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吕世浩老师的这门课"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以下简称"秦始皇")吸引了43874名同学,号称Coursera(MOOC平台之一)最火的中文课。之后,他又开设"史记(一)"。解读秦始皇和《史记》时,吕世浩从思辩角度出发,希望帮助大家探究历史的有趣和有用。以授课内容为基础的吕老师的新作《秦始皇:一场历史的思辨之旅》即将出版。  相似文献   

2.
12.《史记》"完全可以侧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辨析[提示]这个问题主要应阐述《史记》文学性的所在。有三点:(一)《史记》以人物为中心,以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方法来反映历史情况,这就有可能更集中充分地刻画人物性格,并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之命运。这就使史学著作更接近了作为"人学"的文学。(二)《史记》写人物不是一般地、概括地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言行、活动、场面的具体描绘来显现人物的生动面貌。这样,人物形象更生动、更具体,因而更具有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一节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节选,故事情节完整,结构十分严谨,文字传神,人物呼之欲出。在楚汉双方人物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中,能发现文中人物的个性十分鲜明。一、主帅刘邦、项羽的对比刘邦、项羽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上溯到他们起事之前。他们看见秦始皇出游,(项)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史记·项羽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故乡的渭南师范学院,多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来高度重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抓好"一栏"(《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一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一鉴"(编撰出版《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一馆"(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等"四个一工程",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重地,有力促进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并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界乃至社会科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5.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具有对人物及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犀利的眼光,而且通过对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活动的描写,生动而自然地展开了社会历史的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被历史学家所推崇,还被后世的文学家所模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梁启超称赞其是"千古之绝作"。其文学性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就来探讨其文学性。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一部融汇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史学著作。以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文为例讨论《史记》在融汇史学和文学价值上的努力:一是材料选择具有合理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二是历史事件和人物刻画具有高度统一性;三是文字描写既有生动性又有求实性。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观赏性使得《史记》无愧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散文,《史记》(尤其是其中的"纪"、"传"部分)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再现了多彩的历史画面。从《殷本纪》中"第一谋士"伊尹的粉墨登场,《周本纪》中武王于牧野之战后"封功臣谋士,  相似文献   

8.
一 不同阶级评价历史任务有不同的标准,秦始皇是秦朝开国皇帝,对秦始皇一生的功过评说不一,有的认为"好大喜功"、"暴虐无道",也有的人认为"今陛下兴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以唯物主义观为指导,树立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简单地说,就是以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史记·高祖本纪》中"今为赤帝子斩之"一句,有的学者认为是"(受事主语)·为·宾·动·之"的被动句式,我认为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主动句.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描写人物上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兆琦先生在他的《司马迁与(史记)》中所言:“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11页)《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一篇较好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的范文。该文通过记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着重塑造了占居矛盾主导地位的机智勇敢而又深明大义的封建时代的爱国者形象——蔺相如。  相似文献   

11.
<正>《史记》的本领于列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上自宰相、大将军,下至市井的侠客、商贾,凡二百多位有个性的人物,或个人,或集体的,司马迁以传记的方式,极富文采地使历史人物以其独自的个性跃然于纸上。如此,列记各种个性之列传的共同点,则在于肯定人物活动的多彩性之同时,也指出了无论是鲤跃龙门的光彩或一朝失势而走向灭亡之道的两极对映,皆是吾人命运的偶然性与天道无常的变数。若以列传为中心来看《史记》,正可以窥知其中有吾人连明日的遭遇亦未可推知之无奈的寓意,如列传之首的《伯夷叔齐列传》的记载,即可见知“天道是邪非邪”之无常的主题。《傅靳蒯成列传》亦有关乎命运之叙述者,惟此为青冥眷恋、蒙天恩宠之武将的传记。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范蠡的相关事迹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通过对《国语》《史记》等材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史料中对于范蠡其人的记载存在"远略近详"的情况,而《史记》作为我们现今可见的最早关于范蠡系统介绍的文献,其所记又多有隐喻汉初历史人物,甚至是司马迁演义的成分。在掌握更多材料之前,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如今我们对范蠡的认识,其框架来自于《史记》,而这与历史上真实的范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可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传记文学名著,《史记》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给人深刻印象的有一百多人,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代表了社会上的某一类人,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有的达到了一定的典型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部历史遗产和文学遗产,3000~年社会各个阶层的历史人物,尤其是悲剧人物,被刻画的个性鲜明。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种,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让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成为现代人的一面镜子,警示和提醒着现代人,不要重蹈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5.
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史记》最令人称道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评论《史记》时说:“后世诸史之列传,多藉史以传人;史记之列传,惟藉人以明史。……以行文而论,每叙一人,能将其面活现。”(《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在紧要关头凸显性格《史记》多在政治斗争的紧要关头凸显人物思想性格。在生与死、荣与辱、穷与达的关键时刻,写出人物的形、貌…  相似文献   

16.
<正> 当苏子以不惑之年于黄州赤壁吟唱"大江东去"的磅礴时,胸中其实暗含"亲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与李端叔书》)的悲凉寂寞。当司马迁挥毫端坐,彻夜奋笔疾书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时,他感慨万端,寂苦难言。  相似文献   

17.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的名著,可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一部传记文学的名著,《史记》最重要的成就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向读者展现了一道丰富多采的历史人物画廊。作者不仅能够成功地描绘出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不同风貌,而且能够刻画出属于同一阶级、同一阶层、同一类型人物的各自不同的个性.正如日本学者斋藤正谦所说:“子长同叙智者,子房有子房风姿,陈平有陈平风姿;同叙勇者,廉颇有廉颇面目,樊哙有樊哙面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部继往开来的伟大著作,它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史记》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形象鲜明的社会下层人物,诸如刺客形象、商贾形象、女性形象、医者形象等,研究这些下层人物形象,有助于认识《史记》的伟大价值,了解《史记》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具有多样性,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评点作为一种读解方式,符合中国人的阅读欣赏习惯。《史记精华》是中华书局辑校的《史记》选本,专以人物为中心的《本纪》《世家》《列传》,其所选评点往往注重原著的叙事技巧、文章结构及风格风貌。而在《表》《书》中,所选评点多以突显原著之史学特性为主要内容。同时,评点对于原著之史学骨骼、文学血肉、文史结合之魂魄的展示,也是《史记精华》的一大亮点。评点所展示的《史记》意蕴风貌等,都表明《史记精华》对于再现经典阅读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廉蔺》)出自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篇目,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受教学课时的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