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山市旅游商品深度开发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开发旅游商品、建立健全的旅游商品生产和营销机制,对于黄山市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黄山市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重视、商品设计、企业建设、市场环境、人才保护等方面,论述了今后黄山市旅游商品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湖北旅游商品深度开发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商品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开发,湖北省已有了较丰富的旅游商品,旅游商品销售收入日益成为湖北省创收创汇的重要来源。但湖北旅游商品在开发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湖北旅游商品的深度开发要树立大旅游商品的概念,以资源一市场为导向,加强旅游商品开发设计人才的培养,强化品牌意识,优化旅游购物环境。  相似文献   

3.
旅游商品的开发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人才短缺是其主要问题.文章提出从职业技术教育入手,以经济为手段,实现职教与经济联姻.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参与的联动机制,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实行教育培训新模式.推进旅游商品开发,提高旅游商品销售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北京旅游商品集团总公司领导强调教育关键在落实北京旅游商品集团总公司总经理鲍家钰在公司实祝教师节大会上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对集团职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他强调指出:市场的激烈竞争使企业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需要培养和教育,离开...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时期,贵州省的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旅游总收入、客源市场、接待能力、从业人员规模和旅游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旅游产业要素配置、旅游人才建设、旅游商品建设、旅游产品升级更新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成为制约全省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瓶颈和难题。基于此,文章从优化产业要素配置、加强旅游人才建设、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和注重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等方面提出对策,破解长期制约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使旅游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6.
在镇坪旅游开发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 ities and threats,即优势、劣势、机遇和竞争对手)分析基础上,提出镇坪旅游以"自然国心清凉镇坪"进行形象定位和鸡心岭旅游品牌开发带动全县旅游发展,进行跨省区、县域旅游合作,深化旅游文化内涵,注重旅游营销,开发旅游商品,优化投资环境,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山区自然景观丰富,开发旅游业极具潜力.但山区发展旅游业面临着旅游意识不强、可进入性差、资金匮乏、旅游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统一认识,科学规划,制定向旅游业倾斜的金融政策,加强旅游商品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加快人才培养,是旅游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特色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在旅游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性的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必须针对旅游商品特殊的市场结构,从商品包装的文化和商业两个层面入手,充分考虑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结构、材料、色彩、字体图形等视觉元素,采用适当的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策略,融入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旅游产业纵深发展与旅游商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南省旅游商品的发展迟缓滞后,成为河南省旅游产业纵深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观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思想观念上的误区,重景区开发轻旅游商品开发;管理体制未理顺,缺少发展规划的正确引导;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环节互相脱节;忽视对旅游商品的包装,商品附加值低;旅游商品市场销售网络尚未形成;旅游商品研发缺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等。河南省旅游商品发展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开发。  相似文献   

10.
海南旅游商品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传统上对旅游商品的认识是"重有形、轻无形",文章以海南为例,主张"有形和无形并重"对旅游商品的概念作了延伸和扩展。分析海南旅游商品的发展现状,结合海南旅游商品的特点,提出海南发展旅游商品的一些新思路,指出海南旅游商品必须在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全方位创新经营理念,从而提高国际旅游岛旅游商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新支撑点。通过对石家庄市区在石家庄旅游中的地位分析,提出石家庄城市旅游产品应以商务会展旅游和购物旅游为主要内容,以休闲景区旅游、工业旅游和体育赛事旅游为配套的旅游产品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产业融合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旅游新业态是旅游产业融合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河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旅游市场的教烈竞争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相关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在旅游产业融合的进程中;产业融合主动性不足,旅游产业价值链不完善,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旅游新业态人才匮乏等问题;成为制约河南省旅游新业态的瓶颈。提高旅游产业融合的意识、拉长旅游产业价值链、提升旅游新业态竞争力、构建旅游新业态人才的培养体系等措施,有助于产业融合趋势下河南省旅游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针对晋城市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现状,以游客感受和体验作为切入点,把民俗表演、地方美食、博物馆旅游、研学旅行、旅游商品等几个方面作为融合点,通过科学有效的路径进行文旅融合创新,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民俗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真正实现民俗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岳阳是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但近年来旅游经济发展缓慢,存在旅游产品陈旧单一、旅游产业结构性失衡和产业链不畅通、旅游市场后劲不足等问题。因此,应针对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整合旅游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创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对外宣传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整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以促进岳阳市休闲旅游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养生旅游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生是一个比较中国化的词语,把养生理念植入旅游活动之中,谓之养生旅游。养生旅游有其特定的内涵、特征。养生旅游与健康旅游、医疗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关系密切。养生旅游有其特定的市场。养生旅游资源按照其属性可以划分为自然类和人文类两大类。养生旅游产品分为核心旅游产品和非核心旅游产品,并可以把养生旅游资源进行产品化。根据区位理论,区域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全方位开发型、适度超前型、培育新业态型、挖掘整合型四种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辽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的47%。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旅游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优化调整,可以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持续增加旅游收入,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梳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种类及空间分布,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剖析,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视角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划分为4个阶段,结合国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布局以及其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产业定位为"山海风情休闲旅游",以滨海旅游和自然风光为主导,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节点的相互连接,打造具有"一心三轴"特征的旅游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皖北地区区域辽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市场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在旅游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市场营销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皖北旅游营销,提升皖北旅游整体形象,构建旅游精品片区,是当前皖北旅游市场发展的重点。目前,皖北旅游市场在营销中存在着诸如营销观念落后、营销方式传统、产品定位不清晰、缺乏完整的品牌形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能为其旅游营销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旅游市场需求构成以及动态发展特征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指示器。浙江市场需求特征表现为:国内市场需求占主导地位,体现以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以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公务员为主体的游客职业构成:入境旅游市场以外国人需求为主体,体现以商贸人员的商务活动为主体的市场构成等。形成浙江市场需求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推进传统观光产业向休闲度假等产业转型,参与“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改善区域经济文化总体环境等。未来浙江旅游市场拓展应该在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进程、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拓展新型旅游业态、关注资源非优区旅游业宽度的拓展、转变营销理念与方式等方向上有创新性作为。  相似文献   

19.
在对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生态旅游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保护区自然资源为背景,生态保护为前提,瑶文化旅游资源为突破口,树立鲜明旅游形象,创新旅游产品,抓住时代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旅游联动,打造西南瑶族文化旅游圈,以促进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而旅游文化的载体信息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21 世纪旅游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着整个旅游业乃至全行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