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守财奴》节选自巴尔扎克(1799年——1850)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卓越的代表.最主要的作品是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其中最重要的小说有《高老头》、《幻灭》、《农民》、《贝姨》和《欧也妮·葛朗台》等。一《欧也妮·葛朗台》写于1833年,属于“风俗研究”的“外省生活场景”。小说人物不多,结构简单,但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却深刻有力,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巴尔扎克对它感到“很满意”,认为是他“最出色的画幅之一”。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波旁  相似文献   

2.
《守财奴》一文节选自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写于一八三三年。在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中,它属于“风俗研究”的“外省生活场景”。这部小说,写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极为寻常的家庭悲剧,但巴尔扎克却匠心独运,赋予它以时代和社会的内容,使其成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外省生活的风俗画。小说结构谨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艺术上臻于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它问世一个多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在写记叙文时,大多会按照记叙文六要素来写,但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平淡无奇、不够精彩。这除了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因素有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精当的细节。那么什么是细节呢?所谓细节是指细小的情节,即作品中的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与之相关的细微的事情。记叙文中细节描写运用得好对刻画人物性格、抒发内心情感,常能起到入木三分、纤细入微的效果。《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写的一部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书中塑造了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欧也妮·葛朗台的形象。为了鲜明地刻画…  相似文献   

4.
课文摘要(故事节选自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主要描写了葛朗台老头,一个发“国难财”的暴发户,因为自己的贪婪、吝啬、拜金,断送了女儿欧也妮一生的幸福。) 那时葛朗台刚刚跨入第七十六个年头。两年以来,他更加吝啬了,正如一个人一切年深月久的痴情与癖好一样。根据观察的结果,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他专制的程度也随着吝啬而俱增;如果妻子死了,要把财产放手一部分,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只要他管不着,他就觉得逆情悖理。怎么!要对女儿报告财产的数目,把动产不动产一古脑儿登记起来拍卖?……“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他在庄园里检视着葡萄藤,高声对自己说。  相似文献   

5.
(课前投影巴尔扎克肖像)师 :世界文学史上有四大吝啬鬼形象。他们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还有就是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李健吾先生说 ,这四个吝啬鬼写得都非常好 ,其中最生动、最逼真 ,可以说是吝啬鬼中的吝啬鬼的 ,就是葛朗台。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节选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课文《守财奴》。〔点评〕从四大“吝啬鬼形象”谈起 ,旨在明确鉴赏的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四大形象…  相似文献   

6.
王健龙 《语文知识》2003,(7):F003-F003
认真研读过《守财奴》的人不难发现,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称呼有七种之多:称“葛朗台”十一次, “老头儿”八次, “箍桶匠”五次, “老箍桶匠”和“好家伙”各两次,“守财奴”一次(第二个“守财奴”主要是泛指,不算在内)。是什么原因造成称呼的不断变化呢?从下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比较教学,越来越被人重视了.高中语文第三册书中,节选了《守财奴》.和《泼留希金》两篇课文.“思考和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问题:“这一课(指《泼留希金》)和前一课(指《守财奴》)所写的剥削阶级的两个人物,都表现了各自的阶级本性,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刻画人物的方法又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守财奴》节自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写的《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节自俄国文学家果戈里写的《死魂灵》.这个问题是从比较  相似文献   

8.
<正>在记叙文写作中,对主要人物的言行、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是检验考生写作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那么,如何强化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我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给同学们介绍几点技巧。一、侧面描写的空间更广阔,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清代学者刘熙载在所著《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一论述形象地指出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操作方法—将主要人物虚化的精神品质落实到周围人物和事物的具体反应。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是世界名作《守财奴》中的精彩描写。作家巴尔扎克在刻画“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时,先采用正面描写,即“瞪着金子的眼光”来突出他对金子特有的敏感和强烈的占有欲。之后有一个侧面描写,即葛朗台太太的“叫”。这一“叫”其实非同寻常。葛朗台太太对丈夫的贪婪成性是十分清楚的,如果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不是特别骇人,她是不可能如此惊呼“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一侧面描写使读者能想象出葛朗台的眼睛里燃烧着多么疯狂的贪欲之火。  相似文献   

9.
在《守财奴》这篇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的小说中,作家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贪婪、吝啬、凶狠、虚伪、狡诈的守财奴形象——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为了获得金子,他可以进行任何肮脏的交易。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本文写了他人生最后的四笔交易。第一笔交易:用一百金路易换取妻子的原谅和女儿的信任。当葛朗台知道妻子死后,女儿将继承部分财产时,他感到“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于是,他决意巴结、诱哄女儿,使她放弃继承权。然而“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著与狂热,使老葛朗台在上楼看到金梳妆…  相似文献   

10.
姚娟 《学语文》2005,(3):13-13
《守财奴》节选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章,文中的主人公葛朗台是世界文学长廊中塑造的最成功的守财奴形象之一。他生活节俭,对家人苛刻,除了占有金钱,他不知道世上还有什么更令人快乐的事。为了钱,他可以逼走因破产而前来投奔的侄子。对妻子进行精神折磨,直到其死亡。剥夺女儿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乃至一生的幸福。他临终前最后一个动作是  相似文献   

11.
【导读】葛朗台无疑是世界文学巨匠巴尔扎克(1799-1850)笔下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欧也妮·葛朗台》发表100多年来,“葛朗台”作为吝啬鬼的代名词广为人知。在这部爱情悲剧小说中,第一主角欧也妮·葛朗台的形象虽然美好高洁,但似乎没有她的父亲老葛朗台更让人印象深刻。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  相似文献   

12.
丁一景同学问:《守财奴》的末句“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是守财奴的宗教”该怎么理解? 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巴尔扎克的宗教思想。读过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人都知道,《外省的爱情》一章就写到,葛朗台虽然是个基督徒,但他不相信基督教的什么教义,对祷告不感兴趣,连基督教义的核心“对来世的信仰”也置之不顾。凡是守财奴都只相信“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金子,葛朗台自私、贪婪、狡诈、不惜一切代价。他不相信死会降到他的头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学法分析葛朗台(高语第三册《守财奴》中的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总是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两方面人手,其实,葛朗台的眼睛更能揭示这个“守财奴”的“奴”性。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此人们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时,总是透过祥林嫂眼神的变化揭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精神上所受的摧残。其实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的眼睛一样可见人物的灵魂,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相似文献   

14.
付红艳 《阅读与鉴赏》2010,(1):39-39,28
《守财奴》节选自巴尔扎克的著名小说《欧也妮&#183;葛朗台》中的一章《家庭的苦难》。葛朗台以其对金子的狂热占有欲而作为“吝啬鬼”形象位列于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让后人去揣摩、去思考。然而。我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很多为我所忽视的问题——葛朗台太太.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守财奴》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课本未加注释;而在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版)中却煞有介事地出现了一条“补充注释”.这条补充注释是这样的:“〔丈夫瞪着金子的眼睛〕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是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  相似文献   

16.
康岳东 《语文知识》2001,(11):30-31
众多名著中,大师们对人物称谓这一细节往往是精心设计,决不以“小堆的乱石”,有损于“大山的壮观”(秦牧)。如在巴尔扎克的巨著《欧也妮·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中,作者除了直呼葛朗台其名外,还运用了“老头儿”(或老家伙)、“箍桶匠”这两种称谓。“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  相似文献   

17.
《守财奴》这篇小说的第二部分,是刻画葛朗台这个拜金主义典型形象的最深刻部分。它通过两件事的描述,撕下了蒙在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关系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赤裸裸地揭露了那个社会在夫妻之间、父女之间的“现金交易”关系。第一件事写葛朗台假惺惺地给妻子看病,第二件事写葛朗台哄骗女儿在文书上签字,放弃对财产的继承权。令学生不能理解的是:对妻子一贯冷酷无情的葛朗台,为什么这时候要请医生给妻子治病?妻子死后,为什么哄骗女儿在文书上签  相似文献   

18.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反觉有画蛇添足之嫌,弄巧成拙之憾。窃以为,“金子”乃“瞪”之所及,而非眼睛之色。首先,正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那镶金的梳妆匣才会像磁石一样死死吸住他…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三选文《欧也妮·葛朗台》(张冠尧译)中有这样一句话:“尽管女儿对母亲悉心照顾,曲尽孝道;但葛朗台太太的病情仍然急转直下,一天天衰弱下去.”  相似文献   

20.
一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剖析人性的劣质——贪欲与吝啬,在中外文学史上屡见不鲜。而最为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郑廷玉的《看钱奴》、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莫里哀的《吝啬鬼》、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以及果戈理的《死魂灵》。后四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堪称欧洲的“四大吝啬鬼”,相比之下,中国的严监生、严贡生(《儒林外史》)和贾仁(《看钱奴》)亦不逊色。作为贪欲、吝啬的艺术形象,他们都是“蛮生”兄弟,又都各具个性。本文用我国元代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