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它要求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语文课程标准》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既突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自由、平等等内容。要体现和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有一段这样的原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段简要的描述,存在以下几个逻辑关系:1.因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语文材料的反映自然是多元化的;2.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多方面熏陶感染;3.因为课堂出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对学生进行文学经典名著课外阅读的指导正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负有重要的责任 ,因为语文负载着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社会上普遍批评语文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正是由于多年来语文教育忽视了它应有的丰富内涵。对此 ,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 :“语文…  相似文献   

6.
刘静 《考试》2007,(10)
近代教育中,复兴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已成为各国教育的趋势。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成为中国教育的理性追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点。"所以,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课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极弘扬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笔者现就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略谈个人管见.一、立足教科书,深化课堂教学人文精神,指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新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其中的情感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是一片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情感品质确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一直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使语文教学几近走进了死胡同。新大纲的颁布,强调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突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内容,体现了新大纲语文教育观念的嬗变。新大纲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大纲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这样的内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由此不难看出,语文课程不仅重视工具性,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深刻感受到人文关怀和语文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发掘教材人文之气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人文之气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或“作风飞气”。建安文学评论家曹丕在出:生精语文此,。所”或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宋朝文学家苏辙也说,“文者气之所形”,意思是说文章的语言文字是作者思想气质和作品情感气势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章有气,才有“风骨”,“风”即风致,是作品思想内容给予儿童充分的教育和感化作用;“骨”即骨力,是文章优美词句在儿童身上…  相似文献   

13.
李莉 《现代语文》2011,(10):89-9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益于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育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强调: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字的教育。下面着重从这些方面就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征进行探讨。一、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必须寓教于文语文属于人文学科,语文和一般的科学学科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价值追求。科学追求的是精确和简约,语文追求的是生动和丰富;科学追求的是规范和统一,语文追求的是…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跨学科学习语文、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做法,是把语文学活学透的必由之路。语文综合性学习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体现语文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学习形式。一、倡导综合学习,丰富人文内涵三年级下册分别在第二组"环境保护"和第五组"人  相似文献   

16.
吕茜琳 《云南教育》2005,(25):13-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说明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文学、美学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获得感悟和体验。  相似文献   

17.
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应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文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文教育必须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凭借文学作品以及多元文化资源,让中学生受到文学、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审美的人文教育,应该把文学性、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董晓宇 《今日教育》2004,(11):15-17
当前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错误倾向:一味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重视语文丰富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更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不仅仅体现在课程资源上,还包括师生拓展、实践、积淀的过程体现。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践者,在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学科中,针对以往语文教育中暴露的"缺乏对学生立体的人文关怀"、"漠视语文的人文特征"等弊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