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探究是学生能动地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有效地引领学生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上关注动态的生成;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重视探究过程,兼顾学生“动手”和“动脑”;鼓励学生交流质疑;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
质疑精神,就是不轻信,不盲从,遇事多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科学的质疑精神,是培育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数学质疑式教学是一种以质疑为特征的互动创新式的教学,其实施过程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和学生提出疑问为主线,让学生尝试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品味解决问题后的乐趣,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本质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质疑式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质疑素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敢于怀疑权威(包括教师和书本知识)、敢于向它们挑战的精神;其二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素质是优秀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我们就会发现,学生质疑素质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大多数学生患上了“质疑素质缺失症“.许多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学生质疑素质的重要性,更不用说着意去培养.……  相似文献   

4.
<正> 在教学中,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求真、求精、求新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合、批判、探究的思维能力,在质疑辨析、务实批判、探究发现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1 在质疑辨析中求真在教学中,突出思维核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教师不必  相似文献   

5.
数学“质疑观”,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有目的地去挑战与质疑他人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能自觉地安排和组织好自己用已熟悉的知识去对新接触的内容提出质疑并展开主动思考与尝试摸索,从而去发现更多新的问题与提出更多新的想法.质疑是思维的指南针,是触发学生开启创新的导火线.只有当学生真正形成自己独有的“质疑观”后,学生的学习才能从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转入到主动去构思、主动去发掘、主动去探究的高效学习阶段,才能从逃避学习的状态转变到渴望学习、习惯学习及善于学习的深度学习领域.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去播撒质疑的种子,去启迪学生树立数学“质疑观”,让学生在不断地数学质疑中去收割创新的果实.  相似文献   

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基于对实验价值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实验、深度体验实验,通过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质疑、实践,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不仅使学生能力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1 在观察中发现观察是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实物模型、图像或教师的演示过程等为主要内容的直观感知活动中发现问题 ,获取知识。例如 ,对“时、分”教学 ,我并不因为“1时 =6 0分”就直接传授 ,而是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去观察 ,在观察中发现。我利用钟面教具 ,进行拨针 ,学生观察分钟、时针运动变化。通过观察 ,学生发现时针走 1小时 ,分钟正好走一圈 ,这样的结论学生容易掌握。2…  相似文献   

8.
"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问题应该从自己的科学实验中去发现,从创设观察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从小培养学生善于提出科学问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质疑素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敢于怀疑权威(包括教师和书本知识)、敢于向它们挑战的精神;其二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素质是优秀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我们就会发现,学生质疑素质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大多数学生患上了"质疑素质缺失症".许多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学生质疑素质的重要性,更不用说着意去培养.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应是创新思维,而“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就是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对某个疑问产生新的论点,从而提高其观察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问题、质疑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质疑的有效渗透,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去发现、去创造。这不光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质疑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韩跃平 《考试周刊》2011,(90):219-219
“做中学”就是让孩子亲历整个探究过程,注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重视孩子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法国的索菲·雷米在进行“做中学”培训时曾提到“做中学”的理念和原则:让学生自己观察,从现象中提出问题,激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表达出诸如“我认为,我想,我的观点是……”等。法国的“做中学”注重的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动脑。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可以从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教会他们提问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创设问题隋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一方面,面对学生已经提出的层次不同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作为—个组织者、引导者,还要机智地利用这些问题,创设“学生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相似文献   

13.
周美凤 《教育》2014,(12):67-67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的习惯于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才是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相似文献   

14.
惠建华 《宁夏教育》2012,(10):33-33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质疑的出现改变了学生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教学中学生有机会发表疑见、异见、创见,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爱因斯担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仅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生学会质疑,尤其是善于质疑的精神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间题,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提高教学实效昵?  相似文献   

16.
杨学红 《学子》2013,(8):96-9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强调要让学生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启蒙教育。所以,老师除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外,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对文本提出质疑。在平常的教学当中,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发现:善于质疑的学生,学习能力会更强,学习效果也更好。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相似文献   

17.
杨学红 《学子》2013,(9):9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强调要让学生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启蒙教育。所以,老师除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外,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对文本提出质疑。在平常的教学当中,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发现:善于质疑的学生,学习能力会更强,学习效果也更好。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相似文献   

18.
质疑就会发问,科学探索重要的不在于开展活动的成功或失败,而是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每项活动中发现向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作为小学生应从小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有人作了统计:仅有17.8%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质疑。但质疑的启思价值不高,而且质疑方法呆板,学生缺乏对质疑评价的积极情感体验,对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缺乏积极性和原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最近听了不少语文老师上的阅读教学课,发现有些老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又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总是先给出几个现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这种做法对宴施教学目标有一定好处,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引领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