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胡老,您是陶行知的学生,又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副会长,《陶行知全集》1~11卷的主编,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请你谈谈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是怎样提出、如何发展的呢? 胡:陶行知1913年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中就闪现着“创造”的光点。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明确无误的是1919年,他提出“创造精神”,“创造的教育家”(见《第一流教育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陶行知全集》第1卷25页,以下简称全集×卷×页),把创造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伟大教育家,一位是孔子,一位是陶行知。毛泽东称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说他是“一位毫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也称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我之学校观》、《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创造是中国教育之完成》等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代表作。他从1927年起先后发动四个教育运动——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民主教育运动。这些运动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六、"我的教育信条"1917年下半年,陶行知留学归国的第一篇论文《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中认为近二百年来教育之进步,莫不由试验而来。他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917年从美国学成归国。不久,他即深感当时国内的“农不农、工不工、商不商之险状”的危险,认为这是“欧美之职业教育,吾国曩未之行”的缘故。1918年11月,他在《教育与职业》杂志第1卷第3期上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全面论述了职业教育的宗旨、师资、设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于1917年夏自美国学成归国后,在教育实践中对中国教育进行了考察。他深感“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力气,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陶行知全集》卷二,第76页)在一般的学校里,先生“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象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象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全集》卷一,第87页)把教育变成了死教育,学校变成了死学校。陶行知一方面批判旧教育,同时对新教育进行了探索。他提出了评价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标准。早在1919年,他在《教学合一》、《第一流教育家》、《新教育》等文中,对这些标准都  相似文献   

6.
方明 《农村教育》2006,(1):29-29
六十二年前的1943年10月15日.陶行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以“爱满天下”之心,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以他26年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发表了一篇举世闻名的《创造宣言》。在这个伟大的宣言里,他期望中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期望已过去了62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实现。江泽民同志非常敬仰陶行知先生。1998年他在北大校庆讲话时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后来中共中央在推行素质教育决定中又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后来又有人提出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些话就为我们全面实施创造教育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社会环境。愿人人记住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人人敢想敢干,敢于拼搏,敢于实验探索,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努力实现陶行知的创造愿望,做到处处创造,天天创造,人人创造!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国“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曾激情地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啊!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他的创造教育理论以生活为中心内容,旨在以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培养一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相似文献   

8.
问: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起始和发展如何? 答:陶行知1913年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中就闪现着“创造”的光点。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明确无误的是1919年,他提出“创造精神”,“创造的教育家”[1](P25)。把创造引入生活教育领域,明白无误的是1931年8月,提出“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生路”。“‘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2](651)明确提出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主张,是1933年,他指出做的三个特征是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于1926年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批判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分利不生利”,这同时也是对整个传统教育教人读书做官,以分享劳动者创造的财富为旨归的批判。他早在1918年即著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大加倡导职业教育,指出“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日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始终是以其大教育理念为指导,着眼于国家、民族的创造目的,以教育科学的“行”与“知”的哲学关系立意,以办学之“行”的实践为基础,以改造“教育组织”的探索为重要前提的。他的毕生之管理经验,又是以其创造性的、全面而细致地“做”见于《全集》的。他的“创造教育”的先进思想和实践经验,最值得今天的教育者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将“创造”看作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注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和杜威(John Dewey,1859—1952)都是二十世纪世界上的著名人物,两人均多建树.陶行知是改革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旧教育的先锋和猛士,当他逝世的时候,毛泽东同志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杜威则是“二十世纪上半期美国教育改革中所谓进步运动的卓越思想家”,是现代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本文拟就作为教育改革家的陶行知与社威进行比较.1915年秋,正当杜威继芝加哥教育实验和《我的教育信条》等著作发表之后,教育思想日趋成熟,潜心撰写他的教育代表作《民主与教育》(1916年发表)时,陶行知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成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并“在这时,奠定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愿”.作为杜威的学生,陶行知深受其影响.1917年秋学成归国之后,他曾经大力宣传杜威的教改主张并付诸实验.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照搬杜威的学说难免碰壁.陶行知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可以概括为“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符合旧中国国情的一个伟大创举。是陶行知不断实践、屡遭碰壁、苦苦探索,倾注了毕生精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1917年回国后、宣传、推广杜威教育的碰壁,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失败,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不可能给中华民族开辟生路。他在回忆这一段的经历时说:“我从美国回来用杜威的一套到处碰了壁,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另找出路。”陶行知决心要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1925年至1926年间,陶行知接连调查了当时一些师范学校和小学。这些学校不抄袭外国,从中国农村实际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高尔顿最先开始对“天才”人物的研究,揭开了研究杰出人才、超常儿童的序幕。高尔顿对近千名著名的科学家(包括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家谱、个人成长史等资料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杰出人才多出自于有杰出长辈的家族。因此,他提出了天才是由遗传决定的观点,并于1869年出版《天才的遗传》一书。高尔顿的研究和观点引起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论,也激发了以后关于“天才”(或超常)儿童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先躯,他具有丰富的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早在1943年,他就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创造素质,发表了闻名于世的《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他认为“教育要教给人创造,或引导人创造,启发人创造,而且在创造上学创造。”重温陶先生的教诲,展望21世纪,我们对江总书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姚芸 《广西教育》2006,(12A):47-48
陶行知是一位具有卓识远见、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综其一生的教育生涯,他坚持不渝的一个重要的主张,就是创造教育。创造教育的思想是他创造性地培养人才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宝库中的精髓。在先生发表的《创造宣言》中,他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浅谈优生学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优生学是以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为基础,运用遗传学的原理、方法来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的一门自然科学。 优生学(Eugenic)一词是1883年英国博物学家高尔顿(Galton F.1822~1911)提出来的,其本意是“生健康的孩子”或“遗传健康”,它是在进化论影响下产生的。高尔顿受其表兄达尔文学说的启发,由研究心理学转入研究人类学和遗传学。他发现人类许多疾病,如精神病、血友病、色盲等都具有遗传性。1865年他发表《遗传能力与性格》一文,提出了选择配偶、淘汰劣种、  相似文献   

18.
为劳动人民着想,办劳动人民需要的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家中,首推陶行知。1891年10月,陶行知生于安徽省歙县,191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教授。1926年,开始倡导乡村教育运动。1946年7月,陶行知在争取和平、民主运动高潮时,在上海逝世。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说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今年10月是陶行知诞辰一百周年,为了纪念他,我们要学习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崇高师德和进步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1917年留美归国后,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毕生开拓、创造,勤奋实验不辍,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一个又一个丰碑。他关于师范院校的附属学校是“教育学的实验室”的思想,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考察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实验几近浑然一体。他的教育思想的每一个飞跃,其内在的驱动力都来自教育实验。实验是创造发明之母,“此实验之精神,近世一切发明所由来也”。在他看来,实验是发明的利器,实验虽然不一定有所发明,但“发明必资乎实验”。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是如此,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理论的提出亦无不如此。教育要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教育实验。有实验精神,然后对于教育问题,才有彻底的解决;对于教育原理,才有充量的发现。陶行知认为,进行教育实验与否,是关系到教育理论能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