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代宫廷音乐根据应用场合可分为祭祀乐、朝贺乐和宴享乐,这些音乐依附于繁杂的宫廷仪式,属于礼仪的一部分,它们的制作、规模与更定是考察明代宫廷音乐体制的重要因素。明代宫廷音乐较之历代宫廷音乐又体现出一些特点,包括道教音乐对祭祀乐的影响和民间俗乐对朝贺、宴享乐的影响。另外,雅乐制作中的种种困难,音律考定的一波三折,充分体现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陈旧、僵化的艺术形式终将被新颖、鲜活的艺术形式所取代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词乐是中国音乐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样式,起源于唐五代时期,贯穿了整个宋代的历史时期.本文通过对宋代词乐发生、发展、演变、衰歇的历史性考察,分析以柳永、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宋代词人群体的音乐创作特征,由此抽橥宋代词乐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乐是儒家哲学所提倡的最高的人生体验,也是理学家和朱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乐具有审美体验的形式,实则以真善美合一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在朱子哲学中,乐的体验有人格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和艺术美的美学意义。而追求艺术人生、诗性化的人生,达到真善美合一的境界,是中国哲学包括朱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鼓吹乐是中国古代众多艺术形式之一 ,贯穿于中国音乐发展史 ,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它自从秦汉之际产生 ,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笔者本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和“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方针 ,仅从音乐史的角度、仅从鼓吹乐这一视角 ,对中国传统音乐“华夏正声——鼓吹乐”作番考略 ,以便了解鼓吹乐的起源 ,使人们重新认识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乐种 ,为今后音乐创作研究与演奏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物质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间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刻不容缓。鲁西南鼓吹乐是流行于山东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鼓吹乐种。二胡曲《一枝花》的创作流传过程中,无论音乐素材、音乐结构、演奏技法、音乐语汇等方面都显示了对鲁西南鼓吹乐的传播和继承。  相似文献   

6.
北岳庙,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城南隅,是历代封建帝王、官宦名人、民间百姓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场所.北岳庙坐北朝南,为道教宫观建筑,砖石土木结构,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气势雄伟,颇为壮观.现存主要建筑为元代遗存,是河北省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音乐史上,宫廷音乐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宫廷音乐包括宫廷雅乐和宫廷燕乐。宫廷雅乐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用于祭祀及朝会典礼等场合的音乐;宫廷燕乐则是宫廷中宴饮时供统治者娱乐欣赏的音乐。从上古三代到清朝末年,宫廷音乐在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自成体系并忠实地服务于宫廷统治集团的政治、宗教、文化和娱乐活动的需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村落民间信仰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民族性。冯村春节围绕家神进行村落家族、宗族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以凸显不同村落和姓氏构筑的祭祀圈,形成特殊村落社会组织共同体,达到宗族情感认同的目的。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阐释家神信仰文化构成的"祭祀圈",分析群体情感认同以及民间群体记忆的合理性,对西和县冯村春节家神祭祀、村落民间信仰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祠堂祭祖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海岛舟山传统民间家谱中有不少祠堂祭祖规定,是舟山传统祭祖风俗的真实记录。文章着重就祠堂祭祀时间、祭祀仪式、祭祀祭品以及经费来源与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先秦的乐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三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态,这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时普遍存在。在礼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经》更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作为《诗》之正经的《周颂》,为周王室在祭祀仪式中所用之诗歌,其大多诗篇就是以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存在的。其中的《武》、《象》两组诗歌更为诗、乐、舞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鼓乐、鼓舞是我国民间的一笔极可贵的艺术遗产,是一份极有价值的、充分表现中华民族富有元气精神的宝贵文化艺术财富。在甘肃境内具有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质的鼓乐、鼓舞种类庞杂.风格独具.既有丰富的远古实物遗存,又有新的重组和创新,它在甘肃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的各省十分兴盛,形成了民间独特的鼓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甘肃境内的鼓乐、鼓舞对全国其他区域鼓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封禅专指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祗的仪式,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分析封禅的几个基本特征对封禅起源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封禅的产生是多源的,五德终始说是其理论依据,原始的宗教祭祀是它产生的基础,儒教、道教与其相互影响渗透,帝王的巡狩制度、禅让制度丰富了它的内涵,山川崇拜活动确定了其仪式的基本形制。  相似文献   

13.
相传孔子删诗,是从三千多首古诗中选取三百零五首编辑成册,此即汉以来所说之《诗经》。而这三千多首古诗,当是我国最早的“诗”了。那么弄清这些最早的“诗”的功能和性质,则《诗经》这部作品也就可以大致定性。关于“诗”的功能和性质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命夔“典乐教胄子”那段话。据此则知,“诗”是用于“言志”的,并要配合音乐来歌唱,讲求声韵和谐美听,“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歌唱时还要“击石拊石”,打击乐器以协调统一节奏,进行纹身化妆的“百兽舞”表演。总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无疑这即是一种带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巫祭仪式,而非简单的音乐或诗歌教学活动。而“诗”在巫祭中的功用,即是表达祈祷祝愿之类群体欲望,所谓“诗言志”者本意在此。因此,《诗经》中诗应该就是用于巫祭的礼辞,其作者当然是那些主持巫祭仪式的巫师。为了作进一步侧证,文本还引用《诗大序》关于《风》《雅》诗区别所说一段十分费解的话详加读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道教史上的兴盛发展时期,也是道教从民间宗教跃升为国家宗教,并对唐代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史籍道经中有关唐代国家行用道教投龙的记载,是道教仪式已上升为国家祭祀大典的有力说明。唐代帝王热衷于投龙是崇信道教所致,投龙仪式更反映出唐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崇道风尚。从道教经法制度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投龙仪式具有宗教功能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苗族拉鼓仪式的体育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苗族拉鼓仪式具有健身与娱乐价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促进社会整合价值、加强人际交往与沟通价值、规约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价值等.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将其综合化与民族地方音乐融合,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音乐教学综合化与民族地方音乐融合,有利于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音乐,能激发学生尊重艺术情感,促进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充分发挥本土民族音乐以外学科始终为民族音乐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云南洞经音乐在流传的过程中始终与地方宗教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两者的联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相互的融会。此外,洞经音乐和民间宗教音乐在相互融会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世俗化的倾向,这是主体适应性与客体需求性所决定的。可以说,正是由于两者的相互融会,使得包括洞经音乐在内的民间宗教音乐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拉鼓(苗语"希牛")是苗族人民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动。它是以拉鼓、芦笙踩堂、斗马等传统竞技为核心内容,融传统体育、宗教、服饰、歌舞、文学、饮食、经济等文化为一体,通过竞技、仪式、表演、交流等符号活动模式达到一种综合效应的民俗喜庆集会。它历史悠久,产生于广大苗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之中,承载着苗族人民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聪明才智。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拉鼓与其他许多民俗体育文化形式一样,在不同程度上被边缘化了,文化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融水苗族拉鼓节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放松音乐及音乐电针对有氧运动疲劳的恢复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聆听放松音乐或足三里音乐电针法对49名男大学生的有氧运动疲劳治疗15 min,通过心率、下肢肌力、血糖、尿蛋白、视觉简单反应时、主观体力感觉(RPE)等生理、生化及心理指标评估和比较疗效.结果:两种疗法均使心率及RPE显著下降;放松音乐还可显著降低尿蛋白,并有缩短视觉简单反应时的趋势;音乐电针使RPE下降的幅度超过听放松音乐,但下肢肌力及血糖显著均低于治疗前,视觉简单反应时有延长趋势,并显著长于安静状态.表明:放松音乐能促进心血管及心理疲劳恢复,增强肾脏调节能力,改善中枢及骨骼肌疲劳状态;音乐电针对心理疲劳的恢复效果优于放松音乐,对心血管疲劳的作用与放松音乐相近,而对骨骼肌疲劳、中枢疲劳及机能状态下降等的作用不及放松音乐.  相似文献   

20.
白裤瑶铜鼓舞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调查法,对白裤瑶铜鼓舞的起源、铜鼓舞与白裤瑶的砍牛祭习俗等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了白裤瑶铜鼓舞的社会价值。结果表明:铜鼓舞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健身娱乐、表演、保护与自卫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