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因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性,利用软新闻传播呈现国家本土文化形象时,应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以及语言文化,翻译过程中应采用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立足于传播学的基本含义与软新闻理论的概念,分析中西方软新闻的主要特征,提出传播学视域下英语软新闻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学校经典阅读生态的建设与学校教育追求"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新时代教师重要的文化使命。正视传统经典阅读生态遭遇被"互联网+"时代的习得性阅读习惯(移动化、交互化与碎片化)冲击的事实,新时代重建经典阅读生态,必须顺势而为,采取如下策略:以"精神漂流感"统摄移动式阅读;以"多元化邂逅"拓展交互式阅读;以"新形态经典"牵引碎片式阅读。  相似文献   

3.
西方经典在中国的接受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西方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分不开,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西方经典还必须经受现代性的考验。西方经典永远是一个"他者",但正因如此它才具有特殊的魅力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强调对经典文化的阅读、理解以及掌握、运用,既是出自对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肩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基于对当前传统文化缺失的深度思考。近几年来,文学院以经典阅读为切入点,不断增强、提升、创新学生成材的人文素养、文化能力、培养方法,形成了以"经典阅读"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为培养目标,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潜在课堂"为培养途径,以统合"课程资源、活动资源、实践资源、网络资源"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5.
美国名著教育方式之争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20世纪早期开始的名著教育归纳出了两种经典名著阅读模式.一种是永恒主义提出的现代式的,注重批评性、大众化的普遍阅读.另一种是新保守主义提出的保守性的,注重原典的本原性、精英性阅读.这两种模式的争论包含了古今之争,传统与现代等文化史中的核心矛盾.对这一历史性论争的理解有助于观照当代中国教育中的经典阅读现象,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转换及其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播学融合是一种探索性教学模式,它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为载体,建构中国古代传播学思想;另一方面,参照西方传播学研究成果,将研究视域回转到承载中华民族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生活方式的中国古典文学典籍上,挖掘中国区别于西方的传播学思想,打破传播学西方一统论的观点,展现一个区别于西方传播学理论的中国传播学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融合传播学的思想与观念,让学生打破中国古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壁垒,以融通的眼光发现中国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传播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是一种以公民培养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一个好公民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实践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职责.经典阅读作为通识教育,既需要激活古典文本的生活世界,又要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使传统问题成为自己切身的问题.由此,使作为公民的学生既有基本的阅读思考能力,又能思考现代中国社会的处境与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作为通识教育的经典阅读的最好例子.  相似文献   

8.
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道德水平.中国传统国学教育中"君子儒"的养成作为其核心诉求,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要求不谋而合.高等院校国学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引领学生正确阅读国学经典和提升学生古典文化的兴趣、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基于此,对高校国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展开了探究,以提升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9.
传统经典著作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学生关于传统经典著作的阅读观念和阅读效果对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高校传统经典著作阅读现状令人堪忧,面临问题及其原因如:实用主义下的高校传统经典著作教育的缺失;功利性阅读下的高校学生疏离经典阅读;阅读"自流"下的高校学生阅读经典效果欠佳。为此,我们提出了从经典阅读模式的转变,经典阅读过程的优化,经典阅读效果的增强三个方面着手,旨在改进当代大学生传统经典阅读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是否应该推动以及应该如何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理性发展是当前高校需要回答的问题,而通识教育能为此提供一个有益的审视视野.通识教育突破单一专业教育局限、追求人自身完整发展的理念与我国传统主流文化追求人之德性完美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从西方以及早于中国大陆的中国港台通识教育实践来看,通过经典阅读让大学生体认传统乃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基于通识教育“通”的理念追求,其有关文化问题的课程教学目标应设置为“持守文化之本、道德之源”与“涵养通融精神、广阔视野”并举,并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 ,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只能在西方开花、向中国嫁接进而在中国结果。这里试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对“中华文化的西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趋同性”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以期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入及其发展的影响”及“重新整合方法论 ,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现在仍对我国的发展建设产生着重大影响。但是,由于传统的“大一统”“官本位”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国传统文化在民办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学校内部管理、中介组织的管理等方面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机构名称的改变,反映了教育观念牵教育制度的变革。民国元年改学堂为学校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传统化和外来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演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二十四节气"作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中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可将生物学科教学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重庆市云阳县第三初级中学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丰富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学校教育的内涵,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在感知、领悟、践行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观察、思考、实践运用的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全面铺开,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旅游局又在2001年推出“中国体育健身游”的主题,西部旅游要发展,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利用好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为此,必须建立“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圈”协作机构;设立“西部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开发基金会”;设计好西部体育文化旅游圈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商品;并成立“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圈”学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博大精深,时至今日,仍在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它对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那些积极向上的因素融入到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中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17.
"原鲁迅":在传承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藤虎丸认为,形成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的"原鲁迅"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原型,但是这一"原鲁迅"并不仅仅是鲁迅留学日本与西方近代相遇而形成的。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早在1898年赴南京求学时便已经开始,并且始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涌流着的争取人的解放、反抗专制和精神奴役的思想暗流构成了鲁迅"个"的思想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传统文化消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良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官本位意识、宗法观念、平均主义思想、"重人伦、轻物理"的价值取向等。在马克思主义整合传统文化过程中必须努力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以利于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文化侵略、文化帝国主义,有的人甚至因为年轻人对洋节的过于热情而担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本文拟对文化能否侵略、怎样面对外来“文化侵略”以及如何保护、发扬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