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读书杂谈     
多读书作为一个中学生,“多读书”这句训语恐怕已让你听得耳根生茧了吧!不过你可曾问过,“为什么要多读书?”我想先用古人王荆公的一句名言作答:“读经而已,不足以知经。”即读一点点经书,是不足以知道经的真谛的。广言之,如果你只是努力读语文课本,而课外的东西一概不知,那是断然学不好语文  相似文献   

2.
“名”教 1945年,林伯渠的小儿子6岁,要上学了。林老对儿子说:“上学,该有个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林老语重心长地解释道:“‘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足踏实地!”“联”教明朝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奇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上联说,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下联说,年纪大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徐渭意在告诫儿孙后辈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  相似文献   

3.
“开卷有益”,但对于识别能力与判断能力还很不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还要看开的是什么卷。当代诗人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英国小说家菲尔丁说:“不好的书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残害。”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指导,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势必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4.
让“悦”和“读”相伴,化阅读为“悦读”,似乎是当前很得人心的一种读书观念。“悦读”本身当然没什么不好,但可惜的是,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对“悦读”的本意产生了误解——“悦读”应有两层意思:一是“因读而悦”,二是“因悦而读”。这两者应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但  相似文献   

5.
一年级小朋友学了汉语拼音、识了一些字词和句以后,就开始读短小的课文了。尽管他们读音比较正确,但要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还会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儿童字词会读了,但放在课文中就结结巴巴读不好;有的儿童则一字一板机械地读;有的儿童读书一气呵成,没有停顿……我觉得,这个时候是学生整个读书活动的开端,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就应从这里起步。因此,我抓住这个时期,采取了一些措施,教一年级学生读好课文。一、组词连句读,密切“左邻右舍”的关系初入学儿意读不好课文,主要是组成课  相似文献   

6.
Money!课上,英语老师一再强调:“单词不仅要多写,还要多读,倘若每天你能反复读它20遍,它将是你的。”话音刚落,A君大声念开“money,money,money……”谁去开家长会爷爷退休了,报名上老年大学。正读一年级的孙子好奇地问:“爷爷,您还读书啊?”爷爷说:“我读书有什么不好吗?”孙子说:“好是好,就是万一学校通知开家长会,您没有爸爸妈妈,谁去呢?”校园幽默二则$江西永丰藤田中学@戴坚信  相似文献   

7.
不少同学认为学习语文要读书,学习数学读不读书无所谓。其实学习数学更应该注重“读”,因为“读”正是你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数学课本“怎么读”?“读什么”?  相似文献   

8.
且对亲子共读的内容、方法、途径缺乏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一般在孩子1岁半时就开始培养读书的习惯,我国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还比较落后。缺乏培养的结果就是,孩子是否有读书的习惯全靠“机遇”,“机遇”好,孩子会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机遇”不好,孩子几乎就不读书。孩子们因为缺乏培养而无法享受到读书的权利和快乐,这是一种不公平。这个问题也让我们成年人反思,因为这不能怪孩子,这是我们成年人的问题,是我们的状态影响了这些未成年人的阅读。家长首先应该是亲子共读的积极参与人。现在有很多家长重视阅读这个问题,他们也很希望在自…  相似文献   

9.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一定非常纳闷:“老师怎么会是个孩子?”在我眼里,我的语文老师就是个孩子。下面就让我来说给你们听听吧。缠人的老师。语文老师总喜欢上我们读书、背书,读不好还要重读,背不好就得重背。每次早读,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背诵课文。  相似文献   

10.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张抗抗曾提出:“要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此前,报纸也报道了,通过改革开放提前富起来的深圳人,读书已成为新时尚。他们的假日多数人是买书、看书,甚至送礼也是送书。深圳市政府正在开展“读书月”活动,以推动向“学习型城市”大步迈进。然而与不少参加成人教育的同志谈及此事,他们总是慨叹书价昂贵买不起书,因竞争加剧无时间读书,有的还认为有了电脑、上了网,没必要再去读有字图书……书价高低业外人员难以评断,不好发言。至于有没有时间读书、上网了就不再去读有字之书,倒可以提出来…  相似文献   

12.
李集良 《湖南教育》2010,(12):45-45
“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聆听孩子们美妙的读书声是一种享受,我陶醉在这种浓浓的读书氛围中,自己也拿着书本读了起来。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老师,小广打我。”一句话惊醒了正读书的同学们。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陶晋。只见陶晋拳头握得紧紧的,怒目圆睁。我下意识地皱皱眉头,因为这个孩子一向脾气暴躁,是个“常有理”,和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小广,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3.
古今中外,书籍之多,浩如烟海。现实中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同是阅读一部作品,有人获益匪浅,而有人则受害颇深。究其原因,不仅与作品本身,而且与读者的思想意识、生活经历、读书动机、知识面、对作品的批判能力,以及有无良好的指导有关。一般说来,凡是具有文学、艺术、历史、科技与资料价值的书籍都是有用的。读了一本好书能使人精神振奋,推人上进,增人智慧,对个人的理想道德情操修养有所裨益。相反,读了一本坏书,令人神情沮丧,意志消沉,心理发生变态,对个人的理想道德情操的提高无益而有害。读书,每个同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多读好书不读不好的书。“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而“不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  相似文献   

14.
“读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但多年来被人们所忽视,“讲”和“问”代替了“读”。其实,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读中理解,理解中读,记忆久,效果好,收益高。重视读书,研究方法,进一步发挥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我们当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读书有感     
冰心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书要多读,多多益善,但是一定要读好书,否则“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相似文献   

16.
在读书中,有人主张书本“越读越薄”,也有人主张“越读越厚”。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介绍自己“越读越薄”的读书方法。他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  相似文献   

17.
我校正如火如荼开展“家校共读共育”活动,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家校共读“三读”活动中,在交流读书心得中增厚彼此情谊。师生读书兴味长,亲子共读美时光;自信展露真笑颜,家校合力架桥梁。“书香”飘溢在家与校之间,“共爱”充盈于每个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18.
没有积累就学不好语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就应该从阅读的数量人手。作为语文教师,要纠正忽视阅读量的做法,提倡“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质量和文化素养的提高都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的,所以如果学生只有初中三年六本语文课本,加上六本课外读本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但是该如何读,读什么,怎样才能“读”具匠心?且听听老师们的看法——雷鸣: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过去也曾强调语文课堂要以“读”为主,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读、读、读,往往就会形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要有目的,如在课文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与书本打交道,与学生打交道。为了教好书,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俗话说:书读得好的,不一定教得好,但是,书没读好的,一定教不好。所以说:多读书才能教好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