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里量词十分丰富。量词有特殊的表达功能。一篇文章中,量词(包括借用为量词的其它类词)运用得法,有助于以最简练的文字,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极其充实的思想内容。表示人和事物计算单位的词叫名量词,表示动作行为计算单位的词叫动量词。本文谈的是物量词的运用。但为行文简便,文中仍泛称为量词。一、恰当选用量词,准确表达不同意思“给你一刀”和“给你一把刀”意义差别很大,这是因为物量词“把”的语义限制,决定了它们的各不相同的结构关系。物量词,在  相似文献   

2.
名词动词借用为量词时的作用吴天霞一、名词借用为物量词时的作用1.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头、尾、口”等名词用作物量词时,与数词搭配修饰限制名词,构成“一头牛”、“两尾鱼”、”三口人”等名词短语。“头、尾、口”等名词借用为物量词,既表明人或事物的单位,又...  相似文献   

3.
区别词和量词是汉语语法界研究较晚且争议颇多的两类词.区别词与形容词、名词之分,量词(尤其是借用名词的和借用动词的量词)与名词和动词之别,经常是学习者有困难的地方,也是研究者存在歧义之处.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阐释这两类词产生的根源,揭示区别词和量词的流变本质,以澄清某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谢冰蕾 《教师》2010,(19):26-28
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很多重点和难点.物量词就是其中之一。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的词,又称单位词,可分为专用物量词,如“个、件、本”,临时物量词,如“头、口、桶”以及计量物量词.如“尺、丈、斤”等。物量词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通常与数词组合来修饰名词,除了计量物量词外.量词可以重叠使用.例如:个个、件件等。  相似文献   

5.
汉语量词是我国汉语中十分活跃而又极普通的一种词类。在汉语中量词是作为实词的组成成分之一存在于词类体系中。一般情况下,汉语量词有两种:计算实体事物的是物量词;计算动作行为的是动量词。动量词指“次、趟、回、顿、阵”这些词。表示时间段落和某些表示器具的名词常被用来表示动量(玩了一天、住了一年、咬了一口、砍了一刀)。然而在传统英语语法中,没有独立的量词词类,那些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及少量表示动作的词都划在名词之列。虽然英语中量词没有像汉语量词一样成为独立的词类,但并不妨碍量词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英语中的客观存在(包括动量词)。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但是在语言实践中,数词中也有一些“量词”。现代汉语中的数词,有的表示数目,如第一、第二、第三;有的表示数值,如一百、两千、五万;有的两可,使用起来要像多义词中各义项的使用一样,视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相似文献   

7.
《文山学院学报》2016,(1):53-56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也是汉藏语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词类之一。现代汉语名量词变异,相对于现代汉语名量词的常规使用而言,是对现代汉语名量词使用规范的故意超脱和违背。借用语义学的相关理论,通过现代汉语名量词变异的语义结构的分析对名量词变异进行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8.
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一般说来,各种量词与名词或动词的搭配都有着相应的约定俗成的规则。不少学生对量词的性质功能了解不多,  相似文献   

9.
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一般说来.各种量词与名词或动词的搭配都有着相应的约定俗成的规则。有的学生对量词的性质功能了解不多,往往以为量词不过是定量计数的表达单位,阅读时,常常容易忽略量词,很少予以咀嚼品味,影响了对作品的更好理解;写作时,对使用量词也鲜有推敲,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名动兼类词——兼评姚汉铭先生的两篇《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汉语名动兼类词的范围§1·1现代汉语名动兼类词指的是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的那些形体相同,读音相同,表示两种相对独立而又有密切关联的词汇意义,具备名词和动词两类词性的词。例如:王同志在旁边当翻译/王同志在旁边翻译。前后两个“翻译”的形体和读音相同;而前者表示“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后者表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行为动作”,这两个词义相对独立但又有密切关联(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不仅如此,前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需要表达数量概念,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对数量概念有不同的体现形式。《辞海》中说"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表示事物的单位的叫‘物量词’,表示动作单位的叫‘动量词’。物量词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名词和名量词的搭配研究得多,但对动词和动量词的搭配则关注得少。认知上的“有界”与“无界”对立反映在动词与动量词搭配上使得能与动量词搭配的动词总是“有界动词”。本文先从“有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占据的时间段是否重复的角度归纳了“动 数 动量”这一动词和动量词最常见组合形式中的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规律;然后进一步考察了动词和动量词共现时其过程结构三要素(起点、终点、续断)的强度,发现动词过程结构三要素强度差异决定了其后能否带动量词形成“动 数 动量”组合,能带动量词的动词一定是双限动词并且其续段强度必须达到4。  相似文献   

13.
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很多重点和难点,物量词就是其中之一.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单位的词,又称单位词,可分为专用物量词,如"个、件、本",临时物量词,如"头、口、桶"以及计量物量词,如"尺、丈、斤"等.物量词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通常与数词组合来修饰名词,除了计量物量词外,量词可以重叠使用,例如:个个、件件等.  相似文献   

14.
量词在现代汉语的分类中,被单独列为一类,属实词,具有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同等的语法地位.并被普遍地运用。但是,汉语专用量词并不多,大量的是借用量词。相比较而言,英语量词远没有汉语量词丰富和发达。此外,很多汉语量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具体的对应形式,或者一个汉语基词常常有若干个英语对应形式。这些都给汉语量词英译增加难度。汉语虽词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名县词(或物量词)和动量词。名县词又分成个体、集合、部分、容器、度量密、临时和不定量词等七种;动量词分专用、借用(或临时)、同形动量词三种。此外,还有近代陆续…  相似文献   

15.
量词虽是一种表计量单位的词,但如果用得好,也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描写月亮,就有“一弯新月”、“一轮明月”、“一盘圆月”、“一镜娇月”等说法。一、量词的动态美动词作量词,除了表示物的单位以外,一般来讲,总带有动感。如“一贴膏药”。又如“一挂瀑布从石隙吐出来”(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名词作量词,选用得好,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如“夜色更浓  相似文献   

16.
张顺来 《初中生》2008,(12):35-36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或顺序的词,可以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分数词。数词常常同量词组合,构成数量词组,或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或对动作行为进行补充说明(作补语)。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数词有时也可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如“千山万水”、“千锤百炼”、“一草一木”、“三拳两脚”等,这里的数词就不再表示确切数目,而表示“多”或“少”,是数词的一种活用.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数量词时,往往遇到动量词和物量词误用现象。教学中这一节也是难点,怎样区分二者呢?浅谈如下: 其一,从意义上辨别。 物量词是表示事物的单位。有个体的,如“只、个、台、枝”;有的是表示集体的,如“些、点”;有的是表示度量衡的,如“丈、尺、里、亩”。动量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下、趟、场、遭、番”等、如;你拿一幅画给我看一下。根据意义,这里“幅”是物量词。“下”是动量词。因此,数量词“一幅”作“画”的定语,“一下”作“看”的补语。 其二,从位置上加以辨认。 依上例“幅”用在名同“画”的…  相似文献   

18.
郭绍虞先生在其《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中将动词“V-V”结构视为动量结构,书中有关论析似有可疑之处。下面作些讨论。量词是表示事物或行为动作的数的单位,量词和数词组合构成量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动词组合成动量结构,这种结构表述动词所形成的量,仍是一种短语。《新探》谈到“动量词的较早形式”时说:“数限于‘一’的,如‘等一等’、‘歇一歇’、‘看一看’、‘去一去’之类。”(第402页)我们认为,这种“V-V”结构不宜视为动量结构,它实际上是动词对称重叠式“VV”结构的变体,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19.
所谓“借用量词”是相对于一般量词来说的。“借用量词”本来不是量词,它是作家们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而临时借用来作量词的。如“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借用名词“叶”作“舟”的量词。恰当地运用“借用量词”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首先,可以起到形象生动地描绘事物的作用。如: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黄河浪《故乡的  相似文献   

20.
从实现机制和及物类型看汉语的“借用动量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汉语中的借用动量词及相关语言现象。首先对借用动量词的名实对应进行了考辨,指出借用动量词未必实现了量词的功能和身份,所谓名词借用为动量词其实是一种复现同指事件的表达策略;然后从动词的自反性类型着眼,厘清了语素离析和工具转喻两种实现机制的纠葛,并且结合事件的及物性特征分析了工具格名词表达动量的语义条件;最后探讨了借用动量短语和一般动量短语在语义指称、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论证借用动量短语可能具有的核心论元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