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樊增祥(1846-1931),字云山,号云门,亦号樊山、天琴,别署天琴居士、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曾在陕西、江宁等地为官数十年,既是清末民初有名的地方大吏,又是清末民初文坛上诗、词、古文、骈体兼工的文学大家,还兼工书  相似文献   

2.
<正>传唱已逾千年的天琴是骆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民族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艺术品牌。2007年1月,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琴作为非遗艺人纯手工打造的弹拨弦鸣乐器。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中外观众喜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金葵天琴艺术团2015年3月成立,以"传承民族艺术,弘扬天琴文  相似文献   

3.
《元史礼乐志五》宴乐之器记有中统年间(12621~1264)回回国进献簧管乐器‘与隆笙’一事,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玉辰乐院判官郑秀又会据以制作‘殿庭笙’十。明万历28年12月21日(1601年1月24日),利玛突 Matheo Ricci(1552~1610)一行二次抵达北京,神宗进献贡品中,除天帝画像、天后画像、天帝经、十字架、自鸣钟、万国与画外,尚有原文为manicordio 之西琴一张,列于清单第九项,此琴又被称为‘大西洋琴’、‘天琴’、‘雅琴’、‘钱系琴’、‘钱琴’、‘七十二弦琴’、‘翼琴’、‘手琴’、‘番琴’等,即今称之古铜琴或挚弦古铜琴 Clavirchord。崇祯十二年(1639),意大利耶稣  相似文献   

4.
"天琴"是中越边境壮族民间用于祭祀及日常文化娱乐活动的一种乐器,对壮族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野考察,从天琴的实体、演奏、精神及演变揭示壮族天琴喻天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壮族天琴文化促进和谐自然观的形成、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个体素质的发展以及形成创造性的文化环境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5.
解飞厚教授     
湖北武汉人,1956年生。1990年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市大学教育学硕上学位,现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校级重点学科《高等教育学》责任教授,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岗),湖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政协常委,硕士生导师,教授。  相似文献   

6.
天琴是中越边境广西段一带壮族偏人、傣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专用法器。笔者首先概述了天琴的来历和使用情况,然后着重比较分析了偏人、傣人天琴的共性和差异性,最后对天琴祭天仪式的展演进行了文化解读,得出结论:偏人和傣人的天神信仰来自古老的传说,无一例外地承担起了浓厚的传承原始宗教仪式符号的重任。天琴祭天仪式传承的“合理性”来源于信士们的人生命运信仰。两族群的原始宗教仪式不仅考达人们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和美好愿望,也成为了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材料整合,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整合材料对课堂习作升格具有重大意义--考生可以根据试场作文题目(或话题)要求,将自己原有课堂习作中的材料重新整合--或调整材料,或补充材料,或删除材料--从而升格为能得满分的出彩作文。 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出彩作文》首期(《湖北招生考试》2004年9月号下半月)、第二期(《湖北招生考试》2004年11月号下半  相似文献   

8.
樊增祥平生致力于诗,篇什宏富,刊有《樊山集》、《樊山续集》等,然散佚亦在所难免。杨钟羲为晚清著名学者、诗人,撰有《雪桥诗话》四集,内容宏富,为清代文学文献之渊薮;《雪桥自订年谱》多记录当时学界交往,收有樊增祥数篇诗文,其中四篇不见于樊山已刊诗文集中,今摭拾于此,略加整理,以备征文考献,有助于对当时学界之了解。  相似文献   

9.
“音乐与舞蹈”模块是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块课程虽然被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但是受传统学院派教材的影响,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内容还停留在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民族音乐、舞蹈上,而极具地方特色的天琴舞蹈未被提及,教学内容有待完善。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出发,让学生了解天琴的历史背景,引入天琴舞蹈,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播。相关教育部门及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将民族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发挥天琴舞蹈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范椁籍贯考     
范椁(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元代著名诗人,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名,号为元诗四大家.对这么一位重要的诗人,学术界不但研究甚少,甚至连他的籍贯也弄错了.据《元史·范椁传》载,范椁是“清江人”.查《地理志》,古代以“清江”之名置县有二:一是湖北恩施,它地处湖北西南部的清江(古称夷水)上游,三国时吴置沙渠县.隋改为清江县,元入施州,清又改为恩施.二是江西清江县,五代时南唐置县,宋即县治置临江军,元至元十四年,升军为路.我们现在的绝大部分学者,都把范椁误作湖北恩施人.如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版米治国等编《元明清诗文选》、北京出版社版陈文琴主编《元明清诗选注》及《辞海》等等.  相似文献   

11.
晚清名士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印出版后,风行海内,士林争相一睹为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遗憾的是,李越缦暮年日记手稿数册被门人樊增祥(号樊山)取走后,如泥牛入海,音信皆无,学界抱憾难窥日记全璧之余,推测此稿已“毁佚”无疑。岂料,悠悠半个世纪过去,该手稿竟珠还合浦,以至有越缦日记的第三次影印。李慈铭(1829—1894年),号莼客,晚署越缦老人,是清末同光之际才望倾朝的学者,曾被后人誉为“旧文学的殿军”。其人仕途蹭蹬,困顿落拓,但又清高狂放,以至遗世于“性狷介,又口多雌黄”之评。然穷年孜孜,笃学不怠,…  相似文献   

12.
(3)不要盲目上琴,学会离琴看谱。说起练琴,就把孩子抱在琴凳上坐下。其实,同孩子一起玩玩游戏,把李斐岚、董刚锐合编的《少年儿童识谱教具卡》拿来,先于动手作些铺垫,会更有益和有效。如果在上琴前学会“研究”乐谱,像看书一样看谱,把上琴后需要运动手指而分散的精力集中于事前看清谱号、调号、拍号。注意到谱上除去音符的别的记号,先认一认音  相似文献   

13.
话说古琴     
<正>古琴,雅称七弦琴,其实它更本真的名字,就叫"琴"。为琴冠上"古"之前缀,是近代以来为了区别钢琴、提琴等众多涌入中国的西洋乐器名称。古琴在构造上,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古琴由琴面和底板两块木头合精而成,琴面拱圆,是为"天圆",底板平坦,是为"地方",天圆地方,阴阳相合。琴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宽六寸,象征  相似文献   

14.
天琴是流传在左江流域壮族傣人族群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伴奏乐器,是壮族人民神圣的吉祥物,壮家世代的传家宝.古老神奇的全龙峒是天琴文化的发祥地.天琴,纯属手工制作,依凭自己独特的结构及弹奏方法,弹奏出天籁之音,蕴含着宗教信仰等神秘气息,极富有古壮民族的文化韵味.挖掘古壮天琴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龙州壮族的天琴弹唱与越南侬族、岱族的天琴弹唱,在文化特征上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表现内容和演绎方式上二者则各有特色。对两种天琴音乐文化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越不同民族的音乐艺术,促进中越以至东盟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2002年-2005年四年理综高考化学试题对比分析(以湖北、湖南等省卷为例) 1.主观题知识点归类分析(括号内数字为题号)  相似文献   

17.
《小朋友》2007,(Z1)
夏日里的一天,小丽和琴琴一起去郊外的农场玩。路上,小丽念了一首谜语诗,请琴琴猜猜她的朋友是谁。小朋友,你猜出来了吗?请在图上画圈。  相似文献   

18.
由于政府等方面的原因,龙州天琴文化在发展中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龙州天琴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从建构具有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景区和建立相应保护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樊山政书》记载了樊增祥清末十年的从政历程,是解读其施政风格的很好的文本。大致看来,其施政风格有五,一是尚实,倡导实事求是,反对纸上空谈;二是重情,妥善处理情与法的关系,强调作官第一要体人情;三是灵活,主张因时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四是渐变,认为循序渐进而非操之过急,乃为政之要;五是人才,注重为政在人,并对章程等“治法”也予以了相当的认同。樊增祥的施政风格,在今天亦不无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庞薰琹简谱     
一九○六年 丙午 一岁 庞薰琴,原名薰琴,字虞弦,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著名现代画家、工艺美术教育家。 六月二十日生于常熟城内望仙桥。 高祖父庞大,字厚甫,号子方,国子监学录。晚年研究音韵学,著作甚丰,有《古音辑略》传世。 曾祖父庞钟璐,字蕴山,号宝生,道光二十七年探花,同治十年刑部尚书。 祖父庞鸿文,字伯絧,号絧堂,光绪二年进士,累官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副使。以纂修《常昭合志》著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