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高校户外教育为基础的公共体育教学中课程结构,教学设计、内容、时间分配及整体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践检验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高校公共体育“全人教育”模式具有时代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教学过程不仅注重体验与参与的重要性,也注重学生身体、心理、技术、组织参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设置科学,课堂时间分配合理,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为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特征等进行系统梳理,着重对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整优体育教学模式群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最佳方向;"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意义进行解析,对其相关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旨在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促进高校公共体育与社会体育间的相适与相融,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目前我圆高校几种主要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新课程标准下构建我圆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时以往体育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对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理念及体育教学模式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果,提出当前体育教学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化现象进行理论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化主要表现在教改思想的异化、教改过程的异化和教改结果的异化等方面.教改思想的异化包括体育教学概念的错误认知,体育课程教学功能的无限放大;教改过程的异化包括过分追求形式丧失教学本分,全盘否定被动教育,夸大兴趣教学的作用;教改结果的异化包括拿来主义的盛行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舍弃,并据此提出回归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化现象进行理论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异化主要表现在教改思想的异化、教改过程的异化和教改结果的异化等方面.教改思想的异化包括体育教学概念的错误认知,体育课程教学功能的无限放大;教改过程的异化包括过分追求形式丧失教学本分,全盘否定被动教育,夸大兴趣教学的作用;教改结果的异化包括拿来主义的盛行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舍弃,并据此提出回归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进行教育改革推动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改变,而体育教学模式应该首先从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变。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长春市几所开展体育俱乐部型教育模式的高校进行研究,通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器材、运动场地和学生是否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分析,可以得出怎么样高效、全面的进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法,从整体、宏观上对我市的20多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重庆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为促进重庆市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之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探讨高校瑜伽选项课中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为高校公共选项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了高校瑜伽选项课的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全套动作打分和创编动作打分等都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平衡素质和心肺耐力得分也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同行专家及学生对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评价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提示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适用于高校瑜伽公共选项课,此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是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发展高层次人才的综合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明确学校体育的任务,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修订教材内容,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重点内容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场"论谈体育教学环境的创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运用“心理场”论(S-S理论)以及相关学科和理论探讨了体育教学环境中各子系统的各种关系,充分查阅资料,利用前人在教学论和体育教学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对如何运用S-S理论即B=f(P.E)创建、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作了进一步分析。将体育教学场分为两个层面,即:物理场和社会场,进行了探究,论述了其重要性与作用,旨在面临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为体育学科教学理论建设提供依据,对于我国新的体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的进行与发展具有深一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教学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改新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围绕着教学改革要有突破这个主题 ,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弊端 ,论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其次 ,阐述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从着眼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转向着眼学生的未来健康上来 ;从过于重视外出竞赛转向面向全体学生健身体育教育上来 ;从单纯生物学和运动技术教学转向知识、意识、能力、习惯、身心素质综合教育上来。最后 ,探讨了面向 2 1世纪的教学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改思路。  相似文献   

14.
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体育教学理论和原则,构建培养篮球意识的教学方案,并应用于教学研究.通过一学年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实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班在各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班.该方案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体育课程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文献、调查、对比和实践等研究方法,从世界教育发展特征和趋势着手,以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超前的改革发展意识,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大学不开设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结果表明: 大学不开设公共体育课,突破了我国五十多年的强制性体育教学模式,探寻到大学体育区别于中学体育的切入点.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培养体育意识,提高高校整体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法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分析和研探。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应由以增强学生体质 ,学习体育“三基”知识为主的模式化、“齐步走”和机械、灌输式的组织形式 ;向以发展大学生个性 ,培育体育文化修养 ,发掘大学生潜在创造力 ,促进终身体育思想完善为主线的灵活、多样、个别和选择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并建立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和自由度的 ,以培养他们体育能力为中心的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7.
以高校体育与应急教育内在联系为切入点,以高校体育师资在应急教育体系中的优势为研究方向,研究现行应急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革新和建立完备的应急教育体系提供借鉴。结果表明,高校体育在应急能力的获取途径、应急能力的自身需求、具有应急能力水平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偏向性等不足。通过高校体育在应急教育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高校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知识储备;高校体育课程也应吸纳其他学科先进与技术为我所用;并依托高校体育优势,建立高校应急教育常态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大学扩招的形势与公共体育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我国大学扩大招生规模后的形势及对公共体育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扩大招生规模决策是英明的,但由于学生猛增,给公共体育教学带来了体育场设施严重不足、教师数量和质量等的问题,因此,重视扩建与维修体育场馆,增加都是数量和提高质量,认真组织,周密设计体育教学运行方案等,成为高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重新构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体育教育的基础上,掌握一般健身理论和健身技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大学体育教育要重视学生体育态度、体育健康知识、体育情感与自主运动能力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重新构建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是可行的.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集教育性、健康性、公平性、快乐性、现实性于一体,强化了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体现了大学体育健身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期以来 ,高校体育工作缺乏整合效应 ,体育教学没有与课外体育活动、社会体育事业有机结合。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客观地认识、评价体育的育人功能 ,以建设高校体育文化为主线 ,构建适应 2 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校体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