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份教学案例:《狐狸和乌鸦》。一、启发学生,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寓言故事,并且从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配乐朗诵或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目的是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听"中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听"的能力。)师(提问):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狐狸骗得乌鸦一片肉)(板书课题:狐狸和乌鸦)师(过渡):狐狸是怎样骗得乌鸦的一片肉的?乌鸦又是怎样失掉肉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将会懂得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想:这是一节给五年级学生上的写作课。本课就是抓住“兴趣”这一触发点,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然后把想表达的话自然流露于笔端,激发学生潜在的写作能力,使他们不断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健谈、乐说,发展个性,从而顺利地走进快乐写作的殿堂。1.童话引路,自由表达师:同学们,《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早在二年级就学过,老师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你们喜欢吗?(生异口同声:喜欢)今天老师又把“狐狸和乌鸦”请到了这里,大家看。(播放动画,同时找两个学生给狐狸和乌鸦配音,师解说)师:(微笑地望着学生)故事我们已经听完了,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听了这…  相似文献   

3.
[案例]:《狐狸和乌鸦》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你读后的感受。生: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师:嗯,狐狸的确很狡猾!生:我认为乌鸦太爱听好话了,如果乌鸦不那么虚荣,再狡猾的狐狸又能怎样呢?所以不能怪狐狸。师:有道理!是呀,狐狸狡猾是出了名的,谁叫你不提防着点呢?生: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因为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从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师:(无限欣喜)太好了,真是与众不同呀,很有创意。…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节语文课,课文是《狐狸与乌鸦》。课上得很顺利,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快下课的时候,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呀?你喜欢它吗?”  相似文献   

5.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乌鸦受骗上当的经过,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狐狸图片,问学生听过狐狸的故事吗 ?觉得狐狸怎样 ?(生答后板书:狐狸 )出示乌鸦图片,问学生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乌鸦聪明吗 ?(生答后板书:乌鸦 )然后板书“和”字,把课题连起来。   2.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学习要求: 1.让学生看着拼音,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2.要求学生读通句子…  相似文献   

6.
一、范读揭题,说出大意师:听一位老师说,我们班同学特别喜欢学寓言故事,是吗?生:(齐)是。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题目叫《守株待兔》。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师范读课文)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生: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师:其实,题目“守株待兔”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兔”就是指句子中的——生:(…  相似文献   

7.
孙海珍  李洪军 《山东教育》2012,(Z1):49-51,58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本组课文特点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师:说说自己都到过哪里?生1:我到过青岛。生2:我到过济南、泰安。……师:同学们去过这么多好地方,一定拍了很多照片吧?(学生高兴地议论)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几幅照片,同学们请看!(出示第三组课文的部分插图)师:有什么发现?生:那是台湾的日月潭。生:那是北京……生:这些照片都是我们书上的。师:对,这些照片就是第三组课文里的插图。这几篇课文的作者不仅喜  相似文献   

8.
笔者听了一位老师教《狐狸和乌鸦》 ,其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 :小朋友 ,你们学完了课文 ,知道乌鸦因为爱听奉承话 ,上了狐狸的当。现在乌鸦吸取了教训 ,变聪明了。 (板书 :聪明的乌鸦 )你们好好想想 ,乌鸦怎样把狐狸嘴里的肉夺回来 ?生甲 :狐狸叼起肉 ,刚想钻到洞里去 ,忽然乌鸦飞到狐狸头上 ,用尖硬的嘴巴啄狐狸的头。狐狸痛得直叫 ,嘴巴张开 ,肉掉在地上。乌鸦连忙把肉叼住 ,拍拍翅膀 ,又飞到树上。生乙 :狐狸叼起肉 ,刚想钻到洞里去 ,突然乌鸦真的唱起歌来 ,多么好听的歌声 !狐狸忍不住走回来。乌鸦唱完了歌 ,问道…  相似文献   

9.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课文已初步学完了,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读后的感受。生: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使乌鸦受骗上当。生: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专门欺骗其它小动物。师:是啊,狐狸的确很狡猾!  相似文献   

10.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那怎样的评价才适应新课程所提出的评价要求呢?下面笔者就撷取几个课堂口头评价片段,浅谈几点认识与建议。一、倡导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提升评价质量镜头一“:你的想法有创意!”师: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生:我觉得爱听好话不好,容易上当。(该生看了课后题)师:你说得真好。生:我觉得乌鸦自不量力,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得什么样,还得意极了!(哄堂大笑)师(较尴尬,但为了不打击发言积…  相似文献   

11.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看到一篇《画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教学设计,感触颇多。【案例1】……(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们听了朗读后想说些什么呢?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师:同学们读中有悟了吗?谁来告诉大家?师:出示课件(赵小艺画风的句子)。赵小艺是怎么画风的?能感受一下吗?师:宋涛是怎样画的?(指名读)师:赵小艺又是怎样画风的呢?谁来表演读?师: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各抒己见)生:自读喜欢的句、段。生:(评价朗读效果、全班交流)……【透视1】教学…  相似文献   

12.
片断一: 师:学了<狐狸和乌鸦>后,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觉得乌鸦很可怜,辛辛苦苦叼来的一片又大又肥的肉却被狐狸骗走了. 生2:我们要经得住别人的花言巧语,不要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3.
【引出来——初步感知四篇课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刚和同学们见面,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老师,我想问您,您平时喜欢交朋友吗?师:你说呢?生:喜欢。师:对呀!我愿意和你们交朋友。我和自己的孩子就是朋友。自然而然和你们也是朋友啦!(学生鼓掌)师:新朋友见面,送大家一份见面礼,读读吧!(出示格言——)生: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师:同学们,这句话围绕一个词来写的,顾名思义,就是——“朋友”(学生说出)。谁来到前面大大方方、工工整整地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一学生上台,按老师说的,一笔一画地写…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教学过程一、拍手游戏,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师: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我们来做一个拍手游戏,好不好?生:好。师:那你会拍手吗?生:会。师:拍2下试试。(学生有节奏地拍了两下)师:拍得真棒!老师先来说说拍手游戏怎么玩。可要听仔细了!你们先拍2下,然后老师拍  相似文献   

15.
宁锋  杨曼 《辽宁教育》2002,(8):87-88
师: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我被课文讲的几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件事,为什么喜欢?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16.
宁锋  杨曼 《辽宁教育》2002,(7):87-88
师: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我被课文讲的几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件事,为什么喜欢?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17.
一、第一课时师: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生(齐):喜欢。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学生纷纷举手。)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和朋友听。师:复述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又与别人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好!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在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乡》,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师:昨天,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按照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案例1]一位教师执教《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 生1: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聪明。师:(语气平淡)嗯,还有吗? 生2:我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  相似文献   

19.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这是一篇关于伽利略的人物小传.请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这篇人物小传的内容. (生浏览课文,陆续举手.) 生:这句话是“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师:同学们找的也是这句话吗? 生:是的.  相似文献   

20.
孟继高 《湖北教育》2000,(12):28-28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孤狸和乌鸦》一课,在揭示道理之前,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喜欢孤狸还是喜欢乌鸦?”学生的发言很有趣: “我谁都不喜欢。” “我喜欢乌鸦,乌鸦很好玩。” “狐狸很聪明,我很喜欢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