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G2"到"C2",中美两大国正在努力重塑两国新型国家关系模式。不管怎样,中美两国利益交融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证明,两国的成功对彼此都利益攸关。合作应成为中美关系的决定性特征5月7日,陈凤英应相关部门之邀,在自己办公室写一篇在三天前闭幕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评论,她用了几个关键词:具体、务实、丰富。  相似文献   

2.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在北京首都机场有着一次握手,这不是一次普通意义上的握手,而是中美两国领导人的第一次握手,它震撼了世界,它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主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  相似文献   

3.
自2013年中美两国领导人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以来,中美关系总体保持对话发展势头,北京的APEC会议之后,又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凸显出新定位、新起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是中美两国元首共同确定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思维在对话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作用,对话的背后是人的思维。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如果我一旦停止思想,则纵然我所想像的其余事物都真实地存在,我也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我存在。"  相似文献   

5.
1784年8月,美船“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到达广州,从那时起,到1844年望厦条约签订止,是中美关系史的早期阶段。六十年间,两国的贸易迅速发展,相互了解不断加深,两国之间保持了基本平等的关系,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又必须看到,在早期中美关系史上,也还存在着美国对华鸦片贸易这样的问题,它对早期及整个中美关系造成了危害和影响,我们在早期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中,应该对它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给美国读者写一部描述20世纪中美关系的书,亨利·基辛格博士无疑是最有资格的.从1972年起,中国普通民众就开始认识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大鼻子犹太人,在最具有局限性的大众媒体上,这个来自最大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家身姿、面貌不断地出现;他反复往返在美国和中国的首都,特别是在毛泽东时代,这是极为罕见.假如说中国人要选择一个美国人作为"好人",那么,基辛格博士至少与斯诺、史沫特莱并列为可靠的人选.可以这么说,20世纪中美关系之间的重大活动,都可以看见基辛格博士的身影;特别是在美国政府看来,最有资格对中国问题发言的政治家,那就是基辛格博士了.中国大部分民众和读者几乎认同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7.
仇华飞 《历史档案》2003,14(1):92-97
早期中美关系,自1784年“中国皇后号”(China’s Empress)首次来到中国,经历一段较长缓慢的发展时期,中美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广州港的货物贸易,文化交流仅表现在一些美国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慈善机构方面,中美两国官方交往几乎没有。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中美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中英《南京条约》迫使中国沿海五口对外开放,美国认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中美两国发表了建交的联合公报。这一切并非巧合——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直就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宏图伟略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美关系史,从四十年前尼克松访华实现邦交正常化,到邓小平"破冰之旅",再到后来历届两国元首,他们都在各自任期伊始或前夕,便着力通过高层互访推动两国关系发展2月14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抵美。西方主流媒体无一例外地在醒目位置围绕未来的中美关系大做文章。不管是《纽约时报》不事渲染地认为习近平此行将试图向美国介绍自己,还是《华尔街日报》稍显乐观地报道其访美有望缓解两国互信赤字,抑或是英国《卫报》  相似文献   

10.
亚太地区是中美利益交汇、碰撞最集中的地区,对中国是安身立命之所,对美国是战略攸关之地,两国能否实现良性互动、和平共处,对地区局势和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 最近有几则消息令人关注。一是美国盖洛普2月20日公布民调结果显示,53%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或非常负面的看法,20%的人认为如今美国的头号敌人是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一、新闻宣传要维护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谐社会不是一团和气,不讲原则。它是建立在深刻的、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基础之上的治国理念和社会理想。这个理念和理想的关键词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世界充满矛盾,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特点,人们的意识千差万别。世界正是以此而生机勃勃,而姹紫嫣红。不同的意识相切相磋,世界于是得以克服矛盾,向前演进。世界之如此客观存在,正是和而不同的最大表现。如果事物没有差别了,人的见解千篇一律,那时候,世界  相似文献   

12.
这既是保尔森作为美国财长的履新之旅,也是一个中国通阐述对华新战略构架的定调之旅“两国之间建立一种对话机制,是两个国家之间关系成熟的一个标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张宇燕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话机制之深意9月20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与美国新任财长亨利·保尔森共同宣布,中美经济战略对话机制正式启动。对话一年两次,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吴仪和保尔森分别作为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战略对话。对话机制启动后的首次会议,将于今年年底前在北京举行。这个对话机制由布什总统首倡…  相似文献   

13.
《对话美国》是一本由中美两国民间人物进行深度对话的书。对话的内容从两国的政治体制到领袖人物,从经济实力到最近的金融危机,从文化传承到各自的信仰、法律、音乐、影视等等。两个草根人物之间的对话触及到两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观点敏锐而独特,很多看法看似简单粗粝,但却深切要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数据剖析了中美电影市场在金融危机初期的表现,得出2008年美国电影市场的波动和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都不能简单归因于"口红效应",金融危机对中、美两国电影市场的冲击程度需要继续观察,最后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供电影市场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中美作家会议。在闭会后的酒席上。两国作家喝了一些茅台酒,兴致盎然。酒席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让我国著名作家蒋子龙猜个谜语,并"吹嘘"说:"这个谜语我讲了20年,没有一个人猜得破。"蒋子龙也对他"吹牛"  相似文献   

16.
从1977年在中国政坛复出开始,邓小平就成为中国处理对美关系的主要决策人。他在中美建交、达成中美《八一七公报》、北京政治风波时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实施联合制裁等重大事件中,为发展中美关系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国这一时期的对美政策,体现了邓小平处理中美关系的外交思路。研究邓小平处理中美关系的思路与策略对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总结20年来我国在处理中美关系中的经验和教洲、指导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一向比较注意。虽然经过麦卡锡时代的挫折,但从六十年代起又逐渐兴盛起来。自一九七二年“上海公报”发表后,美国史学界研究中国的热情也开始高涨。尤其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研究中国之风更盛,想到中国来搜集材料研究历史的人已形成一股热潮。美国目前研究“中国学”的人数,据估计大概不下四千人,其中研究历史的约占三分之一。不少美国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  相似文献   

18.
“去政治化”,是解决目前中美两国汇率症结的前提。新任美国人民币特使韦辛顿,有可能通过与中国金融政策决策者及经济部门官员展开“建设性对话”,将两国关于人民币升值还原为一个比较专业的国际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今年3月11日晚,中国外经贸部部长吴仪同美国贸易代表坎特大使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两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这一由双方谈判代表于2月26日晚在北京达成的协议,结束了历时20个月的中美知识产权之争,也避免了一场跨越太平洋的贸易大战。 然而,舆论认为,达成这一协议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将对中美经贸乃至整个双边关系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会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中国的复关进程,将在中美关系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清洁能源发电行业是一个恰当的投资方向,因为该行业无关国家安全,又对前期启动资本需求巨大。美国目前缺乏的,是针对此类投资的政策支持在美国奥巴马总统的第一任期,中美两国经济摩擦不断,清洁能源领域的争议更变成导火索。但实际上,两国的能源对话是有个相当不错的开头的。当奥巴马在2009年11月第一次访问中国时,他的主要日程之一即两国的能源合作。其时,奥巴马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确实签署了一系列涉及能源领域多方面合作的协议,其中包括设立了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与中关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