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选择体制外记者为研究对象,媒体机构怎样培养和规训他们?他们又怎样挑战媒体机构既定的行事规则和职业理念?本文认为,由于身份差异造成了职业升迁的"玻璃天花板",体制外记者相比体制内记者更难对媒体机构形成归属感和忠诚感。部分体制外记者受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成名的想象"所驱使,过分强调社会影响力,造成了一些"不专业"的做法出现。最终,体制外记者要么接受改造,要么离职转行,跟媒体机构的冲突,总是以他们放弃而结局。  相似文献   

2.
眼下,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某些采访对象的无理阻挠,有时甚至发生采访设备被损坏、记者被殴打的恶性事件。这些采访对象往往出于对舆论监督的畏惧、仇视和抵制,不惜直截了当地对记者的采访活动粗暴干预,这便有了电视批评报道中常见的挡镜头、推话筒画面。由于这些人的严重干扰,给记者的正当采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么采访活动被迫中断,要么采访效果大打折扣、使得预期的采访目的难以实现,给舆论监督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竺大文 《新闻实践》2004,(11):52-53
文章的起与结,是文章的关键所在。就人物采访的"起"而言,实际上又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访中的开始,一是具体文章的开始。 近年来,笔者采访了一些文化人物,他们往往因事务繁忙,只能腾出不多的时间来接受记者的专访,这就特别需要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4.
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在常见的人物专访报道中,记者的采访提问同样也需要"源头活水"。人物专访比常见的新闻报道要详细生动,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人物专访中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提前制作采访预案,围绕主题设计问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常见的人物专访报道,记者要围绕主题精心设计问题,拟订采访提纲,制作采访预案。对于采访一些知名的公众人物,记者在事先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的出镜采访越来越多.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采访质量的高低.其中,记者是采访过程的核心要素.当前,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对记者出镜采访的临场反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成为网络关注热点,随时有成为"网红"的可能.记者想要获得好的新闻素材,让采访走心,就必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切不可有"娇骄"二气,与群众疏远,产生心理隔阂.本文针对厦门女记者打伞戴墨镜采访这一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试图给出镜采访的记者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梁云 《新闻前哨》2002,(11):37-37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成功与否,同记者的文化素质高低,特别是记者提问和现场行为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条电视新闻的成败。我们看到在以往的获奖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在平常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有些记者在介绍现场有关背景和采访提问时,要么现场把握能力较差;要么是提问不当;要么举止过于张扬。本文所谈及的主要内容,是记者现场行为的风格问题,即是张…  相似文献   

7.
于海军 《今传媒》2006,(1):43-44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受制于被采访对象。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以何种礼仪风范“包装”自己,以取得被采访对象的认同和接受,从而产生一种亲情效应和认知效应,进而获取最佳采访效应,是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应当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良好的形象、恰当的礼节仪表是采访活动的“通行证”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他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良好的外在形象,易于被采访者接受,从而对记者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自愿建立与记者合作的基础。反之,采访效果则大相径庭。在社会交往中,外在形象是吸引他人进入社交状态…  相似文献   

8.
采访工作是一门话语艺术,但是这种艺术在进行时通常会遇到开端困难的问题,如何为采访打造一个完美的开始,是每一个记者都极为关注的话题。而就采访政府部门的记者而言,其采访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采访工作之前,更是要努力为自己的采访构建一个适当的开端。本文主要从政府工作人员接受不同采访的心理及行为的角度出发,谈论了记者如何解决采访政府工作人员"开头难"问题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帮助记者更好地开展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就是记,在采访时,必须用心、用笔或借助于其它采访工具认真做好记录。据有关史料记载,不少有成就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采访记录,每次翻开采访本,好像打开了一本历史书,又能回忆起当时采访的情景,那些被采访过的对象又活跃在眼前。与他们相比,目前,我们某些记者这项基本功萎缩了,采访时既不用心,也不动笔或用别的手段去记,面对采访对象,居高临下不着边际地问上几句,然后,要么是拿些现成材料走人,要么就是指使基层通讯员写好稿子送到编辑部去,采访完全是走形式。回去后,记者坐在办公室内,…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范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对传媒法制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博弈日趋激烈,随之而产生新闻传播问题也纷繁复杂,贵学院在新闻传媒法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事件回放: 据2月25日《羊城晚报》报道, 为了做"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需要,该报记者孙毅蕾曾三次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表明采访意图,但孙道临先生一直坚持接受采访就要收费。孙道临先生认为,由于《羊城晚报》要采访的内容是关于"电影百年"的,其中涉及到很多他以前拍戏的情况、他的想法及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他的谈话内容就应该属于知识产权,是应该收费的。他说:"我也不是什么采访都要酬劳,我是要看采访的内容是什么,要采访多少时间而定。以前接受采访我也是不收费的,现在主要是因为自己太疲劳,老这样接受采访吃不消,也应该拿点酬劳,还有  相似文献   

12.
李菁《,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主笔,除了做社会新闻,还负责一个名为"口述"的栏目。想象当中,身为大名鼎鼎周刊记者的她会很忙,要么在采访、要么闭门写稿凡人不见。然而从约访到采访结束,不过三天时间!她刚好完成了关于苏联解体20年的一篇大稿,有一个空档,之后,马上就将投入有关朝鲜最高领导人逝世的新闻报道。听李菁说话,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言语中流露出的智慧恰如流水涓涓。她聆听,她思考,她讲述,我可以想象接受她访谈的人会与我有相似的感受。有人把李菁跟柴静并提为知性女性媒体人的代表,李菁却说自己真的不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只想简简单单把工作做好。事实却并不简单——她渐渐找到了自己与杂志之间的合拍节奏,跳跃在"新闻"与"旧闻"之间。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是记者采集新闻素材、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其中充满着复杂微妙的心理感应活动。一些新闻界的行家里手认为,优秀的记者加上好的采访对象即等于成功的采访。通常情况下,确是如此。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世界上有专门从事采访谈活的职业记者,却少有专门接受记者访问的职业人士。对于采访对象来说,记者往往总是一种  相似文献   

14.
正新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交流的过程。在面对面的访问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访问的成败。记者是否善于运用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着谈话采访的效果和质量。如何营造有利于采访的情感呢?笔者认为采访中宜采用以下几种调控情感的方法。化生为熟人们往往对熟悉的人或事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记者为了采取最佳的采访效果,应该积极引导采访对象在熟悉的环境和领域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5.
刘猜 《新闻爱好者》2011,(13):53-54
2009年4月,中国青年报记者经过一周的秘密调查采访,揭开了贵州习水学生卖淫案真相——部分官员涉嫌性侵(强奸)幼女。①在报道中,记者通过还原受害人在接受采访中的对话"这个世界太吓人了"、"长大了当警察抓坏人"等语句,  相似文献   

16.
燕小康 《中国记者》2022,(11):76-77
<正>记者以“发现”为天职,永远追求“不一样”的感觉,卓有成效的采访能捕获“好料”。但不少采访既费时又低效,要么采访的话题偏离方向得不出结论,要么采访的结果价值细微最终也没有采用,又或者采到的素材新意寥寥、平淡无奇而沦为鸡肋。让采访变得高效,提升采访的发现力,实现敏锐发现、精准捕获,都有赖采访这个基本功的累积精进。  相似文献   

17.
访前:寻找见面的"理由"采访对象拒绝记者的采访可以有种种理由,甚至不需要理由.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记者经常碰"软钉子"、吃"闭门羹",有时还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被逐.究其原因,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寻找到面见对方的"理由"可能是主要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8.
采访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比想象中的容易.自报家门并传真了采访提纲,第二天记者便与王勇平在他的办公室见面了,并得到了一份详尽的书面答复.王勇平说:"接受媒体采访、回答记者提问,是我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采访对象知名度愈高,这条新闻的价值就越大。所以,当记者的总想采访名人,以便使自己的报道播、发于重要时段或版面。然而,名人们要么公务繁忙,要么被身边的警卫团团围住,采访他们,谈何容易?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难得的机遇,出色地完成对名人的采访任务呢?经验丰富的记者们大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感触:仔细琢磨好采访时的第一句问话,力争有一个漂亮的开场白,这对整个采访来说,如同初战告捷,即奠定了整个战斗胜利的基础,作用至关重要。采访名人时第一句话应该问些什么,这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及其学识、性格、心…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记者想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郎平让他按照有关规定去开介绍信,写明采访内容,再到有关部门报批;至于自己接受不接受采访,那还要另说。 还有一次,至少是一次,郎平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不用翻译,自己直接用英文同各国记者交流起来。 因此,有不少记者反映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很困难。 同郎平有着相似职业经历的中国男排主教练汪嘉伟,不仅随时接受记者采访,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