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魏晋咏物诗的发展虽没有达到极盛,不能代表六朝咏物诗的最高水平,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对南朝咏物诗有着先导作用,为南朝咏物诗高潮的到来作了很好的铺垫。魏晋咏物诗在咏物诗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意义,是六朝咏物诗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2.
咏物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是在南朝成型。南朝咏物诗是咏物诗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长期以来却未能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南朝咏物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高超的体物技巧上,而这一点主要是通过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和新颖的构思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咏物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盛于南朝,"芳树"是南朝咏物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文人对其赋咏不绝,此时出现了南朝所特有的同题共咏的现象,文人凭借精妙的体物手法使"芳树"意象活灵活现,并且赞叹其美好品质,寄托着个体无尽的情思。  相似文献   

4.
南朝时期是我国咏物诗的繁荣时期。据不完全统计,齐梁以前上溯到《诗经》,留存下来的咏物诗不到五十首,而南朝时期的咏物诗竞高达三百多首,并且其审美触角所涉及的物象种类大为扩展。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出现,既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南朝诗人独特的生活环境、创作环境、新变文学思想、独特审美心态以及客观事物取得独立审美价值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南朝咏物诗的审美对象、审美内涵及审美表现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咏物诗在南朝齐梁时期大量出现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对谢肫咏物诗进行个案研究,以说明小谢咏物诗具备描摹愈益精细而寄托兴味淡漠之特点,并从时代风气、诗人个性及创作契机等方面探讨其特点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艺文类聚》是初唐时期的官修类书,书中收录保存了大量的南朝咏物诗,并首次将咏物题材的诗歌进行独立类分编排,确立了一种关于咏物题材文献汇编的基本模式,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同时,通过《艺文类聚》这一工具书性质的媒介,南朝咏物诗作为可被效仿的创作范式与可被征引的文辞来源,对初唐宫廷咏物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梁代咏物诗的发展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南朝咏物诗,后人常以齐梁咏物诗为代称。从咏物诗的发展来看.梁代咏物诗应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诗体。受梁代特殊社会风尚的影响,梁代咏物诗在题材领域、文学特质上,都有与前代咏物诗不同的风貌,并体现出独特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由于魏晋清谈风尚的推动,郭象“物各自然”哲学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哲学思想源于王弼的“无”而发展成万物自身的“有”,从而引领士人逐步发现并认识“物”本身,对物的发现与认识在文学领域发展到极致的表现便是南朝咏物诗的出现和繁荣,因此从思想史角度而言郭象哲学是南朝咏物诗产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咏物诗在南朝齐梁时期大量出现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王融的咏物诗创作数量虽少,这与他早卒有关,但无论在句式、声律运用、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了和前代不同的特征,在遣词造句、取境、构思、声韵等方面颇为讲究,也下了不少功夫。因此,研究齐梁咏物诗时,王融是不能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咏物诗的兴盛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苑中独树一帜而又冷艳已久的一朵奇葩。它导源于《诗经》,产生于魏晋,繁茂于南朝,而极盛于唐代。它的兴盛,虽与政治斗争、社会风气有关,而更重要的,则须从文学的自身发展与人们的审美活动上去寻求原因。咏物诗既有审美价值,又有认识价值和功用价值。全面评价咏物诗的价值,对于认识文学的特质与功用,无疑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钱谦益转益多师、唐宋兼宗的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扩展了人们的师法对象,对唐宋诗做出了新的评价。入清后,钱谦益的诗学思想与佛学思想融合,并融通诗论中的世运、灵心、性情、学问等概念,从诗学基本理论的层面对师法宗尚做出解释。钱谦益的诗学思想在明清两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接明末诗学思潮,给清代诗学确立了更宽阔、更深入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隋代历史虽短,但具有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它主要以楷书碑志体现。由于时代因素的影响,它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上承两晋南北朝遗风,下启唐楷尚法先河,可作为我们继唐楷和魏楷之外的楷书学习典范。  相似文献   

13.
彭小庐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34-136,178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出现最早的诗歌门类之一.自第一篇咏物诗<橘颂>诞生之后,咏物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入唐以后,特别是进入中唐,咏物诗名家辈出,作品数量也不少,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咏物诗发展到中唐后期,题材内容扩大,诗人的咏物意识大大地增强,其主要表现是出现了大量的咏物组诗和和诗.除此,咏物诗还和其他题材的诗结合起来.此时的咏物诗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特征,主要表现在咏物诗中多是些丑恶、弱小的动植物,并且与政治结合紧密,都有着充实的政治内容.  相似文献   

14.
进入南朝,随着"永明体"的出现、声律说的提出,五言诗的律化进程大大加快了。作为南朝重要的诗歌类型,咏物诗由于其创作方式、语言形式的特点等,使得它在五言诗的律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变革是形成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学术的重要因素。对唐宋两代的社会变革,学界的认识纷纷,或主"唐中叶变革",或主"唐宋变革"。唐宋社会变革形成了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导致了唐宋文化之差异,也造成了两种不同文化形态下各具特色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与唐舞都是中国诗歌与中国舞蹈发展的高峰。由于舞蹈的非再现性的突出,舞只能从健与软即阳刚与阴柔的风格高度出发,对于通过舞蹈形态特征所表现的心理内容加以把握。唐代咏舞诗亦是从这一角度把握上述特征的。由于舞蹈与诗歌在表现方面的天然联系,两的联姻就相得益彰了。白描、比喻和效应是唐诗咏舞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唐代御史既是监察主体,又是创作主体,这种社会角色的互根性决定了唐代御史也是一支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御史文学家将其刚正不阿的政治品格,忧国忧民的情怀,崇尚正义、践行法律的价值取向等注入唱和诗创作中,铸就了唱和诗卓具特色的内涵特质,主要表现为:一是精神的雄健和心气的高傲;二是忧民爱国情怀的抒发;三是关怀时世的现实指向;四是御史唱和诗还直接促成了一些新的诗歌流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在西晋至唐的赋役制度变迁中,调的征收由计户评资征收演变为计丁征收,租的征收由计亩征收演变成计丁征收,至唐初租庸调都统一于计丁征收,既易于实施又兼顾了公平,可以持续、稳定地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唐初的租庸调在西晋以来的漫长演变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赋役制度的沉积,还包括了户籍管理、土地分配等方面的经验积累,使得唐代租庸调成为了考虑周到的一整套制度,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唐代西域诗是对西域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对唐代西域民俗有着比较全面的反映。这种风俗的反映,不仅创造了唐代西域诗的独特魅力,也创造了唐代西域诗的独特风格。通过对唐代西域诗中所反映的西域音乐、舞蹈、人群生活方式等的研究,探讨了唐代西域诗中民俗特征的丰富性与典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