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少部分分布在保山市腾冲县和龙陵县.因其有语言无文字,阿昌语承载了其全部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基于保山阿昌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等的了解,对下一步阿昌语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洪堡特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洪堡特注意到了语言的开放性、创造性特征,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人类的语言习得能力,语言的层次性等问题也有新的认识。洪堡特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世界观"理论,认为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的差异性会引起认识上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洪堡特还就语言和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英语中有很多关于动物的俚语,而汉语中有关动物的词汇,成语更是不计其数。这些语言都是中西方悠久而丰富的文化所积淀而成的,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待各种动物的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对等性和非对等性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增进了解彼此文化异同,促进民族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双语教育制度的变迁改变了华人语言习惯和语言态度,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英语的使用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从语言态度而言,70%的华人认为英语"最有用"、"地位最高",认为华语"最有用"、"地位最高"的人约占14%。由此可见,新加坡华人语言习惯和语言态度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双语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并不断地与本国语言文化加以比较并探讨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对语言教学工作者和语言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语言世界图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在语言中形成的结晶。"时间"观念作为最基本的俄语心智之一,折射着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语言中的成语、俗语、谚语与该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凝聚着民族的智慧。本文主要以俄语成语、俗语、谚语为语料,阐述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所体现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7.
张明仙 《文教资料》2011,(14):41-43
语言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学习使用某种语言的有效程度。高师学生语言态度个案调查显示,普通话认同度最高、英语次之、方言最低,但英语学习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情感性让位于功利性,语言生态现状已超出了语言可以自我调控的"生态域限"。语言生态和谐意识指导下的有效调适,有助于建构以普通话为主体的多语和谐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从国家近年来重视语言和文化的事实出发,从语言学视角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作者在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定义后重点论述了洪堡特的"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和"语言的本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及其他语言学家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认识,指出任何人都无法割裂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影视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是承载文化内涵和信息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英文影视为学习者提供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的语言,使学习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词汇。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需求和影响下,英语被推动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其非母语使用者的数量已远远超出母语使用者,很多人担心英语的广泛使用以及对英语的推崇会阻碍语言多样性的发展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本文针对此类消极观点提出辩驳,通过分析英语语言本身的灵活性和应用性特征,以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激发起的对民族语言的保护意识和对多民族文化特征的承载作用,认为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对世界语言多样性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消极作用并不明显,反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两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语言教材中承载着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文将中加语言教材进行对比,并从两种教材的差异中找出其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林红 《海南教育》2009,(3):28-28
海南是一个黎苗民族的积聚区.对语言的认知有自己的特点.而它的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吸引着来自世界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游客前来观光.居住等.近年来的一系列世界性活动对海南的英语教育也起了推动作用.这决定了我们海南的英语教育者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语言文化与文化交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海南是一个黎苗民族的积聚区.对语言的认知有自己的特点.而它的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吸引着来自世界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游客前来观光.居住等.近年来的一系列世界性活动对海南的英语教育也起了推动作用.这决定了我们海南的英语教育者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语言文化与文化交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承载知识、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学能使学生获得良好意志品质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学生在诸多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思想碰撞中也会掌握更多语言知识以外的东西,获得有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谷仕英 《成才之路》2010,(13):I0018-I0018
对待语言运用中的错误有两种态度:一是有错必纠,极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造成学生畏惧心理;二是听之任之养成不好的语言习惯。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不足。我们应该先探究什么是语言错误,学生为什么要犯错误,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去对待语言错误来分析研究。我认为主要有三种语言错误:  相似文献   

16.
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意识的内容和范围。跨文化意识就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目前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浓缩的文化”。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比较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本文以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对比分析了成语在中西文化的内涵和差异,英汉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生活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不同的民族文化语言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成语,成语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折射出了中西语言文化中的内在相同规律和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功能。在多语社会或国家,通常是通用语言承担较多社会交际工具功能,而少数民族语言承担较多文化认同功能,二者互相补充又互相不可替代。因此在语言的工具认同和文化认同意义上,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根本的冲突。在少数民族语言内部,由于存在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主体民族语言和非主体民族语言、简单语言环境语言和复杂语言环境语言、保持母语程度不同等复杂情况,所以对于不同民族语言来说,语言的民族认同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新疆师范大学南疆民考民维吾尔族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在乌鲁木齐高校就读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母语、汉语的态度以及在交际情景中的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态度。结果分析表明:第一,他们具有更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对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有意识地去努力维护。对本民族语言是有很深的感情,努力传承和维护自己的母语。第二,他们在对待汉语的态度上理性因素大于情感因素。一方面他们想保持母语的纯洁性,对汉语有明显的疏离感;另一方面,他们对汉语的社会地位以及汉语对其民族进步和个人的发展的功能作用有理性的认识。第三,在家庭中主要使用维吾尔语,很少使用汉语,在家庭以外的交往中依然主要使用维吾尔语。他们学习和生活在以汉族人口居多的乌鲁木齐,使用汉语的人数比在家里说汉语的人数多。但研究表明他们对汉语的态度更加谨慎保守。最后为新疆双语教育以及高校加强对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教育引导工作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对解决新疆双语教育的具体问题以及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语言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英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环式与线性"、"整体与分析"、"感性与理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源自中英文化形态、民族心理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不同,这种差异也导致中英语言在语句、结构、词义上的不同。为此,要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在英语语言认知中应注意其文化性、本源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