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和配合国家"智慧城市"建设,2015年,中国气象局明确提出了"智慧气象"的战略发展思路:通过信息化推进智慧气象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领域的融合,为决策、为生产、为民生提供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普惠气象服务。其核心战略任务之一就是推进气象服务智能化,即快速捕捉和敏捷响应社会需求,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互联网+气象"服务新模式,这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互联网+科普"为标志的科普信息化建设不谋而合。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下气象科普信息化现状和科学内涵,探索了气象科普信息化和智慧气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具有"智慧气象"特征的现代化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综合利用现代气象业务和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工作基础,初步建立城市内涝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体系,提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推动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制度化,提高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提高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的力度,为全面推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气象服务项目;建立公众互动的气象服务产品形成机制;强化针对社区、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气象服务,建立城市内涝、大气污染、雷电、大风等主要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专项服务体系;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体系建设和做好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气象评价6个方面提出了建设呼和浩特市创新城市气象服务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6,(15)
通过对花都区农业现状、农业气象服务对象和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拓宽气象信息服务发布途径,制定符合当地的气象服务推广策略,完善气象服务推广保障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部门更好地服务"三农"以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做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7,(9)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淡水资源缺相对匮乏,且现有淡水资源中包含许多被污染的水源及不适合做饮用水的水源,固原地处西北内陆,具有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的气候特点,为使水循环更加符合生态循环系统,所以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建设无需多言。保证降水能够就近吸收和存蓄,同时强调传统的"刚性"工程与生态化的"柔性"措施刚柔并济,气象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借助科学的管理手段,通过气象科普和服务,协助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成功推进,有效开展气象保障,真正改善城市生态。  相似文献   

6.
王平 《科技风》2013,(5):184
城市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但是随着城市化及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使城市容易形成城市积水内涝、高温热浪、雷电灾害以及城市特有的"热岛效应"、"狭管效应"等气象灾害。随这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象灾害对于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作用日趋明显。引发社会各界对城市公共管理、防灾减灾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就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如何利用气象信息防御减轻城市气象灾害,加强对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的公共气象服务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从2016年开始,中国气象局将把气象服务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安排资金支持贫困地区,优先实施了83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贫困地区的"两制"项目区域。项目实施县建立了气象防灾减灾机构或农业气象服务机构,解决了气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1]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阐述了邵阳市气象局"三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明确了项目建设内容,建立了项目保障机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长期以来,我国气象部门一直把为农业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为农村防灾减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逐渐显示出一些问题,如:气象服务如何适应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新要求?如何提高农用天气预报的水平?如何将气象信息迅速传递给农民朋友等?本文将对西藏琼结县气象为"三农"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呼和浩特市的"智慧气象"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认识不足、开放不够、包袱不少以及人才体系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本文在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提出了建设"智慧气象"的目标及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道路天气预警服务、对策与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主要围绕道路交通专业气象服务与交通管理的需求,通过研制多种常规天气预报向道路气象专业服务转化模型,建设集全国范围内主要公路监测、分析、预报、预警信息于一体的"全国道路交通气象信息服务示范平台",实现道路交通气象预报产品的专业化、精细化与定量化,实现全国任意一点国道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信息的定点、定时、定量查询.  相似文献   

11.
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青海省气象局以需求为牵引,构建适应国家公园的"136"青海生态气象保障服务新格局,研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做法,为推动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奠定坚实的气象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气象科普与服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怀和可行性,针对新农村建设特点,结合气象部门的实际,从科学管理、服务领域、服务手段上进行探索。总结了气象科普和服务应集研究、宣传、服务为一体;要政府牵头,气象部门落实;行业联手、优势互补;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建立为新农村建设专用的气象灾害报警系统;形式多样的宣传气象科普与服务工作等五种方法,进一步促进气象科普与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昆明市气象局承担着昆明市的气象行政管理职能,肩负着全市的公共气象服务,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服务单位。下有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国家基准气候站,11个国家一般气象站和昆明市气象台。我们的业务和服务宗旨始终是把提高预报准确率放在首位,把气象服务作为中心工作,以科研支撑气象业务与服务,为全省唯一特大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紧密围绕全面建设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重点工作背景下,气象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支撑,以内蒙古气象科技服务事业发展为研究方向,剖析了目前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了解决措施,以期为内蒙古气象科技服务事业发展谋划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各领域对气象服务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多样化气象数据产品的服务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业务工作需要,同时为本地区科研工作提供精准的历史数据,沈阳市网络信息服务中心针对实际业务工作需要,参考其他气象部门气象业务系统平台开发设计思路,基于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了实况气象服务产品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通过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检查观测数据质量,提高数据应用的实时性和可用性,充分发挥了自动站实况数据对公众预报和监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呼和浩特市的专业气象服务现状进行了概括,并以呼和浩特市的区位、经济、城市发展等现实情况为考量,提出了呼和浩特地区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党中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设计方针,为帮助广大农民朋友通过手机就能非常方便地获取气象信息,为更好地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立一套智能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势在必行。智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即指能够自动地从国家气象部门的相关网站采集我国各城市、县、乡、村的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数据,并且为当地的农民朋友们提供农业数据,由智能化的系统根据气象与农业的相关数据对农民朋友们的农事提出科学化的、合理化的建议,以便农民朋友们不违农时,及时应对灾害性的天气。根据这些设想形成专业化的,针对农民朋友们的服务产品,一方面可以自动发布到农民朋友们感兴趣的网站,一方面可以由农民朋友们通过手机方便地获取到。另外这些信息也可以订阅,在每天的指定时间通过SMS发送到指定的农民朋友们的手机上,使农民朋友们更加方便地了解到包括气象在内的诸多农事、耕作等信息。本文详细地论述了建立智能化农业气象服务所需要的软硬件以及方法,以期为有志于农业服务的朋友们增加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8.
提高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水平,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机制,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19.
西藏山南地区是西藏的"粮仓",干旱在山南地区是最常见、对农业生产、人畜饮水和水力发电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近年来抗旱气象服务已成为山南地区气象服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2014年山南地区初夏出现的干旱、抗旱和气象服务典型案例,总结出了此次气象服务内容,剖析了气象部门服务流程,为今后提炼抗旱气象服务积累了经验,总结出抗旱气象服务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气象局提出"十二五"多个量化指标日前从国家发改委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的气象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会议上获悉,按照《气象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气象局"十二五"期间将把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加强气象业务体系能力建设作为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