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钱钟书在钱钟书的一篇《读伊索寓言》的文章中,我看到这一句话。我想,其中的“大作家”不仅仅代表作家,还代表着更多的人。但钱老或许没有想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就算你没死,照样有人靠你生活。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发表了多篇优秀的小说。由于名气大,于是一些人租一间破房子,扯上几张旧桌椅,找几本破书就成立了一个“金庸文学研究会”,四处招收会员,自然免不了交“会费”。再涂上几篇文字,凑到一张纸上,拿去复印,这样,一个“金庸文学报社”又成立了。或许有人说,武侠小说是…  相似文献   

2.
·我与新闻写作·从新闻通讯员到作家□杨正夫“恒心搭起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这是我奋力拼搏、进取的格言,是我追求人生成功的座右铭。我是唐河县印刷厂职工,业余时间酷爱新闻和文学写作,当记者和作家是我首选的奋斗目标。起初,因为我文化水平低,功底浅薄,写出的稿件质量不高,虽漫无边际地投稿,企盼着自己的作品突然从报刊、电台中跳出来,可总是事与愿违。为此,我哭过鼻子,认为自己不是耍笔杆子的料。有一天,我去拜访著名作家田中禾老师,向他细说详情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只管走自己的路,有了奋斗目标就不要一…  相似文献   

3.
据《新民晚报》报道:在苛责专业作家2008年无力作面世的同时,“文学新星”们的作品却一本接一本占据排行榜,销量和口碑令不少专业作家汗颜。然而,“文学新星”不再等同新作家,他们各有主业。专业和业余的划分到底还有没有意义?《浮沉》作者崔曼莉的名片上只有联系方式,没有印上和写作相关的任何头衔。她倒是更认同自己在IT公司的职场身份。当被问及有没有可能辞去工作,专职搞写作,崔曼莉笑着摇头:“工作能让我积累生活素材。”  相似文献   

4.
黄云刚 《大观周刊》2011,(30):139-139
叶圣陶先生指出:“练习作文是一辈子需要,工作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我校三年级一位小朋友在作文《我爱写作快乐多》中写道:“学习之余,我总爱在计算机多媒体的软件里寻找那些生动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作。”  相似文献   

5.
虽有吹捧阿谀之嫌,并且也知道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文学自由谈”并不表明可以十分自由地谈文学——我还是要说:《文学自由谈》这本刊物办得真是越来越好看了。 读了登在这本刊物上的《自由之圈儿有多大》,“感觉”非常好。别的且不说,单看作者这么几句话:“我每每从报刊上读到一些文学写作者们自称为‘作家’,感觉挺别扭。‘作家’是一种尊敬的称谓,因此只适用之于‘他称’,而不宜用为‘自称’,就譬如无论多么高级的‘科学家’,人家可以这样称呼他,他不宜这样自称。”好长时间没有读到这种让我特别为之一动的文字了,正如鲁迅所…  相似文献   

6.
任何物件,一旦标以“最后”的字样,说不定就意味着它具有着文物的价值。因为“最后”的往往也就是最珍贵的。1999年5月末,我在北京采访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舒乙先生时,舒乙先生即说,人们对著名作家手稿的兴趣,部分原因即在于它的文物价值。接着,当“最后的手搞”几个字从他口中徐徐道出时,我真切地体验到了这种冲击的感觉。舒乙先生说的“最后”,实实在在叠印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间坐标上,那就是——世纪末。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便是收集保存中国作家的手稿。说起这一话题,舒乙先生不无欣慰地说,作家手稿是一种历史存在,它有生有灭,没有收集保存,它就会失去,古典文学手稿的缺失,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杨玉辰同志的第二本杂文集即将出版,好事一桩,可喜可贺! 这本文集冠名《胆识论》,甚为贴切。它概括了杂文写作的前提和要义,反映了作者为文的目标和追求,也正是这书名,勾起我心里想说的话。 杂文这种文体,用鲁迅先生的话讲,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一起“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杂文作者“应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以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使不是东西者流小不舒服”。换句话说,杂文的本质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是批评的、战斗的、针砭的。这就决定了杂文作家不仅要有文学才情,更必须有胆有识。没有…  相似文献   

8.
读报发现个新鲜命题:“文学作品一作家的孩子”。直呼作品为“孩子”者,乃蜚声文坛的当代作家、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也。他“苦怀”、“优先’创《白鹿原味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同记者谈及未来创作时,就说了一篇如何“怀娃”、“生娃”的话:“我只尊重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觉……,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只要有独立生存的价值,只要是实实在在达到了我所体验和追求的目标,我就感到欣慰了,因为,它们都是我的孩子。”由此,我联想出另一个题目:报人——报纸生命之母,“新闻作品一记者的孩子、”报人与作家任务虽然不同,然而…  相似文献   

9.
自从有了“布老虎”之后,当代作家似乎就不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除了讲故事还是讲故事,80年代一息尚存的文学梦想一古脑儿投进了故事会。看这几年来的小说会让人产生幻觉:当代还有长脑子的作家吗?或者说,作家的脑子为什么一齐休息了?大概是因为我大学里学的就是文学,后来又想在文学上有点进步,所以,我把作家看做“自己人”。不过,我现在总在为“自己人”感到羞愧。你蒙蒙普通读者当然没问题,但你面对我这样的读者你就该自己羞愧了。有时,我手上捧着装帧华丽的新书,读着读着就想:他怎么能把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写作的道路上,我是一个例外。我开始学习写作,年龄很小,说到处女作,对于我来说,就是发表在报刊上的许许多多不成气候的小文章。倒是也常看到有些作家说起早在50年代就在什么什么报网上发表过什么作品,其实那时候大家都是那个状态。50年代步入文坛,和30年代步入文坛截然未同,30年代,作家们都是以一篇引起社会哄动的文学作品而开始步入文学创作道路的,这和如今的日本相似,一篇获得文学大奖的处女作,推出一颗文学新星。这位作家的处女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文学写作,也是种推动。50年代,一个作家的步入文坛,有几种f同…  相似文献   

11.
“女性文学”应走出“误区”周梦蝶文学让女人参与回顾我国"女性文学"的历史,在80年代,中国的女性写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女作家以自己的写作建立了自己的话语传统,确立了女性文学的存在意义、历史内涵和美学风格。这正如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在他主编的《红罂粟丛...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一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诗对我们业余写稿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联想到我们这些业余写稿爱好者。写了稿子不见报。心里总感到难过。笔者自己就深有体会。“发出去的稿件,十天个把月不见稿,心里想,哎,出不来了,这篇稿子又被抢毙了”,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应当加以克服。 “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不靠别的,全凭自己的真功夫,就新闻写作而言,除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严歌苓是海外文学中的“多产多奖” 作家。《天浴》、《少女小渔》、《扶桑》、《人寰》、《谁家有女初长成》……她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笔触细腻然而很大气。从舞蹈演员到作家,严歌苓身上集中了艺术家的敏感和博学,这位获英文文学写作硕士学位的旅美作家,如今正在进行双语写作,尝试着在中国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上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4.
做一个凡人     
小学的老师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无数理想的种子。“你长大了干什么?”老师经常这样启迪,我们充满了烂漫的憧憬,“我想成为作家”,我常这样在心里回答老师也勉励自己。后来我成了一名极其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试图证明自己的不凡,便拼命地读书写作,寄出的稿子有一摞,而发表甚少。并且长期的疲劳使我病了。我终于明白自己不是天才,想成为“家”也不是很容易的。我的祖辈,兄弟姐妹都是农民,只有我是“秀才”,跳出了农门,所以转念一想我少了自怨自哀,开始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教书虽平凡之极,但也清闲,适合尚好文学而清心寡欲的我辈,加之近年…  相似文献   

15.
凡是有敬业精神和有竞争意识的新闻工作者,都期望从自己的笔下多出精品。而有不少新闻工作者又为自己总也拿不出精品而苦恼。究竟怎样才能多出精品呢?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写文章,搞报道,一点儿也离不开认真。19世纪英国杰出的作家狄更斯说:“我生平不拘做什么总是全心去做,不拘献身于什么,总是完完全全地献上,大事或小事上,我总是一贯的认真。”古今中外的知名作家,写作都是十分认真的,为了一篇佳作,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  相似文献   

16.
立下誓言:“写农民,为农民写” “我的根在农村,我要为农民而写作。”这是浩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写农民,为农民写。”浩然将此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坚持了一生。这位农民出身、长年生活在农民中间的作家,对于中国农民和广大农村有着质朴而又深沉的感情。谈及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时,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12,(24):25
正本刊讯(记者韩阳)在本届上海书展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创意写作书系"。作为第一套系统引进美国创意写作成果的丛书,"创意写作书系"介绍了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创作方法与技巧,包括虚构类、非虚构类、影视剧本创作、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写作等。这套书就像一把通往作家之路的金钥匙,不但能帮文学创作者提高写作技巧、克服写作障碍、规划写作生涯,还能让更多只是对写作感兴趣的普通人上手写作,把写作当作一种挖掘自我、表达自我的方式,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意。此外,创意写作不单可以教读者如何创作,它还能教读者如何更好地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的爱好就像是影子,只要他在阳光下露面,影子就会像猴子的尾巴,在身后欢快地摇曳。譬如,一个人,端着记者的饭碗却做着文学的梦,他的新闻作品就会不时地摇曳文学的“尾巴”。有时干脆就是用文学的笔法来处理新闻题材。这时,记者与作家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我写第一篇报告文学,是在1987年。那时候,我刚从一所山区师范学校来到省城,借调在一家杂志社。终于能从事自己最向往的工作,所以干劲就很大;加上刚到一个新单位,又是借调,有危机感,就特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于是,深秋的一天,我与…  相似文献   

19.
<正>上世纪80年代,我在武汉市民族街文化站办的文学讲习所里学习写作。在学习期间,我常和同学交流读书与写作,讨论最多的作家就是史铁生、贾平凹、肖复兴等。肖复兴老师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未曾想,后来我竟然与他有了交集。第一次“忐忑”的见面2010年底,在知天命之年,  相似文献   

20.
在著述中引用伟人名言作为自己的立论依据,乃作者常用之法。用得好,大有益;但用不好,则大煞风景。手头就有一例。有本名为《写作概论》的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在第一章绪论部分谈到要学点写作知识时,光批评了“有人举出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的话,用以证明学习写作知识没有用”的观点,然后指出,“实际上,鲁迅先生对于不作指导,只让学生读读作作的作文教学法很不满意。”紧接着作者引用鲁迅先生原话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