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制小学三年级上册。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二年级"感受不确定现象"的延续。通过感受不确定现象,认识到可能性有大有小,从而掌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则大量存在。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来理解,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教学时间:2011年11月教学地点: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用数对确定位置"规则的合理性,会根据相应规则,用数对确定平面内物体或点的位置。2.感受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严谨与美。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二、三年级要求学生会用语言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列出简单事件出现的结果,四年级让学生理解等可能性,五年级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概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理解"大数定律"。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83页内容。教材分析:概率是研究不确定现象(随机现象)的科学。随机现象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试验,其试验结果不确定,以至于在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但大量重复试验,其结果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概率学习的一个首要  相似文献   

6.
林大贤 《教师》2014,(10):115-115
《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体验"有的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则是不确定的"基础上的深化。教学中,要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理解等可能性是游戏公平的先决条件,并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P92—9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简单的推理、分析和判断,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98—99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知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9.
教学时间:2007年10月教学地点:东南大学礼堂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在二年级"第几排第几个"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它的准确性、简洁性。2.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体验数学创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二年级(上册)《可能性》的教学,是学生首次学习不确定现象,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教材选择相对有趣的摸球实验来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那么球如何"摸"呢?我们通常会看到,教师拿出两个不透明的袋子,告诉学生在袋中摸出红球的可以获得奖品,请学生在一个袋中摸球。当4个学生都连续从一个袋中摸出红球后,教师请学生猜:"你认为这个袋中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全是红球。"教师从袋中将球一一取出,确实全是红球,学生非常高兴,因为他们都猜对  相似文献   

11.
张瑛 《陕西教育》2007,(7):37-3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92-93页内容。 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2.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从小学升上七年级后,对学科增多,课程量加大,教学要求提高,很不适应,生理、心理、知识、思维、方法等方面出现障碍,心理学上称这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为"高原现象"。在学生作文方面,存在错别字多、语句不通、词汇贫乏、中心不明确、题材老化等毛病,产生谈"文"色变的现象,形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难"是必定无疑的。那么,解决七年级学生作文所面临的"过渡难"问题,有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4年级上册第83~84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相似文献   

14.
一、"小二现象"——小学二年级是人生"养成"与否的一个分水岭小学教育又称"养成教育",学生在二年级及二年级之前已经知道:上课是要认真听讲、作业是要及时完成、劳动要积极参加、上学不能迟到、见到老师要说"老师好"、回到家里要告诉家长"我回来了!"犯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时,为了让入学不足四个月的一年级小学生初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的思想方法,培养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我教一年级语文,而且担任班主任之职。以前也教过几年一年级,印象中,一年级小朋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很多东西都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感到陌生,都不适应。因此,一年级是比较令人头疼的。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万事开头难"吧。现象一:娇一大早到学校,还没走进办公室,就看到一家长领着哭哭啼啼的小朋友迎上来:"老师,你来帮我劝劝吧。我好说歹说,这孩子就是不肯让我回去。"看得出,母亲虽然很生气,但也有些心疼,瞧,她  相似文献   

17.
王小强 《中国教师》2013,(24):26-27
以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一直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如今,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及表现能力成为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一,小学音乐学科的地位缺失。集中表现为:开课严重不足,缺乏专职教师,缺少教学设备。其二,小学音乐教学存在"不作为"现象。"不作为"现象,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质量不高,有效性不强。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未能达到  相似文献   

18.
宋承磊 《山东教育》2012,(Z4):106-107
一次,我去找一个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同学,嘘寒问暖后,他带我参观了学校的一些硬件设施和上课的场地,过程中和他聊了很多。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他很忙,也很累!他先是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又是一至四年级的美术老师,还兼着五、六年级的体育课。我对他说:"行啊,你真是个全才!"他却一脸无奈地给了我一句:"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次"参观访问"给我的触动很大。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也正在被大众所接受。在  相似文献   

19.
正年级:五年级上学期。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教学内容:苏音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在充分聆听歌曲基础上学唱歌曲。学生在学唱歌曲过程中,认识广西,以及了解广西壮族的民俗风情,充分感受壮族"对山歌"的魅力及其音乐风格特点。2、能力目标:能用一领众和的形式与活泼、欢快、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什么结籽高又高》,在创编山歌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结合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学会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画图策略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