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为定向广告基于对消费者网络行为追踪所获得的数据,通过个性化的广告内容传送开辟了网络广告经营的新空间。网络消费者在享受行为定向广告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新的隐私担忧。国外在治理行为定向广告中消费者网络隐私问题上,试图实现保护消费者隐私和鼓励网络经济创新之间的平衡。在主要采取的立法规范、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等举措中,国外冶理行为特别强调行业自律的作用。中国网络广告业的发展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国外经验可以作为我国治理行为定向广告侵犯消费者隐私问题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广告产业也不断以各种形式向新媒体渗透,出现了新媒体广告的多种形式。美国既是互联网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广告行业的中心,据美国eMarketer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数字广告产业达到了940亿美元。新媒体广告在北美市场大行其道,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在线行为广告就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方式。在线行为广告(Online Behavioral Advertising),简称OBA,是广告主通过追踪消费者在线行为从而锁定目标消费者,并发送相应的网络广告来获取特定利益的一种广告活动。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权威定义,在线行为广告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消费者在特定的计算机或设备上浏览网页的行为数据,来预测用户的偏好或利益,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商业信息的广告方法和行为。①研究已经证实,在线行为广告能将其产品或服务覆盖至最恰当的网络用户,在跟踪和匹配用户的在线行为和兴趣偏好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在实际效果中,以这种方式定位的广告,在转换率(Conversion Rate)和知名度方面,其效果是一般定位广告的3~5倍。  相似文献   

3.
我国名网络传播学匡波给网络广告的定义是:“网络广告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体发布、传播的商业广告。或简言之,网络广告指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和表示的基于互联网的广告。”网络广告发轫于1994年的美国。当年10月14日,  相似文献   

4.
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体广告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媒体广告信息的接收与购买行动是分离的,受众通过观看广告从而产生的购买欲望与冲动得不到满足;而网络则可以满足直接购买行为,减少信息接收至转化成购买行为过程中的阻碍与干扰.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网络广告在引发直接购买行为时的优势,研究网络广告与电子商务平台结合所能达到的有效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迪 《今传媒》2023,(4):113-1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广告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相较于传统广告,它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与传播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传统广告的失控性与无效性。但是,网络广告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侵权、诱饵、虚假广告等问题。为了净化网络环境,本文基于《广告法》提出要明确网络广告的主体责任划分,完善网络广告的监管机制,以此来保护消费者以及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网络广告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产物.但虚假网络广告降低了人们对于网络广告的可信度,不但给网民带来网络使用的不便,极大损害了广大网络的合法权益.网络广告的责任也划分不清楚,给广大网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虚假网络广告扰乱了正常的广告竞争和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7.
“湿”环境催生了新的网络广告形式——“湿”广告,其主要凭借消费者在网络社区中主动参与分享产品的信息,或贡献智慧改进与经营产品,以获得认同而达到发散型推广的目的。与传统网络广告形式相比,“湿”广告公信力更高、更容易实现对消费者的精准定位、更具创造力与亲和力,是一场真正的广告革命。  相似文献   

8.
藏臣  贾红霞  孟媛媛  安琦 《大观周刊》2011,(16):62-62,54
一、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1、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原则(1)个人拥有自主决定控制权。个人信息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标志和符号.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主决定是否公开个人信息的权利。而对于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收集行为.也应获取本人的同意。同时仅将数据用于其所述目的,否则无权收集。用户也应拥有随时查阅修改个人信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个人隐私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针对这一现状,国际社会纷纷通过立法,加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本文在比较各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在立法保护隐私权方面的不足.提出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完善现有法规,加强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4,(16):54-58
互联网为网络广告提供了便捷的传播渠道,同时也提供了制约和消解广告传播效果的环境因素,在网络环境下,注意力资源稀缺,网络广告传播生态发生深刻变化,过度营销和虚假广告产生对广告效果的负推动。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制约和消解广告效果的诸种现象,探讨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从另一角度寻求提升网络广告效果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浅议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侵犯网络隐私权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笔者立足于我国国情,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以及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相关对策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提到“返祖”现象,从生物进化方面讲往往代表着一种退化,而对于目前网络广告而言则是一个好事情,据美通互动广告公司王遵会总经理分析,网络广告的“返祖”现象应该是未来网络广告的一个发展方向。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广告的“返租”现象呢?在这里所谓的“返祖”是与传统广告形式相比较而产生的现象,因为,网络广告的根本是“广告”,而非“网络”,网络只是以一种载体形式出现。所以,无论是单一的文字链接,还是经常采用的旗帜广告、浮标、弹出窗口等形式的出现.就象网络新闻一样,首先是新闻,然后才是网络新闻。如果是新闻就要依照新闯的特点来运作.必须具备新闻的五个W元素,那么,网络广告也要遵守广告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网络广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惠 《新闻前哨》2004,(8):68-69
2000年是网络发展的分水岭。网络经济泡沫破裂,网络广告也随之跌入低谷。从当年美国网络广告局和普华永道公布的一份研究报道来看,当年第三季度美国互联网广告收入为19亿美元,比当年第二季度下降了6.5%,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全球网络广告市场由此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总之,网络广告的现状可以用“繁荣背后的暗流”来形容。  相似文献   

14.
2008年起,社交网络在我国开始发展,并迅速获得了网民的认同.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社交网络传播特有的参与性、互动性也使之成为网络广告传播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现有广告形式利弊,结合社交网络的传播特征,探讨社交网络广告传播的核心价值与社交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为网络广告传播能更好的发挥社交网络平台优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振华  魏梅 《大观周刊》2013,(11):147-147
互联网的普及和我国网民的持续增长,使得网络广告这个市场受到理所当然的关注。与传统媒介广告相比,网络广告强调的就是网络本身的媒介特性.即是其置动性传播的特点。web2.0时代里,随着信息量的急剧膨胀和受众心理特征的日益变化,传统的广告方式已经不足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良好的互动是网络广告成功要点,也是未来广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符冰 《新闻前哨》2011,(11):77-79
网络广告以每年上百亿元的规模快速增长,说明其强大的市场发展潜力。随着网络广告形式的不断丰富,网络广告的效果也会不断提升,网络广告将会是广告市场的领军者。然而网络广告对儿童群体的影响却不得不重视,低龄的儿童接触网络和网络广告越来越多,网络不良广告对儿童的影响很难监管。对此,网络媒体、技术研发单位、管理部门等社会各方都要共...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10):60-67
侵犯用户隐私成为制约在线行为广告发展的主要障碍,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与选择权是对其规制的主要动因。作为"轻规制、重自律"的国家,美国对在线行为广告的管制依然以自律约束为重。各自律协会在联邦贸易委员会OBA原则的指导下,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与通力合作,不断制定并完善其自律规制体系,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自律规制经验也被国际组织或他国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新生媒体.网络广告顺应时势,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广告模式。在众多的网络广告形式中,文本链接广告以一行文字作为一个广告,点击即可进入相应的广告页面.是一种收费较低,对浏览者干扰最少,但却较为有效的网络广告形式。虽然文本链接广告并没有超出网络广告的框架,但是它与其他的网络广告形式截然不同。大多数广告可以使用除标题之外的众多符号来吸引受众,如声音、图像,这些元素也能很好地抓住受众眼球,  相似文献   

19.
刘婷  罗茜 《新闻传播》2009,(6):60-60
受众对网络广告的态度正逐渐趋于理性。而商家也更加倾向于同时使用传统媒体和网络来进行广告活动.本文研究的就是在这种趋势下的广告活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法律、技术、伦理角度论网络隐私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要。本文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内容,侵权主体,国外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倾向以及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提出应该运用法律、技术、伦理的综合治理手段来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