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晓 《视听》2016,(7):58-5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宣传对18-22岁青年受众观影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青年受众的电影网络宣传信息接触频次和观影频次都较高,超过99%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有1次接触电影网络宣传信息;(2)青年受众对网络中的大众影评信息的认可度较低,对影评的真实性也大多持怀疑态度;(3)熟人影评对青年受众的观影行为影响较大;(4)宣传片是青年受众最乐于接受的电影宣传方式。  相似文献   

2.
王倩  李昕言 《当代传播》2012,(2):111-112
家庭作为儿童接触媒介的主要地点和培养媒介习惯的首要场所,对提高儿童媒介素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良好的家庭媒介环境,充分发挥家庭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基础作用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通过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对儿童媒介接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儿童媒介接触与使用的家庭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从家庭和家长角度提高儿童媒介素养,培养儿童正确的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2020,(1):52-53
背景《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3.7%,手机在未成年人中使用率达92.0%。网络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成长空间,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为未成年人筑起网络安全保护的“绿色长城”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的是互联网对儿童的收视习惯影响。我们选取江苏省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6-15岁的600名儿童作成样本进行定量调查,了解接触过互联网的儿童和没有接触过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发展,儿童受众接触动漫非常普遍,受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儿童受众的心理特征,以及动漫对儿童的影响来探讨动漫传播措施,满足儿童的需求,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平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4):87-95
[目的/意义]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的形成过程相较于成年人而言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探寻其形成原因有助于提升未成年人数字素养、引导其互联网利用行为良性发展并避免未成年人群体中新数字贫困的生成。[方法/过程]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指导下,对中国中部、东部、北部、南部、西部城乡共20个田野点展开以访谈为主的田野调查,借助三级编码分析方法,对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的行为、行为的影响因素构成和作用机制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结果/结论]人际网络、媒介空间和技术资本是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的外在客观动因,个体资本则是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的内在主观动因;初中阶段以前的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首先受到人际网络中父母、老师和家庭成员的影响,而初中阶段以后的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则首先受到个体资本和同学/朋友/他人的影响。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的小世界是由利用行为和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并受年龄影响的动态空间。  相似文献   

7.
少儿频道是指以未成年人为目标受众的儿童电视频道,内容主要以播出动画片、儿童节目、儿童电影、儿童连续剧等为主。目前,我国约有4亿多少年儿童,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数据表明,4~14岁儿童  相似文献   

8.
白净  赵莲 《新闻界》2014,(4):56-6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儿童越来越多,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儿童网络隐私保护状况,美国2000年实施了《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2013年国会对该法案进行了修订。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违反该法的网络商进行处罚,美国各大网站相应设置了保护儿童政策。中国目前没有针对儿童网络隐私保护进行专门立法予以保护,网站在保护儿童网络隐私方面缺乏适当政策。  相似文献   

9.
王平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3):13-18
[目的/意义] 旨在发现并解释造成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此作为消弭未成年人互联网差异的理论依据。[方法/过程] 在189份田野访谈资料基础上,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得出其影响因素。[结果/结论] 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社会网络关系、个体社会网络关系资源、利用行为先例、利用行为共享、个体资本、技术资本和利用行为共同体(空间)。未来研究重点是这些影响因素对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卢迪 《现代视听》2013,(9):40-43
当前,我国已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从网络、终端、应用产品三方面来看,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为未成年人应用服务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应用服务不仅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更是一项事业,需要政府、社团组织以及移动互联网业界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应用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专门向少年儿童提供电视节目的平台,电视少儿频。道的受众群是受到一定限制。国内大多数少儿频道把自己的受众群定位在3——18岁。而这部分的孩子又可以分成几个阶段:6岁以下的是学龄前儿童:6—12岁是小学生:12—18岁是中学生。虽然他们都是未成年人,但是他们对审美的要求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差别。节目内容深刻了,年龄小的儿童看不懂。节目内容过于浅显了,年龄大的少年不喜欢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网络媒体奥运报道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在奥运历史上首次授权网络等新媒体参与奥运会的宣传报道。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奥运期间网络媒体引起了中国大陆范围内95.1%的互联网用户的关注和参与。互联网奥运受众规模高达2.44亿人。①虽然2.44亿的奥运网络受众规模仍比电视奥运受众规模小,但是这对于  相似文献   

13.
一、绪论在少年儿童越来越多地接触媒体的社会环境下,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电视对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影响非常之大。电视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念、行为模式、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电视对未成年人的强大影响,表现为对儿童心灵情感的启迪,对行为模式的崇拜等各方面。电视为儿童和未成年人所提供的各种社会角色和形象范例,都可能给他们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二、儿童对电视的感知日本NHK广播舆论调查所的一项调查表明,幼儿在出生后三个月就开始看电视了,这是因为母亲在给孩子喂奶时往往收看电视节…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受众",一个在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一群能在互联网呼风唤雨的人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个专门的信息传播空间,相对于传统读书看报的受众相比,这部分人群是比较独立的,他们不仅能给互联网带来新的血液,更会注入很多鲜明的特点。网络媒体的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在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想要获取及时的信息,但是细分开来,使用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并不能完全地适用于新时代的网络受众。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双方面的研究,根据传播受众的特点,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正>广播受众对各媒体的接触情况与广播竞争生态分析1一、广播受众媒体行为较为活跃,广播收听习惯稳定,网络、移动终端成为重要媒介。调查发现,广播受众对各媒体的接触行为相对较为活跃,超过51%的受众接触的媒体数量在3种以上,接触2种媒体的达到33%,大众媒体已深入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各媒体中,广播受众的收听习惯  相似文献   

16.
王炎龙  邓倩 《新闻界》2008,(3):29-33
关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是提升我国全民网络素养的关键。本报告通过对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调查,展现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接触和网络语言使用行为的现状和特点,从而透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并探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网络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电视媒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受众视角,重点探讨了视频网站这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对于新型受众的建构:在视频网站上,传统电视传播模式下的训示型受众已然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咨询型、对话型与注册型的受众。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受众在网络上的话语权前所未有地被放大,网络受众的主体性正迅速展开,政府网站受众的主体性也在不断发展。促进政府网站受众主体性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由于人是价值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传播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受众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本文试图从网络媒体及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入手,进而探讨网络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受众的一些新特点,从而对网络受众的媒介素养培育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40岁以下网民约占52.5%[1];《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也显示,2020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2]。可见,互联网已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空间,“90后”“00后”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