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走近嘎羧     
《最后一头战象》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通过对战象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善良和忠诚。因此,体会描写嘎羧动作、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相似文献   

3.
朱明雅  董萍 《海南教育》2014,(10):46-4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四、五两段,了解爱迪生救妈妈的过程;知道镜子聚光的原理。 2.透过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研读,品析文中的表达特色。 3.尝试看图将人物的神态、动作展开描写,将文本进行补白。 【教学重点】透过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研读,品析文中的表达特色。 【教学难点】尝试看图将人物的神态、动作展开描写,将文本进行补白。  相似文献   

4.
顾扬 《文教资料》2006,(3):177-178
《小足球赛》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图画、课文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的一场小足球赛。全篇没有直接描写比赛你拼我抢的场面,而是透过贯穿全文的小守门员等的动作神态描写,可以想象出球场上精彩、激烈的一幕。课文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感受足球赛的精彩,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片段:(在学生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足球赛的精彩激烈的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师: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小足球赛》,可你们知道吗,这篇课文还有一个题目是《小…  相似文献   

5.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作文时,写入总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景状物总要"历历在目";写事总要有"身临其境"之感.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是必要的,语言描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两"体"一"练"的作文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 一"体":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结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写人物时,要描写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使文章里的人物跃然纸上,会说会动,有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7.
《全神贯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对罗丹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些描写在课文的1至4自然段中都有,其中第2自然段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和神态最集中、最典型。为实践略读课文"该略则略,略中求精"的理念,笔者把目光锁定在第2自然段。读着读着,一  相似文献   

8.
石伟红 《辅导员》2013,(4):53-53
<正>作文时,写人总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景状物总要"历历在目":写事总要有"身临其境"之感。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是必要的.语言描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两"体"一"练"的作文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一"体":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结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写人物时.要描写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使文章里的人物跃然纸上.会说会动.有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比如,《草地夜行》一课,写老红军战士为了救小战士们表现的舍己救人精神时,是这样描写的:  相似文献   

9.
作文时,写人总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景状物总要"历历在目":写事总要有"身临其境"之感。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是必要的.语言描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两"体"一"练"的作文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一"体":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结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写人物时.要描写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使文章里的人物跃然纸上.会说会动.有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比如,《草地夜行》一课,写老红军战士为了救小战士们表现的舍己救人精神时,是这样描写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体会阮恒善良美好的心灵。教学重点: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心情及他无私奉献的品质。教学难点:从“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表达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从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疑点: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目标:1.认识"监、侄、郎"三个生字,能读准并理解、揣摩"登时、诸亲六眷"等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品读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学习作者通过典型动作、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在阅读中体会讽刺的表达方法。3.积累文中精彩片段,愿意主动去阅读《儒林外史》中的相关故事。学习重点: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物传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品质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有效教学人物传记类课文,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欣赏与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看图学文《晨读》,描写的是农村三个小学生在秋天的一个清晨,聚在一起勤奋读书的情景。课文的典型画面反映时代特征,将农业丰收与学习丰收挂钩,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幸福生活相联系,内容辐射面大,内涵较深。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此系难点之一,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三个小伙伴秋晨认真读书的情况,这是画面的主体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观察感受三个孩子认真读书的形象,通过学文感悟其“勤奋好学”的精神,这是本课又一处难点。  相似文献   

14.
本课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三、四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其教学设计如下: 第三段教学(渗透学法): 1.指名读课文,用“△”划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用“——”和“?”划出描写孩子和水手动作、神态的句子。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第八册《小足球赛》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文中的内容有些是作者直接描写画面的 ,有些则是作者的想象与联想。对这些内容 ,学生都能准确地作出判断。但这些合理想像的内容 ,作者是如何通过仔细观察、想象、推断后写出来的 ?教学时 ,很多老师只紧扣课文描写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的动作、神态以及观众各自神态的重点 ,而往往忽略了一些能启发、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内在闪亮点 ,从而坐失了训练学生想象思维的良机。在教学该文时 ,笔者紧抓文中的四处隐藏点来开启学生的想象思维 ,收到了较…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在教学高尔基《童年的朋友》时,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教学环节:自主学习:1.请分别找出课文中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并在书上作批注;2.组内交流;3.分组汇报。任务分配:神态描写全班  相似文献   

17.
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置身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应创设与课文相符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文本中人物、事件的感受,并催生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本教学设计以小英的内心变化为切入点,紧紧抓住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语句,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目标】1.借助三封电报和一份批示,提取关键信息,借助情节导图,概括课文各部分的内容。2.创设任务情境,聚焦言行神态,运用联系资料等方法,了解毛主席作为父亲的内心世界和旷达无私的伟人襟怀。(教学重点和难点)3.学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并尝试运用。(教学重点)【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9.
<正>一、文本简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三篇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它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家曹雪芹极尽笔力描写了王熙凤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了她隆重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典型形象。教材编排本文的意图有三: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能够在自己的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二、课堂片断师:读了课文,王熙凤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相似文献   

20.
陈农英 《亚太教育》2020,(5):181-182
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一文时,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内容后,学习作家的写人手法,尤其是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并仿写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故事、评写法,以促进对课文立意深刻、构思巧妙、描写生动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