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苇杭 《学语文》2008,(1):44-44
反训是个训诂学术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有些词在古代含有正反两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古代诗文中有些词语需要反训,即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否则就会导致对整句话乃至整首诗理解的偏差甚至错误,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旨趣也会变得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综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习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也不是单纯的机械式记忆,而是能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用反训去解释文言实词是一种好的方法。反训是训诂学上的一个名词,它是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含有相反的意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而《尚书·皋陶谟》“乱而散”,《…  相似文献   

3.
言语活动中 ,两个或两个以上固有义本不相同或相近、词性可同可异的词 ,在具体语境中 ,或者借助词与词本身客观因素的某种联系 ,或者借助特定语境因素提供的联系 ,经过联想推理转换 ,使其中某词固有意义消失或改变 ,产生临时义 ,与其它词的固有义构成“转义同指”关系 ,暂时表达了基本相同的意义。这样 ,含有临时义的词(即外显词 )便与另外含有固有义的词 (即潜显词 )构成了临时同义词。简言之 ,临时同义词是意义本来不同 ,而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了基本相同意义的那些词。请看下面的例子。例 (1)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相似文献   

4.
说“靦覥”     
“靦觍”(mian tian)是个表示害羞的联绵词,又可写做“靦腆”或“腼腆”。作为联绵词,一般都具有两个特点,也可称为联绵词的两个共性:一是两字联缀成义,分开无意义;一是一词同音见义,书写多异文。但这个联绵词说来有点特殊,它既有一般联绵词的共性,又有它自己的个性。说共性,是因为它有上述三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相似文献   

5.
一、反训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为了便于讨论,先酌举数例于下: 例一、乱。“乱”有“紊乱”(甲)和“治理’(乙)两义。甲义如.“用乱败厥德于下。”(《尚书·微子》)“勇而无礼则乱。” (《论语·泰伯》) “内以自乱,外以惑人。”(《荀子·解蔽》)乙义如:“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尚书·微子》)“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荀子·解蔽》)  相似文献   

6.
“假借”是利用已有字形的音去记录其他词的现象,而“形借”是利用已有字形的形去记录其他词的现象。本文对“形借”的发生机制、“形借”的借音现象、“形借”的分化现象进行讨论,并指出因“形借”而产生的分化字与同源词无关。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有所谓“偏义复词”的名称,指两个并列成分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成分的意义已经消失。如“兄弟”指“弟”,“兄”义消失;“窗户”指“窗”,“户”义消失。又如“好歹”、“利害”、“是非”、“吉凶”、“缓急”、“祸福”、“兴亡”等使用时往往意义偏于消极的一端,积极的一端意义消失。我个人认为这类义偏一端的双音节词称作偏义对举词比较恰当、贴切。复词或复合词的范围过广,它包括除单音词、单纯词、派生词(由词根与词缀合成)以外全由词根合成的一切多音节词。而义偏一端的双音节词往往由相对仗的两个语素组合成。用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汉语中的反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训,指“正反同辞”现象.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词常用来表示相反或相对的两项意义而形成反训.如“乱”有紊乱和治理二义.“乞”有乞求和给予二义.“受”有给予和接受二义.我们把这种义兼正反的词称为反训词.古代汉语中的反训词,据笔者汇集约有两百多个.关于反训的性质、特点、成因、类型及古书中常见反训词的考释,笔者已作详细论说,此不赘述.那么,现代汉语中有无反训词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及同行.  相似文献   

9.
早期白话中最口语化的莫过于诸宫调和元杂剧等戏曲剧本.剧本中的口语词俯拾皆是,丰富多彩.这里所说的口语词,主要是指那些有音无字的北方话中的“土”词儿.戏曲作家们为了记写这种“土”词儿,主要采取了三种办法.其一是借音不借义.如:“一科小桃树”的“科”,其义为“棵”,与“科”字原有的品类、等级、学科等意义无任何联系,只借“科”字之音.元曲中那些千恣百态的摹声词和形容词的叠音后缀是典型的借音不借义的成果.其二是借形而变其音.如:“曲弯弯的半折来大弓鞋”的“折”,其意为张开姆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音zh(?),跟“折”字原来的读音zh(?)相比,韵母  相似文献   

10.
汉语吸收外来词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纯音译,如休克(shock英)、沙发(sofa英)、苏维埃(俄)、模特儿(法)等。二是音意兼译。把一个外来词分为两半,一半音译,一半意译。如浪漫主义(romanti-cism)、马克思主义(Marx-ism)、冰淇淋(icecream)、新西兰(NewZealand)等。三是音译后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如“卡车”的“卡”是car(英语“货车”)的音译,“车”是后加上去的。又如“啤酒、沙丁鱼、芭蕾舞”等。四是借形,借外族语言的汉字词,而读汉字音。这是吸收日语词的主要方法。如“景气、取缔、干部”等。另外还有字母词,如MTV、CT等。“…  相似文献   

11.
语法史上位移动词“去”进入单动式时,带起点宾语的用法逐渐减少,进入连动结构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与“去”的往到义的产生有紧密的相关性。该义的产生受到了位移动词“来”、“往”相关格式的类推作用的影响。“去”在西汉便有了往到义,中古至唐末五代往到义的“去”在多种句法格式中得到了实现,并获得了关键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乃千古名篇。据《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这首词,已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背诵篇章中。但教材对“去棹”一词的注释似有两处不妥:一是对“去棹”一词的理解有偏差;一是对“棹”这个词的派生性质有误解。教材注:“去棹,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去棹”究竟是停船还是行船,是引申义还是借代义,试作如下浅析。《金陵怀古》的上片,作者侧  相似文献   

13.
“除非”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除非”一词的意义,长期来人们意见分歧。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我国语言学界就发生过“除非”究竟是“非非”还是“非”之争。以后,争论延续不断,并形成两种比较集中的见解:一种认为“队非”是“只有”;另一种认为“除非”兼有“只有”和“除了”两义。这两种见解内部,又各存在意见差异。同是持“只有”见解的人们,有的坚信不疑,有的比较游移;同是持“兼有两义”见解的人们,有的对两义“一视同仁”,有的则侧  相似文献   

14.
“背”字的“背负”之义与“背对着”“不让别人知道”之义,常常都用“背着”表示,构成一对“同形异义”词,容易产生歧义。恢复“借”字来分担“背”字的“背对着”“不让别人知道”之义,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无名书屋     
只隔了几天,孩子们周末到老拳师的无名书屋,又发现了可笑的“新大陆”。老拳师在几个书柜上,分别贴了几张这样的字条:“不乱借书!”“书,不乱借!”“书乱借?不!”“乱借书?不!”“不乱书,借?”和“乱书,借?不!”字条还没有读到一半,孩子们就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了。当然,文文除外,因为他早已笑过  相似文献   

16.
论同源词的语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分析同源词的语义特征入手研究同源词的意义关系。一方面,认为同源词的意义从组成结构上可划分为性状义素和类义素,这两部分都可以成为同源词的构词理据;另一方面,同源词的构词理据又表现为显性义素和隐性义素,由于古人特有的思维认知方式,大部分同源词的构词理据都是隐性义素,因而它们的意义是“相通”。  相似文献   

17.
在河南方言中,“抹儿”一词有“能力、本事”的意思,该词在《金瓶梅》中就已出现,徐州等地也在使用,但其得义缘由一直还是个谜。本文从方言出发,对“抹儿”追本溯源,认为其义来源于古代武将的标志性头饰“抹额”,由此引申出“能力、本领、本事”之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语音的连读同于“抹儿”之音而最终记作“抹儿”。“抹儿”和另一方言词“一抹儿”进行比较,指出两词虽然形式相似却有不同的得义缘由,并且两词都已有消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一、板书设计 :(断尾巴的小壁虎图片)借尾巴二、设计说明 :第一 ,板书设计要简明 ,要有利于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著名特级教师袁老师说 :“设计板书 ,要提倡简而明 ,既精又活 ;反对多而乱 ,堵塞学生的思维。”一课好的板书 ,往往以精练的语句 ,简洁的线条来显示课文的条理结构 ,点破课文的主题。《小壁虎借尾巴》这个童话故事 ,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经过 ,从中介绍了它们尾巴的特点和作用。于是 ,我在板书说明中紧紧围绕“尾巴”这个中心词 ,打竖用两个箭头揭示故事的发展过程 ;打横用了简明的线段和板书了几个重点词 ,…  相似文献   

19.
教材文本解读应正确结合词的语言义理解言语义。正确理解《湖心亭看雪》中“沸、强、痴”等词的语言义和言语义,对解读全文主旨至关重要。“沸”的本义为“泉水奔涌貌”,通过移就修辞,赋予炉火旺盛貌。“强”为“特意、尽力”义,表现作者的豪爽。“痴”意为“痴迷”,作者借舟子之口,概括自己和金陵客僻境观雪的独特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0.
一、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二、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