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广西政府的粮食管理政策与效果进行了考察与分析,认为战时广西政府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粮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需和民需,对坚持和支援抗战胜利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战争后,国统区的对外贸易遭到严重摧残。在战时统制政策的指导下,国民政府通过易货偿债的贸易方式极力恢复和扩大对外贸易,以期争取抗战的早日胜利。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以扶持各项经济建设、建立稳固后方抗战基地为目的,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金融业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建立起中央、省和县三级银行体系,为支持抗战和促进鄂西后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考察了战时后方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积极作用,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安徽省按照国民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在国统区实行了严格的粮食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实行粮食调查统计、办理田赋征实、供应军公民粮等,有效保障了国统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支撑了安徽战场,为坚持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抗战发生后,中国大片国土沦陷,国统区的燃料供应日趋紧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仅剩的一条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亦被日军完全阻断,国统区的燃料供应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酒精作为一种重要的燃料,在抗战时期的军工、动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酒精工业因此倍受国民政府关注。四川系战时大后方糖料酒精工业的主要基地,酒精工业一度繁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统区所需动力燃料的匮乏,但因战时经济管理不善等原因,1943年后四川酒精业即呈现出急剧衰退态势。  相似文献   

6.
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社会保障政策主要集中于优抚、救济和福利方面,并形成了突出优抚、强调"政府、社会与群众"多主体保障和寓社会保障于战时社会经济政策之中的特点.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社会保障政策是战时抗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和改善根据地人民的生活,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国统区工业生产自1942年起全面衰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战时工业建设和资源利用,主要依托西南和西北各省,特别是四川、云南两省。抗战时期国民党抗战后方的整个工业,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间曾一度发展,但自1942年起逐步走向衰落。国民政府经济部...  相似文献   

8.
战时纺织关系着军需民用,在整个战时工业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抗日战争局势的紧张,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在优越自然环境、政府政策支持、战时沿海纺织工业工业、人口西迁以及纺织技术的进步等条件下,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纺织业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9.
抗战中的1938-1943年堪称近代江西工业化的“黄金时期”:此时期江西近代工业的数量、规模远远超过此前和此后各个时期,并初步形成了轻、重工业齐全的工业布局,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国计民生作出了贡献,这股战时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得益于四个条件:抗战的特殊环境;政府当局的倡导;江西丰富的原材料;民营企业家的踊跃投资。  相似文献   

10.
试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田赋征实之弊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赋征实政策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为解决军粮民食问题而实行的战时政策.在当时全民抗战的情形下,为坚持持久作战,保证军粮的供应无缺,实行田赋征实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行征实的过程中,由于制度与人员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弊端百出,贪污现象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根据地货币同法币的关系十分复杂,晋冀鲁豫根据地实行的“保护法币”政策有利有弊。“保护法币”不是目的。而应当看作一种策略、一种手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的同时也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是以失败告终的。文章从乡村政权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走向失败的原因:国民党虽然在基层政府建构、基层政党建设、基层社团控制等方面加强了敌后乡村政权建设的力度,但其所采取的政策违背了敌后人民的利益,得不到敌后人民的支持,因而未能建立稳固的乡村政权。国民党乡村政权建设的失败是其敌后游击战难以长期坚持,最后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国民党组织的活动及其发展历程,以1927年为界,分为革命与执政两个时期。在反对清朝和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国民党是革命的政党,为在江西结束清朝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执政党后,江西国民党的党务活动,在执掌省政和国内战争、民族战争中展开。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和战争环境,给国民党以严峻的考验,也在很大程度上规定和制约着其活动的内容和结果,使其既主导了江西该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未能处理好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的利益关系,未能顾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没有从根本上做好党的自身建设,以至最终溃败。  相似文献   

14.
1934-1937年赣南闽西地区市场与商业复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初的赣闽边区,国共间战火弥漫,市场因战争而分割,商品经济发展缺乏展拓的空间。进入1934年以后,随着国共间大规模战事的逐步消弥,赣闽边区市场重归统一。在南京国民政府重建边区社会的努力以及市场激励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下,赣闽边区自由贸易逐渐恢复,商品经济重获生机,区域市场与商业渐现生气。这一切都为赣闽边区成长为东南抗战的大后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的对华政策面临三种可能的选择。但美国当局最终选择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在中国确立其权力,一方面鼓励国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结果,错误的前提导致错误的结果。美国对华政策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民党制定新时期的建国方略和行动方针,并以之统一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的思想.不能简单地把它和第三次反共摩擦直接联系起来,以之作为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摩擦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动员.在第三次反共摩擦中,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了政治招降和武装进攻的两手政策.由于国民党的根本目的是要中共交出军队和地盘,其对共政策最终陷入了政治解决不成、武力解决不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8.
绥远建省是国民政府整顿地方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俄侵占外蒙古和日本对东蒙的渗透迫使国民政府加强对内蒙统治的产物.绥远建省对巩固国防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采取了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苏俄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使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加强苏俄同孙中山联盟的决定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建立,然而由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实情不了解,过分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因而注定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结局。通过分析苏俄对华政策的转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20.
特种教育是国民党用来巩固统治,整合基层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江西是特教推行最早、推行力度最大的省份。特种教育的推行,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江西农村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革命力量的恢复和发展,增强了国民党政权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江西地方教育的发展和农村社会风气的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