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燕萍 《视听界》2014,(3):85-87
一、微博介入新闻传播传统媒体受条件限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量和传播范围有限,微博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一限制。作为信息交流与传播平台,微博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速度快、内容新的特点。微博作为庞大的信息集散地,是记者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如今,新闻事件发生,最早赶到事发地的往往不再是传统媒体记者,而是恰好就在附近、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的人,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新闻已经与传统媒体新闻并驾齐驱。网络传播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因此网络新闻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受众接受信息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时代社会的不断转型,新闻媒体的受众需求和体制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媒体已经难以有效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而网络媒体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与传统媒体在相互竞争和融合的趋势下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目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新闻领域的互动传播与相互补充,有效满足了受众的实际需求,两者的整合已经成为新闻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就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新闻传播信息表现出的非线性特点使相关研究人员有了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新形式的想法,以便人们通过网络传播来认知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相关新闻传播上的特点做比较,以人们全部反馈信息为着眼点,切实注重个体因素以及相关结构模式,通过对传播新闻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之间传输与共享信息过程的认知与分析,进而把互联网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与双向流动性精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新闻传播信息表现出的非线性特点使相关研究人员有了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新形式的想法,以便人们通过网络传播来认知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相关新闻传播上的特点做比较,以人们全部反馈信息为着眼点,切实注重个体因素以及相关结构模式,通过对传播新闻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之间传输与共享信息过程的认知与分析,进而把互联网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与双向流动性精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李璐瑒 《声屏世界》2011,(6):104-105
云传播是一种新生力量。借助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兴起,使得大众传播、即时/非即时的点对点传播、社交网络传播等新兴传播方式得以实现。在传统媒体时期,由于传播技术和内容的垄断,大众只能成为最终的信息接收方,新媒体的兴起,使每一个媒体受众成为了新的传播源,大大提高了传播的持续性、广泛性与不可控性,机遇与风险并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互联网的传播和发展,使得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成多样化的传播特色,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带来一定冲击。两者在新闻传播内容与方式上存在异同,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热点新闻事件,讨论和分析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在信息传播方式与内容上的异同点,形成对两种媒体传播特色的分析,并对改进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万晓红  周冲 《传媒观察》2011,(12):40-41
微博在互联网人际交流与信息传递中正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为广大受众提供信息共享与个人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然而,微博传播出现的诸种伦理失衡污染传播生态环境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在阐释微博传播伦理失衡现状的基础上,多层面剖析了微博传播伦理失衡的原因,并试图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得网民快速增长,互联网中的广告信息传播在面对形态多样的受众行为时,不得不改变在大众传播时代的传播方式,使信息传播成为定向传播,即将受众进一步"分众"。互联网带来了分众传播更充分的实现基础,而"分众传播"正好契合了这些人的复杂性,"分众传播"模式使人们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这一转变对整个商业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实现了信息与受众的互动,信息才具有价值。分类传播时代有价值的分众传播将会幸免于竞争的恶劣生存状态,以其价值而在特定的人群中享有稳固的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的议程传播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体议程不仅可以将传统媒体议程在内容上加以扩充,在传播空间上加拓展,在传播效果上加以放大,而且其自身也表现出与传统媒体议程所不同的特点,形成网络媒体议程自身的发展规律。网络议程传播已呈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影响和效果,对于政府和地方的形象传播作用十分显著,直接作用于网络受众的形象认知过程,成为形象建构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1.
<正>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可进行多媒体传播,具有全球交互性和高度开放性等特点。借助互联网崛起的“第四媒体”,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争夺受众、扩大影响的手段,并在全球范围内酝酿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增加,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传统媒体将新闻信息传达给受众,却不能及时收到受众的意见反馈。网络媒体互动性强,开放性大,受众参与性强;但网络媒体缺乏权威性,把关不严格,不能保证为受众提供真实信息。针对这一局面,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只有取长补短,互相合作,才能共生共赢。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1.新闻报道的权威性高。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13.
武欣博 《新闻窗》2012,(3):22-22
博客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它的诞生和发展愈来愈凸显出其在新闻传播方面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目前,博客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博客作为一个大多数人都能使用的媒体平台,使大众能够自由地参与对新闻的提供和对新闻的评论,改写了以往那种由传统媒体播发新闻信息,受众只能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历史。随着博客群的不断壮大,博客新闻传播已经发展成为新闻传播的新视点,备受瞩目,那么,作为一种新媒体,博客新闻的特点及其价值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海量的信息,网聚着大量的网民,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就此分流。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如何把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地传播出去,以吸引受众,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郭全中 《青年记者》2016,(10):53-54
在互联网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传播革命的时代大背景下,以传统媒体为主体的传统传播格局深陷困境,其原因在于受众流失所导致的广告主流失、骨干流失,进而导致话语权流失,而究其根源则是传统媒体只有受众而没有真正的用户.因此,要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的现代传播新格局,重建话语权,就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重建用户连接. 建立起用户思维 所谓用户思维,就是以用户体验为王,即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为核心.而要真正建立起用户思维,首要的是搞清楚受众和用户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信息大爆炸,一个万物皆媒的众媒体时代已然到来,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垄断而单一的传播方式,人人皆可通过互联网成为新内容的制造者、传播者,从而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等都在深刻改变着。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社交媒体相互影响,促使舆论空间日益多元化,社会思潮也日益多变。基于此背景,分析新闻受众的特点意义尤为重大。故本文从众媒体出发,落脚新闻受众特点,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内容分析的方式,归结在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心理角度分析归纳新闻受众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中的长尾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渠道的激增消解了传统媒体在生产和传播渠道中的领导权,导致非主流信息的增多并分流了原本只关注主流信息的受众.如从长尾理论的独特视野来看,这就意味着受众对于微内容的关注在总量上可与对宏内容的关注相抗衡,由此长尾效应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8.
李凌凌 《当代传播》2004,(1):46-47,50
作为新媒体的网络造就了新一代的信息寻求者和信息接收者——网民。和传统媒体语境中的受众相比,网民具有信息时代的鲜明印记。在接收信息时,他们表现出很多和传统媒体受众迥异的特征,体现出新媒体和受众的互相培养。本文将通过与传统受众接受心理的比较,分析网民的信息寻求和接受心理,并探讨网络媒体相应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张姝  璩静 《中国出版》2012,(20):37-39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技术特征看,网络传播具有传播形态多样化、交互性和实时性三大特点。在此基础上,网络舆论也具有议题设置的平民化及舆论演化蝴蝶效应的特点。在网络舆论引导上,应注意网络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提高各级政府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深刻改变了大众信息消费活动和媒体信息传播活动的模式构成。以数字化网络技术为特点的新媒体新闻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其新闻传播要素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本文结合新媒体新闻媒介融合技术的传播背景,对新媒体新闻传播领域的传播主体、传播者的身份、播内容、传播渠道四个主要传播要素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特点,并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创新化新媒体新闻传播,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