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山"是寒山诗里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意象,其幽邃深远的气质与日本幽玄的审美品格有着多重契合。日本文人倾向于将"寒山"意象作为寒山子精神世界的象征,并强调其心性的深远;"入寒山"的解读中有着对"入幽玄之境"的觉悟;寒山幽奇境界的体悟来自于日本民族的山林崇拜,突出了万物有灵的神性。这种崇敬感正是来源于日本人对神秘又不可思议的幽玄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幽玄"范畴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玄”作为日本审美意识中的核心范畴,充分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欣赏的审美情态。它在被引入艺术领域时虽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但“情韵隽永”的“余情”之美和空寂恬淡的审美风格被称为最高品位的、最风雅的美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神韵"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其内涵相当丰富和复杂.为辩明"神韵"范畴的实质,需从历史上对这一范畴作一梳理."神韵"不仅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美学体系,表现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境,"意在言外"的"韵味"之美,"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的审美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的美学风貌.如果我们把"神韵"范畴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进程中来进一步把握,会发现它不仅有着更为明确的哲学美学基础和文化内涵,还能挖掘它更深层次的丰富审美意蕴.其清远淡雅的风格.传达给读者含蓄蕴藉、寻绎不尽的美感.它与同为东方民族的日本审美范畴"幽玄"都强调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审美关系,体现了两个东方民族对待自然的独特审美态度.二者的审美趣味均趋向于超越和内省,通过与自然交流来领悟人生,当然,它们更多地是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包含了更多舒展个性的要求.同时,西方的"移情"观念也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探讨"神韵"范畴提供了参照对象.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揭示它内在的美学底蕴,同时要探寻和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核,把握其所具有的丰厚意义,与当下对待自然、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结合起来,认识到它所具有的广泛而多元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消亡美"或"死亡美"作为日本文化中的传统审美倾向,其形成受地理环境、佛教禅宗、神道教等多方影响。这一倾向集中体现在日本国民对于落樱景象的钟爱、武士道以"切腹"而死的形式选择以及他们"死的觉悟"的价值观上。除此之外,日本当代社会较高的自杀率、文艺作品对"死亡美"的欣赏及文艺创作主体的自我终结方式等,也是这一审美倾向的佐证。而日本艺术美中"物哀""空寂""幽玄"三大范畴更是以各自的方式丰富着"消亡美"或"死亡美"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6.
"侘寂"是日本传统文化、世界观、哲学思想的根基,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侘"和"寂"原本是两个分开的概念,"侘"是"人在宅中"的孤寂落魄,"寂"是经岁月流逝的美,在茶道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融合,形成"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1]即"侘寂"之美。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创造了"侘茶",而又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谛将茶道精神归于"寂",可以说是由"侘"到"寂",表达了一种去繁华与修饰,甘于简单和清贫,而追求禅宗枯淡的、"本来无一物"的高洁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散文所表现的"达夫气质"并非真正的颓废、幽玄,而是伪颓废、内热的幽玄,是对生活、生命更深沉的热爱,更诗意的追求,是卑己自牧式的文人情怀。郁达夫的散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情结——虚假的颓废美情结、内热的幽玄美情结和卑己的放牧美情结。  相似文献   

8.
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刘勰写作《隐秀》篇的主旨,是在提倡一种中正的写作之美,并提出如何创造这种写作之美的对应策略。据此,可以纠正当前将“隐秀”视为各种风格类型的意见。“隐秀”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主张的“雅丽”写作美学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文学中,哀婉与幽玄是独特的审美范畴。哀婉与幽玄代表着对自然细致的感受与抽象化的情感,包含了对自然事物的喜爱、赞赏与无奈。这种复杂的感情融汇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之中,成了日本文人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这一方式在永井荷风的笔下尤为显著,他将自然审美作为创作的一部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而传递出寂寂哀情,体现出自然审美书写的趣味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物纷"(物の紛)是《源氏物语》中用来表示私通乱伦行为的委婉用词,江户时代"源学"家安藤为章第一次将"物纷"作为理解《源氏物语》的关键词。贺茂真渊大体同意此说,并提出"以物讽谕"说,赋予了"物纷"作为一个概念所应有的自性。到了本居宣长的《紫文要领》,则将"物纷"纳入审美范畴。荻原广道在《源氏物语评释》中,认为"物纷"才是《源氏物语》的主旨,将"物纷"改造为写作方法的范畴。从《源氏物语》到近代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及作品风格,都可以用"物纷"加以概括,它与"物哀"、"幽玄"、"寂"等概念一样,在日本文论乃至世界文论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今天加以进一步研究和阐发。  相似文献   

11.
"趣"是一个很重要的审美概念,艺术的审美价值表现在对"趣"的追求上。教学本身作为艺术,趣具有丰富的教学意蕴,其一是把教学理解为不断地追求美的过程,它旨在说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灵动性、机智性、本真性;其二是把"趣"理解为教学艺术的审美规范。教学实践既要追求教学艺术的开放性与自然性,又要强调其美学的规范性。"趣"的教学意蕴具体有四个方面:志趣是教学艺术的使动力量,是师生对人生之美的趋向;情趣是教学情境之美的展现;机趣是对教学灵动之美的表达;真趣是师生对生命本真之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中国书法创作则追求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强调"书为心画"、"达其性情",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渗透,使二者的审美精神和理念呈"同源"之势。  相似文献   

13.
付红妹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42-43,45
从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入手,结合小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等,分析了川端康成审美意识中的物哀之美与幽玄之美.并追根溯源,论证了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来自于他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传承,强调了川端康成的创作是植根于日本本民族的土壤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4.
“能”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从“能”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幽玄和物哀。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日本人审美观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禅宗意识的深层渗透对于日本人美学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隐秀》篇的本意是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两种美学表现及其出现的原因,继而讨论这两种美学表现的不同特征和相互关系,顺带讨论这两种表现的审美效果以及达到这两种表现的途径。隐秀涉及到文学风格、作品鉴赏等方面;隐秀又与其他范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秀的内涵与中国古代哲学也有着内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物哀"是日本传统的审美追求之一,属于一种美学范畴,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这源远流长的历史,"物哀"是传统文学理念,它会因此"物哀"层层渗透在日本语言文学中。而"物哀"观念形成的原因在于日本自身的地理条件和民族观念,与此同时,它也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会让所有人感受悲伤,在日本的语言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中"物哀"成为整体的审美基调。本文会先讲述"物哀"的内涵后再讲解日语语言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汉末魏初时期文学所特有的"风骨"风格与古罗马时期所崇尚的"崇高"都体现了中西方人民对雄浑的阳刚之美的崇尚。他们时代接近,风格相仿,可谓是世界文学史上早期的"雄浑"二重奏。但是在追求雄浑的道路上,中国古代文论家远没有古代西方学者们的论述严谨缜密。由于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在描写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有差异,但是对文质合一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却高度一致。我们发现阳刚这种雄浑之美除了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所共同向往、追求的可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的力量外,我们还找到了在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实证。这无疑又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探索中西文论的比较中加入二者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先秦饮食“形”之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先秦时期,经过人们长期的饮食实践,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在饮食器具、食材准备以及饮食过程等各方面呈现出深层的精神审美意蕴。先秦饮食审美中的"形"与"色"、"味"、"意"共同构成了先秦饮食的审美追求。"形"以直观、具体的面貌呈现出先秦时期的饮食状态,它是更"表层"的审美追求。先秦饮食"形"之审美主要表现为"饮食器皿之形美"、"食物之形美"、"食物陈设之形美"、"饮食者之形美"等四个方面。先秦先民们所重视的对饮食"形"之审美,均是从实际饮食活动中归纳出来的,合"礼"则显其"形",合乎其"形"则显之美。  相似文献   

19.
"言不尽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经过六朝"得意忘言"、"忘言得意"、"隐秀"、"滋味"等学说的延展,"言不尽意"的矛盾无奈逐步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追求将深远的意旨隐含在言语之中,让读者物体会这不尽的"言外之意"。这种追求内蕴深厚、意旨遥深的美学要求,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绝妙之处,对后世历代文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源氏和唐璜,同样有着世间罕见之美色,同样深陷情感囹圄,但他们的美色和恋情却是同中有异的。源氏的美是幽玄阴柔的,带着明显的东方审美特质,而唐璜的美则是柔和刚烈的,带有几分叛逆和抗争。在情感方面,源氏和唐璜都经历了恋母情结的纠葛、肉欲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取舍。不同的是,从爱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方面讲,源氏是主动追求他所心仪的女子,而唐璜面对情欲的诱惑则多了几分克制和被动,这也反映了东西方男色审美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