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宁是北宋末年临济宗著名禅僧,他的禅法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现实世界本原之相的"实际"理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而无为、清净而不染、浑融而莫辨的完全原初的真实的世界;二是在"实际"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示了达于实相之理的"慈悲"精神,指出了通向世界绵密处生命真实性所在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在中外禅宗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时丛林"流辈荒逸,终日无所用心"和"百丈清规不肯行"的懒惰懈怠现象,石屋清珙提出了"无心处用心"的重要禅学命题,这一禅学命题是对马祖道一"不是心,不是佛"的心佛论相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如何"用心"参禅学道上,石屋清珙提供了七种古德参禅学道的范样,强调参禅学道须劳形苦志和真参实修.在说法诲众的禅风上,石屋清珙提倡切直谛当之古德禅风,这有别于当时盛行丛林的文字禅风和看话禅风.石屋清珙突出了戒律道德在参禅学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使得其禅风平易而无怪诞玄远之处,而且具有批判当时丛林"不清戒律"和重振百丈清规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惠能奠定了南宗禅顿悟法门以后,神会确立了顿悟禅法的理论基础.洪州宗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通过把宗教实践推向极致的方式,丰富发展了禅宗理论与实践思想,提出了即心即佛之佛性论,平常心是道之修证论,应机接物之教化方便.  相似文献   

4.
赤松和尚是清初贵州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位名禅师,他一生寻师访道,参禅见性,是临济禅宗佛教正宗第33代传人。他作为贵阳黔灵山弘福寺的第一代开山,创办禅宗道场,陪养佛门弟子,法流蕃衍,遍于黔中,饮誉西南。其禅学思想,在宇宙观上,以“真如缘起”的佛性论为基础;在认识方法论上,以棒喝、机锋以及“三玄三要”和“牧牛十颂”为门庭设施;在解脱论上,以自性清净和禅净合一为依归。  相似文献   

5.
赤松和尚是清初贵州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位名禅师,他一生寻师访道,参禅见性,是临济禅宗佛教正宗第33代传人。他作为贵阳黔灵山弘福寺的第一代开山,创办禅宗道场,陪养佛门弟子,法流蕃衍,遍于黔中,饮誉西南。其禅学思想,在宇宙现上,以“真如缘起”的佛性论为基础;在认识方法论上,以棒喝、机锋以及“三玄三要”和“牧羊十颂”为门庭设施;在解脱论上,以自性清净和禅净合一为依归。  相似文献   

6.
禅宗是中国化佛教的精华,而明代理学的代表是王阳明的心学.禅宗的看山祖慧能之禅法与王阳明的大弟子王畿之功夫论接近,就是所谓顿教(顿法).禅宗内慧能之禅法为正统,而儒学内王畿之功夫论未必为正统.虽然两教之价值观有不同,而在成佛与为圣之功夫来说,具体修行过程,该体验类似的阶段.若这个主张成立,则可能立一个假设:慧能之禅法为正统,则王畿之功夫论不必为非正统;王畿之功夫论不为正统,则慧能之禅法也不必为唯一的正统.这种假设能供新的视角于我们,助于脱离接踵而去的固态依然.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人学论说因与封建政治体制相融合而走向了道德化,使之包含的批判精神难于实践,因而必须从文化源头上探析中国人伦的特点,进而从儒学思想核心命题转变和儒、墨、道各家的贯通中,揭示中华文化中包含的人学思想。这其中,周初人天关系论、儒家大同论、道家出世说、墨家兼爱互助思想在交互辉映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的追求,并为以人为本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贵阳黔灵山是驰名西南的佛教名山,它的开发得助于赤松和尚。赤松乃清初贵州临济禅宗高僧,自幼入黔,弱冠出家,悟西为意,得临济法,开发黔灵山,创建弘福寺,大建道场,阐扬禅宗,与地方宰官、人名士交相往还,共参“教外别传”之旨,遂使黔灵山佛教传响海内,弘福寺成为贵州乃至西南的名十方丛林。又续佛慧命,上接天童,下开黔灵,使弘福寺临济法脉代代相传,历经十余代而至民国末年,这在贵州佛教史上可谓独具独色,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9.
丈雪和尚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临济禅宗大师,为破山大师的大弟子。他在黔中开辟禹门道场,弘传临济禅宗,培养弟子,开发黔北,影响遍及海内外。其之禅学提倡“即心即佛”的本体论、“亲证顿悟”的方法论和“无事即佛”的宗教归宿论,具有浑然一体、棒喝交施和人伦宗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忠恕之道"思想真谛,阐明了缺失"忠恕之道"的"狼性"市场经济丛林法则将走向极端的思想观点,并力求探究"忠恕之道"与"狼性"市场经济的融合,从而实现让企业由内而外焕发"狼性"。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宋代禅门五家最盛者乃临济宗,临济宗在石霜楚圆以后又分化为杨岐、黄龙二支分头并进。杨岐派宗风劲健,三传至五祖法演更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力。一般说来,五祖法演对宗门的意义在于能结合自己的时代背景,自觉反思、对话、总结禅门各家先贤的优点,淡化门派壁垒,开启了"看话禅"的新势头,从而能与"默照禅"一起,共同构成禅在宋代发展变化的新格局。法演以"看话"所传递临济的精髓,一直是他之后历代禅学追随者考论、感悟临济乃至体证禅之真精神的坐标之一。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几位禅学家对之均表现出广泛的兴致和深刻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九华山儒释道三教宗教文化的梳理分析,论述了作为主体的九华山佛教文化如何融通儒、道文化,从而形成九华山三教融通的特色宗教文化,并将其主要文化特色概括为:三教融通的宽容态度;三教融通的世俗性格;三教融通的地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文化思想基础的佛、儒、道三教,其养生理论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三教养生思想的地位、内容、异同等进行了探讨,对现代中国人的强身健体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播的禅法,除北方流传的菩提达摩禅法之外,还有在佛教传统文献中记载极少的僧稠禅法。敦煌流传的《稠禅师解虎赞》、《稠禅师意》、《稠禅师药方疗有漏》是我们了解稠禅师禅法的基本依据,《大乘心行论》则是与天台禅系有关的内容,不是僧稠禅法系统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道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  相似文献   

16.
博学多才的明代文人何良俊,诗歌作品中对于六朝诗歌清丽婉约的风格情有独钟,在诗歌理论上也常有推崇六朝之语,这在于其推崇自然天成、情感真实的艺术风格,在于其情感论与复古论交织的复杂诗学思想,归根结底在于?其经世思想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哲学思想。故而对于何良俊推崇和接受六朝清丽婉约诗歌风格的研究可以作为研究何氏思想的一个切入点,有助于对于其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思想中或多或少地渗透进了佛教禅宗和道家思想。通过对周敦颐和慧能"识心见性"与"思"、"顿悟成佛"与"诚即圣"、"出没即离两边"与"允执厥中"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元化的,而是儒、佛、道融汇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8.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南朝时期,佛教盛行,涌现出了一批著名高僧。其中陇右籍高僧的佛教活动,对于促进佛教文化向本土化的快速发展和儒、释、道三教的融合,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真"乃艺术之生命,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审美品格.担当禅画艺术的本真之美,缘于他的性情之真.面对曲折多变的人生际遇、个性磊落炽热的担当仍然忠实于自己的真实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屈从权贵,情愿结茅山野,遁入禅门,以毕生精力和心血去寻求更深更高的宇宙"真理",去体悟禅宗的"真如"、"真心".他的禅画作品通过禅家的"触目而真"和"即是而真"贯通事理,呈现出圆融无碍的本真之美.这种本真之美又具有主观心性的自在自然、"独抒性灵"的绝假存真、"唯心任运"的不拘成法、天然无心的童心趣韵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