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丛枝菌根真菌可以与绝大多数陆生植物共生,它可以吸收铵态氮、硝态氮、一些氨基酸和一些复杂的有机氮素,吸收的氮素在根外菌丝中转化成精氨酸,并以这种形式运输到根内菌丝,在根内菌丝和根细胞界面,精氨酸再进一步转化为NH4^+后转移到宿主植物体,参与植物氮素代谢,而转移的氮量及对宿主植物氮营养的贡献与宿主植物、真菌以及基质养分和水分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大叶、小叶2种不同的空心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空心菜品种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各处理都可以用米氏方程描述,通过L-B转换,计算出主要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2种空心菜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没有显著差异,而小叶空心菜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亲和力(Km)均小于大叶空心菜,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2种空心菜对铵态氮的Vmax均大于其对硝态氮的Vmax,对铵态氮的km均小于其对硝态氮的Kmax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用小叶空心菜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氮素效果更好,而且对铵态氮的净化效果比对硝态氮的净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双季杂交稻系统中硅(Si)养分补充对水稻养分利用率与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的相应关系及其生态机制。创新点:发现一定量的Si养分补充可提高稻田土壤氮(N)和磷(P)养分的有效性,并促进水稻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其核心生态机制是补充Si养分可显著增加稻田土壤的微生物总量,从而促进土壤养分同化固定,提高土壤中N和P的矿化以及易矿化的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储备。方法:2017和2018连续两年,在双季稻作区设计了系列田间试验,统一常规养分管理,于早稻和晚稻种植期间设置五个有效Si用量梯度处理(即0(对照)、7.8、15.6、23.4和31.2 kg/ha Si),分析收获后的水稻生长性状(株高、籽粒产量、植株生物量等),水稻根、茎、叶和籽粒中N和P的含量,土壤有效态N和P的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MBN和MBP的含量,最后统计分析Si的供应与对水稻N和P养分利用率、土壤养分有效性、MBC、MBN和MBP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论:Si养分补充可增加双季杂交稻系统土壤微生物总量,促进土壤养分同化固定,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以及易矿化的有机养分的储备,使得土壤养分易于被水稻根系吸收利用,从而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其中Si施用量为23.4 kg/ha时双季水稻产量及N和P肥利用率均达到最大值,此时土壤有效态氮与总氮比(AN/TN)、有效态磷与总磷比(AP/TP)以及MBN和MBP也均达到最大值。上述结果表明,通过Si养分补充可适当削减双季杂交稻系统因过多化学肥料投入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4.
氮沉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形态氮素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仍不清楚。为探讨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为例,通过室内培养,研究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每种氮输入类型设置对照、低、中、高4个氮输入梯度。结果表明:(1)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输入抑制表层(0~ 20 cm )土壤有机碳矿化( p <0.05),降幅为8.84%~25.63%,对中层(20~6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硝态氮输入促进下层(60~8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增幅为23.24%~32.75%,对底层土壤(80~100 cm)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铵态氮输入促进6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增幅为46.42%~109.7%。(2)有机氮输入抑制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 p < 0.05 ),降幅为11.33%~25.93%;对20~4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作用,对其他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主要为促进作用,增幅为26.77%~231.64%。综上,硝态氮、铵态氮输入对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而有机氮输入则促进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且有机氮输入的促进作用大于无机氮( p <0.05)。因此,有机氮输入将显著削弱研究区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不同浓度的明胶对不同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矿质N的影响.将0%,0.1%,0.2%,0.5%,1.0%,1.5%的明胶分别添加入土壤中,分别于第3,7,14,24,34,44,54,64天采取土样分析其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氮营养水平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明胶量的增加,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及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均增加,但随着时间增长,有恢复原有水平的趋势.以培养采样时间为横轴。各测量指标为纵轴得到的趋势曲线表明,数量的拐点:细菌在24天,真菌34天,园艺土放线菌44天、菜地土放线菌34天.前期显著增加了对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后期显著增加了放线菌数量;硝态氮的拐点:园艺土在54天,菜地土在44天;氨态氮的拐点随明胶浓度的不同表现不太一致,但都在第14天后恢复.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N营养水平的变化反映出:在控制范围内,明胶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健康的生物指标及营养指标.  相似文献   

6.
以早籼稻“嘉育948”为材料,研究了 Al~(3+)、ABA、Ca~(2+)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Al~(3+)能抑制水稻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且这种毒害效应随Al~(3+)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外源 ABA 和 Ca~(2+) 能提高水稻幼苗在铝胁迫条件下的抗逆性,极低浓度的ABA和适量的Ca~(2+)还能完全逆转 AP~(3+)对植株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稻壳生物炭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的前10周,生物炭对玉米株高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逐渐消失。收获时,生物炭对玉米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随着生物炭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增加,并且当生物炭用量为5%时达到显著水平。生物炭对土壤p H、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水稻幼苗在Yoshida,S.溶液及其缺钙溶液中培养的试验表明,Ca~(2 )促进水稻幼苗根的K~ 吸收和幼苗的生长速率。杂交水稻幼苗比对照受Ca~(2 )的影响大,缺Ca~(2 )营养液比含Ca~(2 )营养液的K~ 含量和酸化速率下降都慢,可见,水稻幼苗根的K~ 吸收与其根的H~ 分泌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以1/2小西茂毅营养液为基本配方,调整其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使其比例为0∶40、35∶5、30∶10、25∶15和20∶20,培养茶树幼苗。至茶苗3月龄时候,连续2周内隔天测定营养液的电导率EC值和酸碱度pH值。分析EC值与时间、pH值与时间、EC值与硝铵比、pH值与硝铵比以及EC值与pH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茶苗营养液酸化速率很快,2周内pH下降1.46-2.07单位;铵态氮促进根系吸收导致营养液酸化,硝态氮则促进茶苗根系分泌作用,也引起营养液酸化。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阜康不同程度人类干扰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高精度的硝态氮含量的反演模型。测量土壤样品的室外高光谱数据和通过化学分析获取硝态氮含量,并对原始土壤高光谱进行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变换,以通过0.01显著性水平的波段作为敏感波段,利用BP神经网络和逐步多元回归模型(SMLR)建立8个硝态氮含量的定量估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与SMLR相比,BP模型能显著提升2种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的反演精度。尤其是原始高光谱数据经过一阶导数变换后的BP模型精度最高,能对硝态氮含量进行精确的预测,其在无人类干扰区域的土壤测试集中的相对分析误差(RPD)为2.884,决定系数(R2)为0.874;在有人类干扰区域的土壤测试集中的RPD为2.226,R2为0.929。SMLR模型在2种土壤中的RPD值均在1.1左右,说明基于SMLR模型对硝态氮含量的预测能力很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式,探讨和比较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两种不同供氮形态及其供应水平(0、3、7.5、15、22.5、30、37.5 mmol/L)下,供试玉米利民15和皖玉9号的生物学性状对以磷酸钙模拟的低生物有效磷胁迫的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当供氮水平低于22.5 mmol/L时,对玉米供应NH4+-N或NO3--N均可产生提高其对低生物有效磷胁迫适应性的效应。随供氮水平的升高,在两种供氮形态营养条件下,玉米幼苗植株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干重、株高、叶面积和根体积的变化趋势均基本呈现报酬递减规律,而当供氮水平在0~7.5 mmol/L变化时,玉米的生物量干重均出现最高值。不同品种玉米对NH4+-N和NO3--N营养的响应既存在共性:NO3--N营养玉米植株株高和根体积始终高于NH4+-N营养植株,但也存在基因型差异。从植株含磷量分析,当氮水平高于3 mmol/L时,NH4+-N营养利民15的磷含量始终高于NO3--N营养玉米;而皖玉9号则在供NH4+-N水平高于22.5 mmol/L时,出现磷含量低于等氮水平下的NO3--N营养玉米的现象;其中利民15的植株磷含量与其生物量干重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77**,n=11),而皖玉9号的植株磷含量则与其生物量干重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6**,n=11)。此外,在等氮水平下,两种供氮形态营养玉米的叶面积、单位叶面积光合速率、单株水平的根系活力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低生物有效磷胁迫条件下,玉米在不同供氮形态营养条件下的适应性机制不同,其适应性强弱主要取决于是否为适宜的供氮水平。  相似文献   

12.
钾是作物营养三要素之一。缺钾无论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或抗逆性都有不利的影响,最后必然导致产量的降低。水稻是一种需钾素较多的作物,但过去一般认识为土壤含钾量丰富,有的地方对稻田施钾肥有被忽视的倾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水稻单产的不断提高,水稻需钾与土壤供钾之间就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水稻叶片早衰、抗病力降低以及其他缺钾症状,而影响了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因此,在水稻单产较高,氮、磷肥用量较大的情况下,外施钾肥,调节稻田土壤中的氮、磷、钾之间的比例,已成为水稻施肥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蚯蚓液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3种不同浓度的蚯蚓液对黄瓜在幼苗期进行叶面喷施,研究不同浓度蚯蚓液对黄瓜幼苗的营养指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MDA和膜透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当喷施蚯蚓液200倍液时,黄瓜幼苗生长效果最好,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干鲜重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上升了51.4%、32.6%、21.7%、78.8%,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都有显著提升,且大大降低了黄瓜幼苗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结论:通过叶面喷施蚯蚓液能使黄瓜幼苗叶色浓绿,茎秆粗壮,能有效促进黄瓜幼苗期的生长发育,可推荐其在黄瓜工厂化育苗上进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有机酸对土壤氟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柠檬酸、草酸对土壤氟吸附的影响,并提出有机酸影响氟吸附的可能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有机酸对土壤氟吸附有较大的影响:(1)当有机酸处于低浓度时,土壤氟吸附量随浓度升高而增加;高浓度时,土壤氟吸附量随浓度升高而降低;(2)在有机酸存在条件下,土壤氟的吸附量与平衡氟浓度间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发展了土壤中多元素(Cr、Co、Ni、Cu、Zn、Pb、Au)的相态分析方法。按提取剂由弱到强,将相态划分为:水溶态、黏土吸附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态、有机质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态、残渣态(石英结合态)7个相态。利用ICPMS法测Cr、Co、Ni、Cu、Zn、Pb;原子吸收法测Au。利用该相态分析方法,对金川矿区的土壤进行了分析,7个相态的加和与总量分析结果基本相符。5个相态中7个元素的方法精密度RSD(n=6)分别为:2.79%14.91%(水溶态);0.90%14.91%(水溶态);0.90%10.00%(黏土吸附态);1.00%10.00%(黏土吸附态);1.00%17.50%(碳酸盐态);1.92%17.50%(碳酸盐态);1.92%12.31%(有机质结合态);2.15%12.31%(有机质结合态);2.15%13.5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外源SA对硝酸盐胁迫下辣椒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方法:以‘春秋椒霸’辣椒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SA)对140 mmol/L NO-3胁迫下辣椒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140 mmol/L NO_3~-胁迫至7d时,外加0.1~0.3 mmol/L SA可不同程度提高辣椒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脯氨酸(Pro)的积累、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以SA浓度为0.3 mmol/L时对硝酸盐胁迫的缓解效果最显著,但外加0.4 mmol/L SA的处理除SOD外,POD、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及Pro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胁迫至14d时,仍以外加0.3 mmol/L SA的整体缓解效果最佳。结论:因此外加适宜浓度SA可提高硝酸盐胁迫下辣椒幼苗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一定程度上增强辣椒幼苗对硝酸盐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固氮蓝藻     
一、植物的氮素营养和固氮蓝藻绿色植物生长繁殖必需氮素。氮是构成原生质的主要成分,它对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的生长繁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土壤里,绿色植物需要的氮有三个来源:(一)大气里一部分气体状态的氮化物随着雨水从大气中进入土壤里来;(二)固定游离态氮的土壤微生物死亡后分解出含氮素化合物;(三)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里的有机物分解成为无机态氮。第一种来源所供给的氮鹽是极少的,每年每公顷不超过两公斤。而事实上是后两种来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植物从外界环境吸收离子时,具有选择性:(一) 表现在不同植物吸收盐类离子的不同速度上。把番茄和水稻分别培养在成分相同的培养液中,发现番茄吸收Ca~(2+)和Mg~(2+)速度快,而不吸收SiO_3~(2-);水稻吸收Ca~(2+)和Mg~(2+)速度慢,而吸收SiO_3~(2-)速度快。(二) 表现在同种植物对同一种盐类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吸收的差异上。如供给(NH_4)SO_4,植物吸收NH_4~+比SO_4~(2-)多,这样就有许多SO_4~(2-)残留在土壤中,土  相似文献   

19.
在印度巴伦布尔,喜马偕尔邦农业大学土壤学和水管理系的温室中,开展了一项试验,以研究施硅和不施硅土壤中铁和锰的互作效应。供试作物为水稻(RT—42),施锰(mnso4、7H2o)量为0,25mg/kg,施铁(Fes04、2H20)量为0,25,50mg/kg,施硅(NazSio3、5H20)量为0,200mg/kg。未施硅土壤,施锰25mg/kg与对照相比,增加了稻谷和稻草产量,而施锰50mg/kg与施25mg/kg相比则降低了产量。当用硅处理土壤时,施锰(?)0mg/kg未对水稻产量产生任何影响,然而在施铁情况下,硅处理的土壤中、施锰50mg/kg可增加水稻产量,甚至超过施锰25mg/kg处理,但在非硅处理土壤中,此种锰用量未对产量产生任何效应。硅处理土壤上的稻谷和稻草产量比非硅处理土壤上的高。铁和锰的吸收和浓度分别随铁锰的施用而降低。非硅处理土壤上水稻内铁和锰浓度以及对铁的吸收比硅处理的土壤高,而锰的吸收不受硅处理的影响。当施入更多的铁和锰时,根系对其吸持降低,而其向茎叶部的动运移则增加,而施入较多的锰或硅时,有较多的铁被根系保留,向茎叶部的运移则较少;施入较多的铁或硅时,有较多的锰被根系保留,向茎叶部的运移减少,达到分 拼时期,水稻对锰和铁的吸收分别为0.85和0.51mg盆,分蘖至开花期为7.27和4.85/mg盆,开花至成熟期为4.20和2.52mg/盆,达到时熟时,水稻吸收  相似文献   

20.
N2O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土壤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N2O产生的主要过程,施用生物质炭影响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和N2O排放。本研究以广州近郊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施氮肥和不施氮肥情况下,分别施加3%和6%的稻壳炭(RB)、棕榈丝炭(PB),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生物质炭和施入量对酸性菜地土壤氮素矿化和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处理菜地土壤氮素矿化量和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最大,分别达到153.6 mg/kg和383.7μg/kg,添加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菜地土壤氮素矿化量和土壤N2O排放量(P<0.05),生物质抑制了菜地土壤氮素矿化过程,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从而抑制了土壤N2O的形成和排放,抑制程度随生物质炭添加量增加而增强,不同类型生物质炭作用不同,稻壳炭(RB)抑制作用大于棕榈丝炭(P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