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要想使"以生为本"与"以学定教"得以实现,教学设计前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都要了解儿童的认知起点,把握儿童的认知规律,考虑儿童的真正学习需求,基于儿童视角适时调控课堂教学。通过适时调控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更有深度,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让儿童的数学素养得到深度滋养,让儿童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就是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3.
李美荣 《小学生》2012,(11):36-36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那么该如何将识字教学有声有色地进行呢?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一、玩一玩,在轻松中识字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甚至十几个字,因此教师要根据儿  相似文献   

4.
焦海晶 《甘肃教育》2020,(4):111-111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语文教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也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学究竟要给学生教什么,语文教学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对此,不少教师感到十分茫然。要真正对语文教学有明确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对语文的核心是什么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笔者认为语文的核心就是语言。下面,笔者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认为,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让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就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品德与社会学科,真正参与到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部新出台的《中高考改革制度》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传统文化",培养"阅读能力",回归"语文本质"。这无疑是一缕喜人的春风,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敲击着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心。语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学生究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时时浮现在脑海中,以致夜不能寐,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  相似文献   

7.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就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储备来说,此话毋庸置疑.然而在教学中,是不是教师有这样一桶水就足够了,就可以骄傲地施予学生了?拥有了这样一桶水的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将水倒给学生呢?这些问题促使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平等化教学的尝试.所谓平等化教学,是指教师在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之后,仍要以一种学习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师生共同探讨,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不仅"授之以渔",还要"共同探渔".即用学习的心态去教学.  相似文献   

8.
对儿童来说,数学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组织儿童的数学学习?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将儿童的数学学习当作是认符号、记公式、背定义、练计算、做习题的一种过程,而并不关注儿童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从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来看,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基本任务应当是发展儿童的数学素养.好奇、好探究永远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数学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因此,对儿童来说,学数学就应该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显见,儿童亲历数学的发现、探究与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今天,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开始从"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更为自觉的探索和追求。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习最大的问题?让学习发生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教研室魏星、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刘咏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不仅要从"师本"转向"生本",倡导"让学",而且要走向"童本"。"童本"的课堂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和知识素养形成的规律,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童本"的课堂上,教师的文本解读、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等要关注儿童味道、儿童认知、儿童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在儿童的疑惑处、偏差处等进行导学。一切教学行为只有从儿童的需求出发,才能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小学音乐教育对于儿童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音乐活动中,有时教师无法捕捉到儿童学习的情况,寻找不到儿童学习的反馈或是教师无法对儿童学习的反馈及时地进行指点与评价。究竟怎样做才能使音乐教学富有实效,真正促进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从教师策略指导对儿童的兴趣影响作翔实的阐述,以期同行对音乐教育的重新认识,以便更有效地实施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教学究竟要留给学生什么?留给学生生命永恒的东西又是什么?作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这是我们教学时应思考的本质问题或追求的终极目标。本文提出:信息技术教学要真正追求生活的存在——基于生活为生活而教;追求技术的内核——走出为技术而教技术;追求文化的创生——站在技术之上为"生命力"而教。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9,(12):40-41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想法,根据学情来开展教学活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树立"学生立场、儿童视角"的思想,才能真正去关注孩子,关注我们教学的主体。本文笔者从"思维要贴近儿童、语言要贴近儿童、内容要贴近儿童、方法要贴近儿童"四个方面,具体地叙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学生立场、儿童视角",从而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正>"将教学变成儿童研究"是一个国际趋势,学者、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教学研究和儿童研究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要进行教学研究首先要进行儿童研究。甚至可以这么认定: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应当以教师研究儿童为基础,以儿童学习的觉醒为保证,以儿童的自主学习为标志。它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只有读懂学生,顺学而教,教学才能真正回到它的  相似文献   

15.
正要真正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必须直面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现在究竟在哪里?数学教学究竟从哪里开始?学生究竟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面对不同学生认知起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好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即必须找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否则,"以生为本"将成为无本之  相似文献   

16.
正内涵:我们提出,幼儿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研究者,许多教师对此感到困惑:幼儿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儿童研究?幼儿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概念是什么,与专业科研人员有何不同?幼儿教师的儿童研究要如何进行呢?幼儿教师作为研究者也称做教师行动研究、实践研究。幼儿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教师有目的地、系统地探究,其目标是深入理解教学和学习,使教师成为更加认真反思的实践者,有效改进教学。幼儿教师作为研究者会使教师的教育哲学及其对幼儿的态度发生变化。它能够逐渐改善教师与幼儿之间、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学的内容并没有真正选择与优化。教了一大堆,真正要教的并没有教。《螳螂捕蝉》究竟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是少年的言语智慧。那作者又是通过哪些细节刻画出少年智慧呢?对此提出教学策略:首先前后比较,引出关键问题;接着深入文本,寻找少年智慧的细节,并在此基础上读读演演,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课堂上的"教"与"不教"应时刻揣在教者心中,只有相信学生,试着放手,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定位是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那么,我们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呢?生活化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儿童的生活是整体性的,这就决定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植根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的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道徳"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实施贴近儿童、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下,在进行教案预设、阐述教学理念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加注一条"根据儿童已有经验",看起来,我们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儿童已有经验",但"儿童已有经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恐怕这并不是每个教育者都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杜威的"经验论"启示我们:要真正洞明"儿童已有经验",需要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建构。1.择取适切途径:以无比接近的方式理解儿童经验。对儿童已有经验的理解是一个难题,教师在分析儿童已有经  相似文献   

20.
怎样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快乐"因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沉醉于语文学习情景之中,真正体验到语文教学的乐趣呢?笔者从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感动学生,首先教师必须受到感动;要让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其次,必须认真开掘快乐之源--教材中蕴含的快乐因素,让它在教师的设计下,成为感动学生情感的"息壤".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情感带来的快感,他才能真正地乐学、爱学,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