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体检"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社会认可和实践育人。为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通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集专业社团、学科竞赛和自主创业为一体的培养方式,着力多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本文依据"双创"教育模式理论,在教育内容、形式、发展定位等方面进行探索;引导高校实施自主、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树立新的就业理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努力探索新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地质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创新性构建了"一三五"地质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地质类专业分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种人才培养类型;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彰显学生个性、优化师资配置、整合课程资源、创新实践体系、管理刚柔并济五大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与基本特征,构建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体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目前学校将"健康第一"的理念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要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此,学校应该针对校园体育竞赛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以实现为社会培育人才的目标。本文主要基于这一背景,首先从构建多元化竞赛体系的作用和意义入手,然后分析了影响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构建多元化校园体育竞赛体系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培养具有"两型"意识、知识和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平台是培养"两型社会"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为满足"两型社会"建设需求,必须全面贯彻"两型"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两型"教育实施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我校电子与电气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过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等方面全方位融入"两型"理念,提高学生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培养"两型"理念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平台+模块"模式是通过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涵的研究,构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文章从"平台"和"模块"两方面对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平台+模块"模式下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策略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之学"和"为人之学",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仅忽视了哲学批判前导的功能和对人的关注,教材建设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念和教材体系,提出下面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大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人性光辉与批判前导的维度;二是在教材体系上,实现各部分内容的创造性重组,并采用史、论、著、比、实有机结合的方式,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之学"和"为人之学",但其传统的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哲学批判前导的功能和对人的关注,教材建设也未能跟上时代步伐。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念和教材体系,提出下面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大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人性光辉与批判前导的维度;二是在教材体系上,实现各部分内容的创造性重组,并采用史、论、著、比、实有机结合的方式,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10.
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集美大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学校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施"卓越计划",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着手,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着力构建面向各类学生、多样化的高等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试论高职“1+1+1”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关键.文章拟从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出发,从合理确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和实施"以人文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特征"的"1+1+1"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构建科学、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色,培养大批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结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铁学院)多年来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了"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以往成人教育受学校教育影响,一定程度上脱离学习者需求和社会需要。在当下,实践性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强化实践性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趋势。成人教育与实践性教育的一致性:价值理念上都应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人才培养目标都应定位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教学实施中都应创设真实场景、突显学习者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成人教育构建与学校教育并行的社会实践性教育体系的总体构想:基于"大职教"理念重新整合职业性教育与培训,基于"大立体"架构创新成人教育体系,基于"大协作"模式构建成人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度的加快和重心转移,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这需要站在新的高度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考核、实践实习计划、毕业论文与设计等进行修改完善。只有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行业发展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体现出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汽车专业学生入学基础参差不齐、学生个性鲜明的特点,在日常专业课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潜能发挥,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构建本专业特色鲜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来应对经济发展多元化和社会需求多元化的要求,积极推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汽车类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借鉴公共历史学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致用"人才,从"趣在求是"走向"学以致用",是史学摆脱危机,焕发生命活力的必由之路。培养史学"致用"人才,需要实现高校职能的整合与优化,探索多样化路径。本文认为,教学建设能够夯实史学"致用"人才培养的根基,科学研究能够提升史学"致用"人才培养的质量,文化实践能够拓宽史学"致用"人才培养的场域,社会服务能够彰显史学"致用"人才培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水平"双师型"职教师范生培养是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将"新工科"理念引入到职业技术师范生教育中,将其培养成为具有知识能力、师范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使其充分具备师范性、技术性和学术性等属性,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文章阐述了"双师型"职教师范生的角色定位,并对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双师型"职教师范生的培养体系构建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依法制定的合格幼儿教师的基本条件或特征,是全国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命题依据之一。文章分析了《专业标准》和"国考"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存有的问题提出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构想。新的人才培养需要重视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构建完整的专业思想与情感教育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转变教学方式,务实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高度重视培养实践能力,推进"全过程课程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双育"理念是指"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秉承该理念,本文从探究专业人才培养与高职数学教育中"智"和"德"的关联出发,从"数学+"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构建、"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评价系统的构建以及"数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为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打造"智"和"德"深度融合的高效课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理论启示意义和实践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一直在深深地考问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陷入了困境,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受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制约。要突破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困境,就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先进教育模式,采取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尊重高等教育规律,构建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