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英语言中都存在名词动词化现象,在现代英语中这一用法极为普遍;而汉语中这种用法则多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汉语中出现较少。本文试图从名词动词化的概念、形成的动因和分类三方面进行分析,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加深对汉英语言中这一用法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能更多地欣赏到这一语言现象的简洁、灵动之美。  相似文献   

2.
词类活用现象是一种临时性的词类转化现象。名词化是俄语词类活用的主流和大趋势,而动词化则是汉语词类活用的潜在方向。俄语中词类活用多见于口语语体,汉语中词类活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而存在。俄、汉语相同类别的词语活用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3.
名转动词化模式指名词转用为动词后的语义结构中所体现的主要语义常项所形成的模式。基于事件框架理论对英汉名转动词化模式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1)英语主要存在7种名转动词化模式,汉语则有12种;(2)"动作+工具"是英汉最普遍的名转动词化模式,除此之外,英汉还共享6种名转动词化模式,但在这些共享名转动词化模式中,除了"动作+受事"和"动作+经历者"外,英语中的比率都明显高于汉语;(3)英汉名转动主要词化模式类型存在差异性,英汉相同名转动词化模式下的母名词PN存在不对称性以及汉语名转动词化模式类型较之英语更丰富。  相似文献   

4.
燕南 《英语沙龙》2010,(4):23-23
动词化扩展 所谓动词化扩展,就是汉译时将英语句子中的名词译成汉语的动词,并将原来的单词或词组译成汉语的小句,前者为动词化,后者即为扩展。这是英译汉的一种重要转换方式。  相似文献   

5.
名词动词化是人们为了追求信息的高效传递的结果。名词动词化现象古汉语就有,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的“饭”就解释为吃饭。在现代语言中  相似文献   

6.
名词动词化用法早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就出现了,现代英美报刊杂志也常见到。发生动词化现象的主要名词有人名、商标名、动物名、地名、身体器官名、体育名以及信息科技术语等。名词动词化用法可使语言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较多地应用于大众媒体报导和科技文章。但在使用中,也要适度,不能滥用。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界普遍从修辞角度出发,将现代汉语的动词化及形容词化现象界定为词类活用现象。以语法隐喻理论为视角重新研究发现:“词类活用”现象尤其是“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是概念语法隐喻认知机制的产物,该机制旨在使语句具有原一致式无法比拟的语言效果,将名词化隐喻中“级转移”现象范围扩大至动词化以及形容词化隐喻。概念语法隐喻研究应从聚焦英语名词化的范围扩充至各种动词化和形容词化。  相似文献   

8.
工具名词的动词化是英语中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但以往研究却很少关注这一动词化现象,更未深入探讨其认知理据和动因。在认知语法框架内对这一现象的转喻模式进行分析后发现,传统语法和语义解释过于简单;工具名词的动词化是转喻认知操作的体现,其凝练的表义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和会话合作原则。  相似文献   

9.
名词动词化出现的隐喻意义是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不断创新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着重探讨名词动词化的特点;同时提出,掌握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可以促进语言学习者对词汇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名转动词”、“动词化”或“名词转换为动词”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有其自身的语言学理据和实际应用的特点。对英语名词动词化进行研究,进一步掌握其规律,对英语语言的研究特别是英语词汇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华 《考试周刊》2011,(85):104-104
英语中表示人和动物的词汇使用十分广泛,而人和动物名词的动词化现象在现代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本文从有关人和动物的名词转为动词的角度,分析了这些名词的巧用.本研究对语言学中此类词汇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动词化可以被看作是任何其他词类转换成动词的过程,即任何非过程成分转换成过程的情况。对科技文体和新闻文体的动词化情况加以对比并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发现:动词化发生频率低于名词化,但不同类型的动词化具有重要的文体价值,同时,动词化发生频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与所述事件的主、客观性显著相关。科技文体以关系过程化为特征,与名词化相关,体现实体性和权威感;新闻文体以名动化为特征,与名词化无关,体现号召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类指表达形式多样,类指的外延指向也情况各异。该文以汉语名词类指的主体形式--光杆名词短语为例,结合国内外关于名词类指的研究成果和汉语名词的语义特征,将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的类指义分为种类指称类、特征概括类、显著特征类、先锋代表类、集合属性类、平均属性类、内部比较类7类,进一步认识汉语类指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目的、功能、频率三方面对古今汉语名词活用现象进行了比较,从而了解古今汉语名词活用现象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首先简要地回顾和比较传统语法、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等三个语法流派对动词化的研究,然后以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意象图式、认知域和概念隐喻等理论阐释动词化现象形成的理据以及突显和百科知识对动词化表达式理解的作用,并指出,从认知角度研究动词化能使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比较普遍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对于汉语中名词重叠的相关研究,不仅要比动词和形容词相对较少,并且对于汉语中名词重叠的使用情况,也一直被很多研究认为相对比较少。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汉语中名词重叠情况越来越多,并且汉语名词的重叠在其构成形式以及语义特征、句法功能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特征规律。结合汉语中名词重叠情况以及汉语名词重叠的构成形式、语义特征、句法功能等,对于汉语名词的重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中的语法隐喻(metaphor),在某些方面和翻译学中的英汉互译技巧存在着相似相通之处。在功能语法隐喻中,有一种情况是nominalization,即名词动词化。名词动词化有两个极其重用的作用,即encapsulation(囊括)与condensation(浓缩)。也就是说,动词化的名词"囊括"了前面所陈述之内容,"浓缩"则可用十分简洁的一个合成词组涵盖了原本用一句话才解释得清的内容。用这种方法,就可使原本显得难以理解的句子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有助于翻译者准确无误地译出原文。巧合的是,英汉互译技巧中的"转化(conversion)"中也有名词动词化这一条,与语法隐喻中的nominalization有不谋而合之处。名词动词化作为词类转换(conversion)的一种,是翻译时最为常用的一种变通手段。了解并充分利用这些特点,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功能语法的理解,同时也无疑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8.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名词。+名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本文从语义关系出发,把名词,分为四种类型,笔者认为名词。具有陈述功能,是一种功能游移的现象,并着重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品牌动词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网络生活中的表现愈加突出,且大有形成一种发展趋势的可能。本文在分析品牌动词化现象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品牌动词化现象形成的溧层原因——动词的功能优势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