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建立有效机制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尊重技能人才,构筑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机制 跨入新世纪,党和国家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技能人才在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技能人才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立和提高。乐凯借助这一春风。积极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有效促进了高技能人才的健康成长。我们首先充分挖掘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岗位上创造的业绩。为广大员工树立学习榜样。《乐凯报》和乐凯电视台是乐凯员工十分关注和喜爱的宣传媒体。2001年我们在《乐凯报》开辟了“技能人才”专栏,将56名高技能人才的事迹进行连载;2005年又开辟了“技能大赛之窗”栏目,将27名乐凯技术能手的主要业绩一个接一个地展示给广大员工。乐凯电视台也加大宣传力度,经常报道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2.
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9月26日在京召开。黄菊会见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代表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代表。本届共有20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300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100家单位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讲话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共和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动态     
高层第八次表彰高技能人才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9月26日在京召开。黄菊会见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代表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代表。本届共有20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300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100家单位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  相似文献   

4.
为高技能人才“正名”:国际视野下高技能人才内涵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学者对“高技能人才”内涵理解有“操作性”、“技术性”与“岗位领域性”取向,然而在实践中造成“重技能,轻技术”、“技术性”理解片面与选择教育培养模式困惑的误区.通过比较国外“高技能人才”的内涵,急需对我国高技能人才进行“正名”:拓宽对“技能”的理解;提升“技术”层次;拓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与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5.
回首2006,有说不尽的美好回忆;回首2006,要注意从执行细节中发现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大思路。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特别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而言,更可谓开局大胜,收获颇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于4月份问世,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奠定了高技能人才在国家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九月份“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的召开,更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推向新的高潮。2006年,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大推进,技能人…  相似文献   

6.
刘新昌 《职教论坛》2006,(6S):38-38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学习和弘扬高技能人才刻苦钻研技术、勇攀技能高峰的精神风貌.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相似文献   

7.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高技能人才”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究。首先,从人才发展过程看高技能人才;其次,从大科学观、大技术观看高技能人才;第三,从大教育观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最后,从科学发展观看高技能人才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技术快速迭代更替与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导致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且对其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更是达到2.5以上。顺势应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前几天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收入稳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我认为这就是要建设“技能友好型”社会,为此,起码要做到重视技能、善待技工、支持职教这三点。  相似文献   

9.
动态     
高层“十一五”末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25%以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6月11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  相似文献   

10.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缺乏已经影响到经济建设的效果,加强技术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高技能人才匮乏的原因的基础上,论述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评价,并对“本科+技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和人才市场脱节,企业不能作为主体参与人才评价。文章分析了企业作为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参与评价的必然性与可行性,给出了企业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确立了企业作为主体参与评价的机制,以机电类专业为例构建了学校主导企业主体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明显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不合理,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不显著等。以河北省资源型城市唐山市为例,基于高技能人才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效应的分析,提出强化人才政策支撑,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培养载体,加强高技能人才平台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等有效路径,以实现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助力于唐山市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创新人才是民族兴旺、国力提升的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势必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技能创新人才。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通过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全方面培养创新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要高质量地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还需要学校回归“育人为本”的理念,并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明确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最新要求。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急需基于中国制造2025探索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国内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该研究首先明确中国制造2025对中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二者的内在联系,其次分析新时代中职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终基于中国制造2025优化完善中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策略,为中职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技能人才是指既有比较高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复合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尚严重缺乏,营造学习型组织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高技能人才质量的关键。文章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监控三个方面对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障机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多次调整:从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到高技能人才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需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重新建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现代高素质技术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从职业教育模式、支持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建设以及高技能人才发展战略等四个方面宏观介绍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并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技能型人才的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有很多,比如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历史和传统的影响。然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转型必须依靠人才。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国内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存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实践中存在的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不同理解,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实验实训设备的数量、性能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的思想观念、技能水平、精力投入与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等问题,制约了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