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周俊 《教书育人》2006,(5):18-20
陷阱一:“马太效应”,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吴新能 《师道》2004,(6):39-39
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人  相似文献   

3.
<正>《圣经》"马太福音"有云:"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据此,美国哲学家罗卜特·默顿概括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声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不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在人才学上被称为"马太效应"。这种"马太效应"在语文教学也普遍存在。例如,一个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比较喜欢,给他多一些关注,这位同学的语文成绩会越来越好,我们可以称之为正面"马太效应"。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受到教师和同  相似文献   

4.
陷阱一“:马太效应”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众所周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各项制度的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是由来已久的。近年来为了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国家采取“普调”“微调”工资改革等多种形式,先后多次增加教师的工资。另外采取特殊措施,在中小学教师中建…  相似文献   

5.
“马太效应”与平等关爱《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受这句话的启发,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发现了这样的社会现象,即科学家荣誉越高,就越容易得到新荣誉;反之成果越少就越难创造荣誉。默顿将这种社会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有时也存在着“马太效应”现象。有的班主任和教师偏爱优秀生,如学生A学习成绩好,聪明伶俐,很受班主任和老师的喜爱。不仅让A当中队  相似文献   

6.
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太效应”是对荣誉增强作用的社会心理影响的形象概括和称说。《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学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罗伯特·默顿(R·K·Merton)在研究了一些科学家的生平资料后发现,科学家的社会活动有一条共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提出,科学上存在一种“马太效应”。即是“对己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耶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之所以用“马太效应”来为这种现象命名,源出于《马太福音》  相似文献   

8.
“马太效应”是对荣誉增强作用的社会心理影响的形象概括和称说。①《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穿过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学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罗伯特·默顿(R·K·Merton)在研究了一些科学家的生手资料后发现,科学家的社会活动有一条共同的规律:当重大的科学成就给他们带来应得的荣誉、地位和报酬后,由于崇拜和迷信名人的心理作用,许多额外的褒奖仍会接踵而至。因社会的荣誉是有限的,所以对已有名望的科学家荣誉的加量,事实上就是对训…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建制都有其社会规范,都有其成员行为的规则与标准。科学,这种由科学家组成的社会建制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科学的社会规范,就是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准则。科学的社会规范有哪些?这是科学社会学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科学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来说无疑是奠定了一块基石。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学创始人默顿曾经致力于研究科学的社会规范。但是,默顿提出的结论并没有获得人们普遍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从科学观、知识观、科学家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等视角重新审视默顿的普遍主义规范是非常必要的。默顿的普遍主义规范在当今中国面临着来自内在的知识观和外在的社会文化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不断被揭示出来的新类型的知识使普遍主义规范难以适用,另一方面普遍主义规范在中国还遭遇着文化的障碍。无论是从应然还是从实然层面看,默顿的普遍主义规范都应做适当修正、补充或拓展,以兼顾公平和效率,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持续、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层理论",又称"中距理论",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在20世纪中期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思路,提倡在整体的社会理论体系和具体的实践研究之间建构一类与特定领域和实际问题相关的中观层次的概念体系。默顿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学理论偏好宏大叙事的潮流,指出在社会学发展中建构中层理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所提倡的中  相似文献   

12.
华尔街最牛的"牛人"1997年,瑞典皇家学院把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为金融衍生工具找到新的定价方法"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默顿和麦伦.舒尔斯。当消息传到美国的时候,默顿还在哈佛的教室里面给学生上课。他说:"如果有人认为既然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认知: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认知是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的核心是社会心理信息如何加工及其潜在机制.社会认知研究曾出现过"冷""暖"两种基本取向,其隐喻也经历了从把认知者当作"朴素科学家",到把认知者视为"吝啬认知者"再到把认知者当作一个"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的转变.社会认知领域主要对刻板印象、社会态度、社会偏见以及社会歧视等社会心理现象进行了研究.必须要规避或消除这些消极的社会心理现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消除社会偏见;增加群体之间的接触和沟通以克服刻板印象;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以消除社会偏见;消除社会冲突以形成积极的社会情绪;完善社会制度以消除社会歧视,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沃伦·0·哈格斯特龙(WarrenO.no.Hagstrom)是美国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他是默顿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同巴伯(D.Barber)、斯托勒(N·W·storer)等人一道极大地发展了默顿创立的功能分析学派的科学社会学思想,使之成为科学社会学中的一个主要学派.尤其是他在1965年发表的《科学共同体》(The scientific Communitr)一书,更是一部被人们广为引用的经典性著作,E·C·休斯(Hughes)称它是“对学术共同体和专业共同体的其他方面进行研究的促进和指南.”(转引自[1]扉页.)在这本书中,哈格斯特龙对科学共同体内部科学家行为的相互影响作了精辟的分析,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科学酬劳制中的所谓“交换理论”,即科学家为了获得承认而互相交换他们的研究成果,从而揭示了科学中的社会控制机制.本文试图对哈格斯特龙的“交换理论”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5.
谨防『马太效应』平等对待学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并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过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成果不予承认或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这将是对后继人才的一种扼杀。据此,联系到教育界,“马太效应”现象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代著名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越多;而对无名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不予承认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个班级当中的几十个…  相似文献   

17.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由于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并在生活中导之以行,便成了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是最早提出“马太效应”之说的。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教...  相似文献   

18.
邱宗江 《文教资料》2009,(11):79-81
科学精神的四项基本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也称默顿规范.许多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家认为,默顿规范已经不适用于二战以后的科学和科学社会.本文对默顿规范作了现代解析,认为默顿规范是不能放弃的,我们要继承并发扬默顿规范,大力弘扬现代科学精神,永葆科学的青春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避免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代著名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越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不予承认,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 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   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现代著名科学家、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很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不予承认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视了“雪中送炭”。在我们的教学中,“马太效应”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