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祝福》作为经典文本,是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代表作。要想在教学中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获取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就需要从小说的独特性入手。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作为文本解读的新路径,从关注“我”,到认识“我”、解读“我”,再到以“我”窥见鲁迅的深刻思想;最后,通过群文阅读把握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独特之处。立足小说的独特性,以“我”开启《祝福》的隐秘世界,以“我”挖掘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丰富意义与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物形象的解读,是小说教学的重点。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从“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这两个角度切入。人物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可以从中明确人物的个性、体察人物的内心。叙述语言包括看似可有可无的修饰词、“闲笔”,可以从中触摸人物灵魂、感受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枝奇葩。鲁迅先生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红楼梦》对传统写法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于叙述视角的转换。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从勾栏瓦肆的“说话”中脱胎而出,从结构类型到叙述方式,无不受到“说话给听众听”模式的深刻影响,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相似文献   

4.
话本小说与当今活态的“说话(说书)”艺术具有共同的渊源.叙述者存在的基本状态:叙述代理和角色跳跃,很好地解释了话本小说叙述的独特性,以及文本通过叙述所呈现出来的文体特征.正因为话本小说叙述者时刻处于叙述代理和解角色跳跃状态,才维持了话本小说叙述合理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小说常用第三人称“他”或第一人称“我”来写(叙述),用第二人称“你”写的不多。前两种人称的写作方式,作者视适合需要而分别采用。这两种人称的写法各有所长。第三人称写法作者的视野无所不至,笔触无所不到,宜于表现广阔的和复杂的生活。第一人称的叙述娓娓动听,给人以更真实亲切之感,宜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可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往往被学生误解为作者自己,其实“我”不是作者自己(即使有作者的影子),而是作品中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品质》①作为一篇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个故事层面的“同故事叙述”②文本.高尔斯华绥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者“我”充当叙述故事的角色。受传统叙事学理论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对叙述者的这种独特性关注得不够.致使文本的阅读意义与教学价值受到一定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小说的内容、人物形象的刻划、叙述的语调、参差对照的写法等几个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观照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即一种“苍凉”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走出小说教学套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研究文本体式,解读每篇小说的独特性,即作家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寻根文学”派作家阿城擅长笔记体小说创作,主张发掘“世俗文化”和“古典诗”两大资源,将古典诗歌建构意象的手法运用到笔记体小说创作中。以《溜索》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阿城运用渲染、白描、对比等手法建构意象,凸显人物精神风骨,有助于学生理解其营造笔记体小说“诗的意境”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赵陈丹 《福建教育》2023,(15):28-31
开展单元视野下的单篇教学,不能只强调“篇章的独特性与单元的整体性”的统一、只关注内容的“异”,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解读小说文本方法的“同”,帮助学生建构和理解大概念。文章以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求‘同’思维的选点教学”在单元视野下单篇教学中的应用,以“突破”固化教学模式,完成单元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0.
崔姗 《林区教学》2012,(7):30-32
通过对比写法、象征写法、哥特式的创作写法、叙述结构写法、留白写法、浪漫的爱情写法等对艾米莉的唯一一部遗世小说《呼啸山庄》的艺术创作特征进行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11.
经过对苏教版中学语文现当代小说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当代小说教学仍旧存在如传统的模式化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小说教学缺少小说味道、小说解读理论方法单一以及小说理解同一化等问题。根据以上情况文章提出应该重视小说文体的独特性、探寻多元化的小说批评方法和鼓励多样化的小说理解思维等措施,希冀对中学语文的现当代小说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时代呼唤对文本的多样解读,池莉小说历来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但当我们试图从叙述学角度对其重新进行阐释,就会发现其小说含有相当数量的评论话语,这将为我们重新解读池莉及其叙事作品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下水例文导写法”有三条途径:一是“一例一题”配套作文;二是采写结合的“一源多体”作文;三是办报作文。在这三种教学形式中都贯穿着“下水例文导写法”。下面分别叙述:  相似文献   

14.
周乐 《辽宁教育》2013,(2):94-96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童庆炳先生在其《文学理论》一书中,阐述小说的基本特征为“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显然,解读一篇小说应该重点关注的是人物、情节与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海派性爱小说进行细致的解读,分析文本中“反家庭”叙述的具体表现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蔹拉·凯瑟的《一个迷途的女人》进行解读。在该小说中,薇拉·凯瑟对小说的叙述视角和语言等均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视角即人称问题,是解读鲁迅小说的关键。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叙事方式是第一人称,其叙述人“我”既是一个经常出现、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艺术形象,又带有鲜明的作家主体特征。认识“我”的作用及其形象内涵对理解鲁迅小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因口语化特征而独具特色,同时口语也被赋予了尽量多的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刘震云小说文本的分析与解读,以刘震云小说“拧巴”的语言为切入点,体悟刘震云小说创作的艺术世界。在“众声喧哗”的叙述中,刘震云给我们的小说世界留下了无限的思索和无尽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20.
《伤逝》是“东方伟大的叙事诗”,是鲁迅先生独特艺术的杰作。本文试从叙事学理论,即叙述角度、叙述方式、叙述语言三方面,对《伤逝》散文化、诗化的抒情小说文体予以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