似文献   

17.
一个数学小资料的探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问题提出 《数学5(必修)》(北师大版)第51页的“数学小资料”介绍了古希腊数学家海伦(Heron,公元62年左右)和我国南宋数学家秦九韶(1202~1261)对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角形面积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代数”这个词起源于公元九世纪时的花刺子模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穆罕默德·伊本·穆斯·阿里-花刺子模的作品的名称,他的关于代数的著作称为al-Jabrw-al Mugabalab,意思是“整理和对比”。整理就是把负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对比就是把方程两边的相同项消掉。阿拉伯字翻译成拉丁文就变成了Algebra,所以出现了“代数”这个名称本身。清朝初年,西方代数学已经传入我国,当时叫做“西洋借根方法”。把未知量称为“东西”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代数学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特别是到了宋元时期,代数学发展达到了高峰,宋元之后,代数学的发展缓和了下来。然而,宋元以后的数学家仍在坚持着传统代数学的研究。虽然中国古代有着丰硕的代数理论,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数学名词来表示这一学科。随着西方数学的引入,出现了一些艰涩难读的术语来表示代数理论。可是,“代数”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西方汉学家伟烈亚力于1853年翻译的《算学启蒙》中。随后,伟烈亚力与李善兰于1859年合译的《代微积拾级》和《代数学》中明确给出了“代数”这一数学术语的含义。再后来,华蘅芳与傅兰雅于1873年合译《代数术》时仍然采用了“代数”这一术语。从此,“代数”成为数学中的专业术语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研究“代数”这一术语的来龙去脉,不仅要厘清术语表述及其含义的历史演变,而且还要揭示术语所表达的数学理论的本质,探赜隐藏于术语之中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希帕蒂娅     
希帕蒂娅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女数学家,公元370年,她出生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希帕蒂娅的父亲是一位数学教授,十分注意对女儿进行文化教育.在父亲的帮助下,希帕蒂娅19岁的时候就读完一些大数学家的著作,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论球和圆柱》.公元389年,希帕蒂娅在强烈求知欲望的诱惑下,乘船来到雅典求学,在这里她成为受人景仰的数学家.期满接受亚历山大里亚城的行政长官的邀请,返回亚历山大里亚城讲授数学和哲学.在教学过程中,希帕蒂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丢番图的代数学,撰写了一本颇有创见的教科书.书中对丢番图的《算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