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柯刺秦王》这篇史传把荆轲这个人物写得神采飞扬,栩栩如生,感人至深。除了简洁、传神的个性化语言之外,烘托手法的巧妙运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烘托手法不从正面描写人物事件,而是一种用其它事物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艺术手法。烘托的方式,有正面烘托,反面烘  相似文献   

2.
表现手法     
渲染考点分析渲染,原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目的是使画面形象更为突出,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主体形象。渲染与烘托不同的是: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则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如贺铸的《青玉案》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  相似文献   

3.
渲染和烘托在诗歌鉴赏中常被并提,时或混为一谈,常令师生困惑。怎样把握两者的区别呢?渲染是浓墨重彩地描写环境的氛围意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下面以三首诗词为例来辨析。  相似文献   

4.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指的是作者对描写对象不作直接、正面的刻画,而是借助相关事物从侧面烘托,间接地从侧面达到表现特定描写目的的一种描写手法。侧面描写运用得好,能起到正面描写所不能起的表达作用。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侧面描写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5.
写人,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写人呢?从描写人物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刻画人物,主要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如《一面》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的多次描写,《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等。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或事物来衬托,使人物更形象,更鲜明。常用的侧面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景衬人,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或渲染人物心理;一是以人衬人,就是通过其他人的反映,从侧面来衬…  相似文献   

6.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写人记事常用的手法之一。它是一种正面写尽,荡开笔墨,换一个角度,间接再写的一种描写方法。这种烘托的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读者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丰富描写对象,达到“未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纵览中学语文课文,侧面描写有多种类型:(一)正衬式侧面描写用同类事物或人物正面衬托所要写的事物或人物,是谓正衬式侧面描写。此法犹如古人所云“水涨船高船更高”。例如高中第四册课文《明湖居听书》,为了刻划民间艺人“白妞”王小玉形象,用其同类(徒弟)“琴师”、“黑妞”…  相似文献   

7.
“虚实”,泛指思想、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辩证法。如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里说的是情思与具体事物的关系,实际上指的是构思。另外“,虚实”还用来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写作时,正面地、直接地写是实写,侧面地、烘托性地写是虚写。  相似文献   

8.
《隆中对》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一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9.
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之句。以“霜禽偷眼”、“粉蝶断魂”来表现梅花景之美、香之幽。让人不禁心驰神往,拍案叫好。这便是侧面烘托的妙处。侧面烘托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状难写之景,写不尽之意。既可以弥补正面描写的不足,又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0.
《陌上桑》是一首“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 ,它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成为中国诗歌海洋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何鉴赏这首诗呢 ?首先 ,《陌上桑》刻画了一个不为权所逼、不为利所诱的美丽而坚贞的女性形象。诗一开始 ,就对罗敷进行了总体刻画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好女”好在何处 ?“好”在热爱劳动。太阳刚一出来 ,她就到城南边去采桑。采桑女长像如何 ?是美还是丑 ?诗并没有从正面去写 ,而是先写了她的用具的精美 ,然后写了她的服饰和装扮。在用具的陪衬下 ,服饰的烘托下 ,读者可以猜测到采桑女是美的 ,但还…  相似文献   

11.
要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除必要的正面描写外,还要学会用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反衬人物形象,可以通过第三者口述来增强人物的真实性,还可以写人或物的反应,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2.
“烘云托月”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据说,古代有一幅名画流传后世,此画叫《深山藏古寺》。它妙在画面上不见庙而有庙,古寺藏而不露,避实就虚。国画传统中把这种不直接落笔,而着意渲染的手法叫作“烘云托月”,犹如水墨淡彩渲染浮云,能给人以玉镜  相似文献   

13.
写作文,首先要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而“写什么”这一问题能否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关键取决于写作者是否具有一定的作文素材积累。如果写作者的作文素材积累是比较丰厚的,那么他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反之,他就会有“无米之炊”的困扰。  相似文献   

14.
侧面描写又可称为“间接描写”或“烘托”,是一种重要的描写方法。它不是直接表现描写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描写对象。它和正面描写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描绘、刻画描写对象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以使物象更加突出。这种技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其它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相互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这就有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其运用方法主要有: 一、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烘托手法常用在写景抒情方面,用景物烘托心情,在古今诗词、散文中尤其常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开头就描写了得阳江头送客的情景,“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相似文献   

16.
斡脱钱就是指元代的高利贷。元代高利贷现象极其严重,元杂剧中表现了元代斡脱钱范围广、利息高、经营者身份特殊以及借贷需要抵押品等特点,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元代斡脱钱的“厉害”:如到期无法归还,弄不好就会家破人亡。但元代剧作家对这一现象却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而是写得非常含蓄,这是由元代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元代文人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张莉 《甘肃教育》2014,(17):99-99
正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更加突出,俗谓之烘云托月。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描写来突出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他所说的,就是烘托的技法。侧面烘托用于古典诗歌的创作中,主要用来:1.写人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教学中 ,大多把“好女”理解为“美女” ,似乎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 :其一 ,与主题内容不相协调。诗歌第一节 ,极其夸饰地写出了罗敷服饰、工具之美 ,而更别开生面地采用侧面烘托手法 ,对她的美作了极度的形容 ,通过周围人的强烈反映 ,写出了罗敷的“惊人之美”。这就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想像力 ,增加了诗歌生动活泼的喜剧气氛。所有这些 ,都是为突出罗敷的外表美服务的。写罗敷的外表美 ,并不是诗的主旨所在。诗的主旨是第二节 ,写罗敷断然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话语软中带硬 ,有理有节 ,给这…  相似文献   

19.
写人的文章,一般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即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但有时,为了把人物的形象写得更具体、更丰满、更完整,还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精神或情感,也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怎样进行侧面描写?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1.环境烘托。课文开头,对殡仪馆礼堂内的情形进行了如下描写:“……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  相似文献   

20.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一首具有浓郁喜剧色彩的叙事诗。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即以侧面烘托的方法写人,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诗中描写罗敷之美是通过对他人神态的描写烘托出来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没有直接从正面着墨来描写罗敷的美貌,而是从侧面描绘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对罗敷的美艳的倾倒,以及由此产生的微妙的家庭纠纷,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言在此而意在彼,让人从旁观者的态度中想像得出罗敷无与伦比的天生丽质和绰约风姿,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