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黄山奇石》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说明文。课文用描述的方法,依次介绍了黄山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最后还点出了“天狗望月”、“猴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课文特点鲜明,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山河教育的好文章。教学这篇课文时,除看图外,应抓住“奇”、“趣”两个词语教学。课文第一段紧扣“奇”字,告诉我们“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尤其”一词强调说明黄山风景的神奇,主要体现在那些奇奇怪怪的石头上。而石头的“奇”则表现在形状上。“仙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黄山“三大名松”奇特的姿态,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黄山奇松的无限热爱。  相似文献   

3.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中心,所以教学可以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眼乃神光之所聚,通观全篇,《黄山奇石》着“眼”于一个“奇”字,教学时可以扣“眼”解文,缘“奇”激趣。抓开头,由“奇”到“趣”,总体把握。课文开始先交代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用“闻名中外”强调它的知名度,用“秀丽神奇”点明它的特点,其间蕴含一个“奇”字,随后照应题目突出“怪石”的形状,其间蕴含一个“趣”字。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根据图意进行描述:黄山风景区,奇峰突起,云雾迷茫,景色秀丽神奇,令人心驰神往。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由“怪…  相似文献   

5.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以极其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创造的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黄山奇石景观,是一篇可拓展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好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可以感悟黄山石的神奇为主线组织本课的教学,采用多种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一、激趣导入,初感神奇大多数小学生没能亲自游览过黄山,对黄山那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缺乏直接的认识。教师可抓住课题中的“奇”字,借助展示图片、播放影像资料等直观手段,对黄山的奇石进行生动形象的介绍,激趣性导入课文的学习。也可以请游览过黄山的同学介绍自己…  相似文献   

6.
一、抛开文体,随意解读文本教学中,从一篇课文教学的开始到结束,对文体不管不顾,一字不提该篇课文是什么文体,始终以“文章”称之。学生学完了课文尚不知是什么文体,只知学了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人们习惯上把文章标题中的关键性字或词称之为“题眼”。透过题眼可以窥视文章之核心。在小语教学中,我们总结出几种从题眼入手向全篇辐射的提挈型“扣题眼”教学法。(一)平推式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标题的题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眼平推着一段一段地理解,逐步领悟文章的中心,例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就可以采用上述平推式,以题眼“珍贵”  相似文献   

8.
《狐假虎威》是九义小学第四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刻画了一个狡猾的狐狸形象,理解狐狸的校得是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出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一教学重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前一后”的字面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这四个字贯穿于全篇课文,对于表现狐狸的狡猾和故事寓意极为重要。因此,我紧紧围绕“一前一后”设计了几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体会课文的意思。我先问:“狐狸和老虎,谁在前头,谁在后面?你…  相似文献   

9.
学习目标1.认识“区、尤”等14个生字,会写的“尤、其”等8个字。2.能用会写的8个字分别组词语,在组词中理解字义。3.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4.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前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收集有关黄山奇石的图片或黄山有关资料。2.教师准备黄山风光录像资料片或图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新词同桌之间用生字卡片互相听读、听写会写的生字、词语。二、复习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黄山的哪几种怪石?三、朗读课文,认真领悟朗读全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黄山石头的…  相似文献   

10.
《灰雀》以灰雀的“显——隐——显”为线索,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抒写了人民领袖列宁爱乌的深情。教学这篇课文,要扣住一个“情”字导学全篇,融情感熏陶、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一体。 一、展示公园特定情景。文章的第一段绘声绘色地描绘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文,主要描写黄山的奇石、怪石。教学本课应紧扣“奇”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阅读课文来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一、观察图画,感知“奇”1.整体观察。黄山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山有什么不同?你觉得黄山的风景怎么样?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观察第一幅黄山全景图。通过观察比较,从整体上认识黄山高耸入云,怪石奇踞的特点,从而对黄山秀丽神奇的风景留下初步印象。2.部分观察。引导学生依次观察第二、三、四幅图,边看边想:处于图画中央部分的岩石像什么?你是…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学习常有一个现象:学生读了和老师教了的效果差别不大。那么,老师教的意义在哪里呢?真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用一个模式去教?每篇课文的收获仅仅是认识了生字、积累了词语?笔者以自己在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实践挖掘了一部分教学价值,以供抛砖引玉。一、教结构写景的文章开头可以写什么?《黄山奇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  相似文献   

13.
《少年闰土》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学时怎样才能有新的突破?我们采用了“情感为线索,对比解全篇”的方法,收效十分明显。这篇课文描写海边少年闰土的形象,通过“我”的回忆谋篇布局,“我”对闰土的感情贯穿全篇,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文章意旨。具体教学时,我们这样安排的: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出“我”对闰土的感情线索,归纳起来便是:喜欢———佩服———怀念。然后紧扣这根感情线索,运用对比的方法,悟解全篇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尽量缩短时代的距离。“喜欢”“我”是一个“少爷”,闰土则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我”为什么会喜欢闰土?因为一…  相似文献   

14.
一、从课题切入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从课题切入。如《飞夺沪定桥》这篇课文,“飞夺”二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教学时就可以从解题入手,围绕“飞夺”这样设计教学思路:①沪定桥在哪儿?②为什么要“飞夺”?③怎样“飞夺”?④“飞夺”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再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也可紧扣文眼“壮”字这样设计:①课题为什么用  相似文献   

15.
一、说教材《黄山奇石》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她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就是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中的“关键词”,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便于引导学生解读文章、提高教学效率,而从文中选取出来的一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字词。语文关键词教学法就是一种以一篇课文最关键、最敏感的词汇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引伸、扩展,从而理解全篇课文,突破教学重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关键词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做到牵...  相似文献   

17.
《孙权劝学》是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孙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的对话,全文只有119个字,却言简意丰,传神生动地塑造了三个神态各异的艺术形象。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没有拘泥于课文蒯读提示中的“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这一点,而是创造性地在教学目标中将此改成了“想想三个人物形象对我们各有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要求: 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找出课文重点部分,联系全篇进行学习。掌握通过重点理解全篇的各种阅读方法。在理解课文中,学习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二、主要教法: 抓住课文的重点和特点,采取逆序教学法,分层深入阅读。以读为主,以议为辅,以讲为导,先从课文整体上理解重点部分,再通过重点掌握全篇。三、教学步骤: (一)导言:第一节课我们抓住了课题中的一个“和”字,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了段,加了小标题。现在大家再来看看这三个段中,哪一段最能体现课题中这个“和”字?(第三段)。那么,前两段跟“和”字有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小故事是怎样在《将相和》这个题目下联系起来的?表现了两个主要人物的什么高尚品质?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巧抓一点,突破全篇这种从“点”上突破,以此带动对全篇课文理解的讲读方法就是一点突破教学法。“一点突破法”中所谓的“点”就是文童的细节,即一篇课文最关键的部位,它在课文中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等,如同对垒中的一个关键子,动这个关键子就能动全局;所谓突破,即以这个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渐延伸、扩展。运用“一点突破教学法”教学应遵循如下四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对字、词、句、篇的理解,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就粗浅地谈一下自已在这方面做法和体会。 一、揭示题眼——直接渗透 小语教材有许多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课文中心所在,如果我们能开门见山及时揭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直接渗透,就会对学生学习全篇课文起到指导作用。如教学《视死如归》一课,读题后提问学生:“视、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