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达到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呢?笔者作了初步的探析。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教师精心创设不同的、逐层递进式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  相似文献   

2.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是实现提高数学素养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主动创设数学情境。  相似文献   

3.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4.
廖焕春 《广西教育》2007,(12A):35-3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数学材料的抽象性与学生的思维侧重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效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实质上是引导学生进入认识上的一种困惑状态,即似懂非懂、有所知又非全知的一种心理状态。本文试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些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李艳梅 《考试周刊》2012,(31):64-65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实践活动情境,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地获取数学知识和研究数学的方法,学会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7.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以下途径:一、从复习旧知识中创设问题情境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姜锡春 《今日教育》2007,(4S):46-46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恰当的教学情境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理想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初中数学的内容采用"情景创设——得出结论——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做自已真正乐意参与的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呢?我们在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课《几何形体的体积》的两次教学实践记录如右表,引发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山: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12.
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关键,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新,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就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愉悦情境中自主学习。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发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种体现,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问题情境的含义、类型、作用等却关注不够、认识模糊,认为只有生活实例才是情境,并过于注重教学情境化。以至出现为情境而情境的现象,问题情境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化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深度化数学学习是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与体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为学生创设启思情境对推进他们进行深度化数学学习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背景,对创设生活化启思情境,推进思维"深度";创设问情型启思情境,拓展思维"广度";创设操作类启思情境,堆积思维"高度"的策略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的情境化数学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目的、新的问题,而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手段已经不够用了,此时,他们就会有一种渴望达到目的、解决面临的问题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就会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兴趣.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赖杉 《四川教育》2008,(10):31-31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操作。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18.
“创设情境”是当前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策略,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是什么?创设情境需要遵循哪些原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不少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另一方而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例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具备以下几点要求的情境才是数学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相似文献   

20.
胡燕 《湖北教育》2003,(23):31-32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体验数学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缔造一种“不和谐”,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思维是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而启动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值得品味,并愿意体验,自主地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