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女吊》是鲁迅散文的杰作,研究者历来关注女吊形象所体现的鲁迅一贯的复仇精神,但忽视对这一形象本身的具体辨析。《女吊》一文中所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者”的形象,她与原本存在于绍兴民间戏剧舞台上的“女吊”形象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形象,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为何文章中作者的情绪会突然转折,并进一步领会本文在构思和写作上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2.
《女吊》作为鲁迅遗嘱的衍义,对理解鲁迅晚年思想有着特殊价值。近年来不断有学者以田野调查方式考察鲁迅之女吊与绍剧之女吊的区别,进而推断鲁迅之女吊复仇精神实为一种“发明”。这一观点无疑对把握鲁迅思想具有重大意义,鲁迅的“女吊”并非绍兴目连戏中“女吊”的简单复刻。故而研究希望通过对“女吊”形象建构的系统梳理,结合不同时期对女吊“复仇”精神的思考,深入解读鲁迅之女吊形象形成的多方路径,以及不同时期解读“复仇”精神的不同立场,进而指出在《女吊》的书写与解读中,鲁迅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不同时代对以“复仇”精神为代表的“鲁迅资源”的建构同属于一条路径:文化资源的再征用。  相似文献   

3.
作者章贵是鲁迅《故乡》中“闰土”的原型——章闰水的孙子,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此文所提供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鲁迅作品《社戏》、《无常》,《女吊》以及鲁迅作品中的绍兴风俗。现将此丈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研究鲁迅,不能不关注鲁迅的复仇思想,从《铸剑》到《复仇》,从《复仇(二)》到《女吊》,复仇情结贯穿鲁迅一生。近八十年来,众多学者大多从古越传统文化入手,研究古越文化的复仇思想对鲁迅的浸润,硕果累累。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鲁迅的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渊源甚深,复仇主题亦是重要部分,尤其波兰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对鲁迅的影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被鲁迅称为“叫喊和反抗”的“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沃瓦茨基等对鲁迅复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影的告别》的形象方式中,提炼出鲁迅《野草》的“反顾的算式”这一独特笔法,并将这一笔法用于鲁迅的精神世界的分析中,指出《野草》时期鲁迅内心的独特矛盾。  相似文献   

7.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是鲁迅在《明天》和《祝福》中塑造的两个寡妇形象,但是对这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鲁迅一改批判愚弱国民“劣根性”的锋芒,而对她们倾注了“哀其不幸”的同情与怜悯。本试图结合鲁迅的“节烈观”,分析其笔下塑造的寡妇形象,并联系鲁迅本人的身世,探析“寡母抚孤”与鲁迅创作这一题材的心理关系,认为“寡母抚孤”这一中国传统化心理销毁了鲁迅的批判锋芒。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美女蛇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目前大家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美女蛇是个反面形象,是“现代评论”派的象征,鲁迅是想借这个故事捎带刺一下时刻想吃他肉的“现代评论”派(这是一种传统看法)。有的认为“这是个迷信故事,吓唬孩子的,也可以说鲁迅在批判这个迷信故事。”(李何林:《十五篇鲁迅作品问题解答》)“作者对这个故事显然是采取批判的否定的态度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迷信思想。”(徐州师院中文系:《散文选讲》)另外有人更进一步批判和否定了这个形象,认为美女蛇不仅象征现代评论派,而且是阴险、狡猾的阶级敌人的化身。如一九七九年九月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鲁迅散文选讲》说:“这个故事长期流传在民间,影响比较大。它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这对少  相似文献   

10.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在西晋至唐的赋役制度变迁中,调的征收由计户评资征收演变为计丁征收,租的征收由计亩征收演变成计丁征收,至唐初租庸调都统一于计丁征收,既易于实施又兼顾了公平,可以持续、稳定地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唐初的租庸调在西晋以来的漫长演变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赋役制度的沉积,还包括了户籍管理、土地分配等方面的经验积累,使得唐代租庸调成为了考虑周到的一整套制度,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常剑钧是广西戏剧的领军人物,其剧作既注重发展广西地方剧民族剧中的传统元素,也注重剧作本体的创新。其本体创新主要表现为:戏剧结构的多样化、戏剧人物的整体性审美追求和山歌、调子的新运用。在剧作精神上,常剑钧在剧作中展示了关爱人性、关爱人生存状态的现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神鱼送尸”、“水仙”、“江神”等民间关于屈原之死的传说,实际是楚地民间水(鱼)中转生信仰对“屈原之死”的价值判断.屈原自沉前的诗篇告诉我们,诀别人世前的屈原,是激情的,但也是理性的,而诗中密集的水意象、浓浓的“昆仑”情结等水文化符号,亦暗示着屈原价值判断中对楚民族水中转生信仰的文化认同.故屈原之死的方式选择,深受楚地民间信仰的影响,楚民水(鱼)中转生信仰是重要的文化性根源.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的虞山二冯是清代诗学走向学术化和专门化的开风气者,清代诗学研究者对二冯诗学的渊源及宗尚虽已有一些研究,但二冯诗学的学术特征,即从文本的校勘、辑佚、考订入手,由文本研究推广到诗史研究,通过诗史研究和选本评点来表达自己的诗歌观念的方式,尚未被触及。本文从二冯批点的《才调集》《玉台新咏》《西昆酬唱集》《瀛奎律髓》等选本入手,论述了二冯在校勘、整理古代诗歌文献方面的贡献,同时分析了二冯诗歌批点的特征,对二冯诗学的学术特点及其对清代诗学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15.
从鲁迅故乡的民间文化来看,鲁迅的小说具有亲切、自然的乡土背景和遥远、迷离的民俗事象,从而浸润他的小说创作风格。鲁迅小说所吸收的故乡绍兴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是绍兴典型的“鲁镇”环境与典型的乡土人物风貌以及多样性复杂性兼备的绍兴语言、特产、场所、习俗的文化特性。鲁迅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在客观上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目标和表现人、发现人、认识人的社会功能。他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中去发现人自身的命运及其人性方面的极大偏离,由此建构人的个性得以健康自由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鲁迅的小说,即可认定它对于蒙昧的人的个体担当的精神启蒙的历史使命和它以人的灵魂为基点所建立的现代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6.
灵肉和谐、天人合一、长调音乐与草原风俗画融合等构成的草原诗境,是千夫长的长篇小说《长调》给读者提供的新阅读视野和宁静平和的审美感受。小说展示了人的内心焦虑,并寻找克服焦虑走向精神和谐的途径,具有深刻的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蒲风的诗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不但内容上如实反映了客家农人的血泪心酸,语言、结构上也借鉴于客家山歌;同时,客家人民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其诗歌中也有突出表现。蒲风诗歌可以说是生动的客家文化民俗风情史,是世人认识、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珍贵文本。  相似文献   

18.
《曹风·候人》一诗,后人大多认为是女求男的情歌或是刺权贵之诗。此二说似乎有道理。然女求男的情歌说与古代的服制不符,刺权贵说则没有挖掘诗中暗含的"鱼"的深层内涵。探析"候人"、"彼其之子"和"季女"的身份,并从挖掘"鹈鹕在鱼梁上捕鱼"、"荟兮蔚兮,南山朝"和"饥"的深层内涵入手,证明该诗写的是曹国大夫以上某位官僚(彼其之子)任意霸占曹国一位候人已成年的小女儿(季女)为自己的妻或妾,然后又随意抛弃了她。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颇具文学及社会意义和价值,可以从鲁迅小说对明清小说思想及艺术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鲁迅对明清小说的学术研究以及鲁迅运用明清小说作为资源在其杂文中做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几个方面切入研究。但就研究总体状态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多为较直观的感受;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难以形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以来,这一研究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纵深迈进。  相似文献   

20.
刘坚 《高教论坛》2014,(7):103-106
高校形象识别系统(UIS)引入了CIS的理论,将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精神文化通过系统规范的视觉设计予以传达。它能够有效地确立大学的品格与特色,经过系统的推广与执行,对内促进学校的管理,对外提高大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高校形象识别系统(UIS)是大学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在组成的内容与要素方面,它们是一种对应的关系:组成高校形象识别系统的三要素(理念、行为、视觉)与校园文化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它们在内涵上是相通的,其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也是高度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