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经验与交际的补充”;杜威说过“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是“生活即教育”;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理念之一 。可见,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从课堂教学生活化角度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环境教育"概念演进的探寻与透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教育“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基础和思想渊源。环境教育自产生起就具有与分科的学院式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环境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教育内涵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拓展;20世纪90年代环境教育定位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继承的同时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明确,为现代教育的重塑提供了更加可行的基础。总之,对概念发展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勾勒、架构出“环境教育“框架,以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重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3.
自然教育与自由教育在历史上存在着交叉式的契合关系。亚里士多德最早认识到效法自然的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教育思想的源头上奠定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和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的自由教育精神。卢梭培养“自然人”的教育就是培养“自由人”的教育,其自然教育理论与“自由教育”的契合凸显了社会批判性和世俗性。反映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进步教育原则—“—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堪称自然与自由教育相契合的现代命题,凸显了处理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性,具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形态。自然与自由教育相契合的哲理,在西方是“自然即自由”的哲学命题,在中国则是“天人合一”思想。总结社会发展和人类教育史的正反经验,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应是,积极倡导“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反对实质是强制教育、“实用教育”的“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4.
提起学术,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作为生产知识殿堂的大学,“大学=学术”的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很少有人会将学术与中学联系起来。然而,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学术”已不再是大学的专利,它正在走向数以万计的中学。因此,在中学营造一个有序、健康、繁荣的学术氛围,这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一些同志常常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作为一对对称的概念,讨论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与“传统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应该是“现代化教育”(Modernized...  相似文献   

6.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有现代化的教育,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标志和基础,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但是,现代化教育的标志和特点应该是什么,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教育的现代化也就是现代教育,它指的是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的,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相对立的“进步主义”教育,其特点是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使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也有人认为,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教育,它是与古代社会的古代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并具有一系列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特征。还有人认为,现代教育与教育…  相似文献   

7.
陆洋 《江苏高教》2005,(4):133-133
当前,从学校、社会和学生三个角度入手,在“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解释上大致有以下观点。1.知识质量观,或称学术质量观、内适性质量观。这种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解释强调大学的学术价值,也是一种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潘懋元先生认为,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知识质量观,以大学生掌握知识多寡、深浅来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这是精英教育阶段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2.能力质量观。这种质量观与知识质量观相对应,前面强调掌握知识多寡、深浅,这里强调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认为,我们要特别强调三种能力:一是创新能力和创…  相似文献   

8.
卢梭及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爱弥尔>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曾一度标榜为现代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源头,因此人们也往往只关注卢梭教育思想中对儿童及人类所倡导的"自由"和"解放"的进步主义精神.本文通过对卢梭关于儿童不同生长阶段中各种情感的培养、疏导和节制,试图从另一方面了解卢梭教育思想中被我们所忽视的观点,即其教育思想中的"节制"观,这对全面理解卢梭及其著作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环境污染及社会冲突的泛滥,卢梭的诸多观点都给予了我们启示与对策,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
“教育救国思想”是我国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社会的改造和进步应该首先或主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把教育视为国家强弱兴衰的根本。“教育救国思想”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救国思想”突出并强调了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0.
谈成人高教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和社会构成的,人是人类世界的中心。当今时代,人的价值和人的潜力已经被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与此相适应,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正在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所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一、“以生为本”的理论与现实必然性(一)“以生为本”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以及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21世纪是终身教育的时代,是“学习型社会”,人的不断完善和全面…  相似文献   

11.
The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is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Rousseau's theory of education. It is often said that Rousseau 'founded' modern education, or at least was its most influential predecessor. The paper argues that 'modern learning' or 'experimental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within the late-17 th century 'quarrel of the ancients and moderns'. After thi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debat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could be connected with the open experience of modern science. When compared to this tradition, Rousseau was not a modern writer. His concept of education has been far too paradoxical to serve as a groundwork for what was considered to be 'modern' or 'progressive education' at the end of the 19 th century. The image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was strengthened by child psychology, especially by 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Rousseau's stoic concept of 'negative education' is in many respects the opposite to such a viewpoint.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初,日本教育界提出了"传统与文化教育",取代了原来的"传统文化教育"概念。"传统与文化教育"比"传统文化教育"有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内涵和更远的追求。它从过去、现代、未来相互联系的角度谋求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不仅重视从过去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而且重视现代文化以及可传承至未来的新文化的创造。也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更重视在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造力的培养。"传统与文化教育"的理念正通过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课程改革措施以及地方和学校有计划的教育实践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中国教育是一个大致连续的过程,文革前“十七年教育”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基本矛盾、冲突、价值和特质。其主要特征是:全面移植苏联模式,“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激烈冲突、震荡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极大地突破和改变了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是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潮。本研究借助福柯的"话语实践"分析框架,运用N-Vivo8.0对UNESCO的"终身教育"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终身"的哲学根源是回归人的价值理性,彰显人、制度和合作的力量。这正是"终身教育"拥有如此强劲生命力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以前的普通教育排斥艺术教育,或者视其卑微,或者仅将其与绅士教育与女子教育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阻碍造型艺术进入大学教育的原因。19世纪艺术教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进入高等教育,使艺术教育真正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态势。探讨西方近现代造型艺术教育发展的轨迹,也是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艺术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智育概念在19世纪中叶的产生是以科学的兴起为历史背景的,这标志着学校教育的重心转向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立足21世纪的教育实际,我们可以将智育概念从横向解析为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智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方面的智育、作为教育活动一个维度的智育三个方面;从纵向将其解析为常识的教育、知识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和精神的教育四个层次。通过对智育概念进行这样纵横两个方向的解析,我们可以揭示教育实践中的智育在不同维度和层次上的不完整性,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人类社会诸多教育问题的深层成因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教育部批准了68所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在这68所大学中除电大以外,其他67所均属全国普通重点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一所成人高校,何以能够在远程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与重点高校并驾齐驱地开展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其办学特点与普通高校相比有何优势?文章就二者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各自的优势及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和诗人。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吴宓无疑是思想上特立独行之人。拥有西学背景的他大力倡导的"文教中华"和"通才教育",极力主张中西会通的翻译观,这些教育思想在其长期的大学教学实践及其所培养的优秀人才等方面都得到了实证检验,在当代高等教育语境里同样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欧美出现的教育科学研究运动是教育研究领域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运动它的出现与这个时期欧美社会新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刻变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科学与教育关系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根据欧美教育科学研究运动中一些突出的事件加以划分,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其显著的特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欧美出现的教育科学研究运动是现代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里的初次运用和实践,其所关注的领域和所争论的问题值得今天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室结构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将严格的等级秩序引入了先前无组织的教室,而二十世纪进步主义教育则提倡教室应适应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从历史的维度分析教室的变迁,可以发现现有的教室结构本身是历史的沉淀,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教育理念、经济条件、技术装备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未来的课堂。当代的教室与时代精神存在着不协调,任何有效的变革正是要消弭这种裂痕。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需要一起努力,共同为教室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