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将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空间作为评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落脚点,通过双元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与复合能力提升相结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空间,保证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未来发展。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同时发挥学校桥梁作用,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学生、社会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改进与提升。  相似文献   

2.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实行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根本途径,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全过程,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共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取向和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路径在于"就业导向下的一主多元".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行业要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职业教育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职业教育就业能力。从就业能力的角度分别就培养全程性就业意识、建立就业能力指标体系、依托企业、行业形成就业互补极三个方面分析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以期反向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着手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就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缺少吸引力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职业教育是与职业活动联系紧密的教育活动,解决不好学生的就业问题就难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难以获得政府、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得认可。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在办学过程中摸索出一整套具有特色的就业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评价,就业工作的成功为该院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扩大了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能力。从就业能力的角度分别就培养全程性就业意识、建立就业能力指标体系、依托企业、行业形成就业互补极三个方面分析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以期反向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着手探索解决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宗旨。以就业为向导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方向,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与有效途径。要坚持以就业为向导,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培养出既懂英语又具有一定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地市级政府承担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中西部地区地市级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因企业行业背景缺乏等历史原因,普遍面临着师资结构单一、实训条件较差、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等问题.从高职院校层面来探讨,增强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包括坚持就业导向的办学思想,改进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企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市场主体,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经验,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投入,分为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对合作院校的投入,对企业自身建设的投入。为了建立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须从政府政策扶持、行业服务指导、院校技术反哺和人才就业回馈等多维度建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本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包含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两种类别,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功至伟。在当前形势下,稳就业意义重大,从民生层面来看,稳就业是民生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根本保障。从国家层面来看,稳就业是国家层面一系列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可以为稳就业作出重大贡献,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促进稳就业的功效,职业学校应"依托政府优势,促进校政合作;持续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深化内部制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培养正确的职业观"。  相似文献   

11.
就业体制机制与中职教育发展息息相关,西藏中职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统分统包到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变迁。就业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中职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偏低等现实问题。解决中职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行业企业联动,协作构建科学有效的西藏中职毕业生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高职教育应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从企业利益出发,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企业建立全面的融合式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新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从2014年起,地方高校相继向社会发布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从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来看,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成效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指标,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因此,地方高校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4.
侯健英 《广西教育》2022,(2):28-30+34
本文基于职业教育就业与升学的发展情况,论述推进会计与物流专业就业与对口升学下跨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提出从职业教育“双轨”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转变单专业观念、跨专业设置课程,革新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跨职业就业与升学指导,增加中职教育的实训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以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树人 《教育文汇》2013,(15):6-7
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以就业、创业为核心,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关联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互通融合;加大开放力度,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和兴办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增强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热点问题。行业指导委员会在植物提取物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人才培养方案审定、专业及职业教育、保障实习基地及技能训练、提供学生就业平台等作用。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行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途径增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海南模式":区域半工半读制度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中职学校半工半读实践作为校企合作背景下海南职业教育的一种新育人模式,创新和发展了海南中职学校的办学实践,初步形成了海南模式的半工半读制度。其突出特点是抓住了三个关键环节:招生、半工半读、就业。要健全海南模式,需各级政府给予指导,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政府应充分重视并着力构建就业政策的制度框架,建立以国家为主导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及国家资格培训体系,加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资力度,创建统一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实力强的企业应建立培训中心和公司大学,实力弱的企业应积极与培训中心合作。大学、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应积极开拓新兴专业,重视学生、学员自身就业能力素质的提高,大学、职教培训机构、企业三者应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9.
理想的职业教育能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交汇的优势,为我国全面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和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培养能适应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毕业生低薪就业和再就业困难问题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校企融合育人实践成效有直接关联,校企融合育人对于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优势明显,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专业课程结构、融合育人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融合,带动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做好职业规划,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20.
以提升学生就业技能为目标,通过各方协同提高生涯与技术教育质量,是近年来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田纳西州的生涯与技术教育实践,体现出较强的协同性特征:在政府层面建立协同体系,增强生涯与技术教育贯通性;在政策层面强化协同引导,以标准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机构层面开展协同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关口前移;在社会层面协同行业力量,并加强财政支持,帮助学生做好学术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准备。Cotton的就业技能理论框架,建立了基本技能、高阶思维技能和情感技能三个维度,为分析美国的生涯与技术教育协同机制提供了框架。美国在生涯与技术教育中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强政策保障,构建多方协同机制,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做法,对我国优化职业教育的制度环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