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相词语义上是通过月亮形状的变化来表示一月之内的不同时间。上古时期的月相词十分丰富,共有18个。这些月相词在上古内部不同时期有一个词汇更替的过程,从与"霸(魄)"相关的月相记时体系逐渐过渡到以"朔、晦、望、弦"为主的月相格局。  相似文献   

2.
所谓"餐食"是指"把固体食物吞咽下去"。在上古汉语中,人们用12个词项来表达此义位。餐食语义场经过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三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了各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消长和更替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表季节的时间词属于语言中的核心词,使用频率很高.上古时期是季节词产生与发展时期,“春、夏、秋、冬”等季节词在这时逐渐形成,并沿用至今.在上古时期,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对季节的划分逐步精确,表示季节的时间词也随之发展与更替.  相似文献   

4.
"伯、仲、叔、季"在上古时期作为排行次第词,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存在的事物,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中古以后不再表示排行,只作亲属称谓语.本文拟从"伯仲叔季"中"伯、叔"作为排行次第词、作为亲属称谓语、从排行词到亲属称谓语转变的原因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扬 《语文新圃》2010,(7):35-37
月相是古代历法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的项目。在我国古典史料中,对月相的记载数不胜数。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历法是以月亮圆缺来记录的。除此之外,为了预报古代人普遍惊恐的月食、日食,研究月相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因此,在研究这些内容时.对月相词本身必须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月相词中最基本的三个“朔”“望”“晦”。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中有"贡、献、羞、荐、纳(内)、进、享、奉、效、奏、致、媵、奠"13个"进献"类动词,其中"献"在上古三个时期均居核心地位。上古各时期的具体成员略有不同,成员数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配价方面,上古三个时期均以三价双向动词为主,上古中期开始出现三价三向动词,上古后期始见三价单向动词。句式方面,上古时期"进献"类动词有18种句式,各时期的句式应用同中有异,但基本句式始终最多。"进献"类动词主要凸显的是"受事的转移途径",与受事的关系较为密切,而与事更多的是作为焦点出现。  相似文献   

7.
上古"墙壁"概念域没有上位词。东汉时,"墙"发生了上位化演变,并新出现了复音上位词"墙壁"。唐代,"壁"也上位化了。唐宋时期,"壁"和"墙"都成为强势上位词。元明以后,"墙""壁"的功能逐渐分化,到清代,"墙"取得了强势上位词的地位,"壁"则语素化了。在考察"墙壁"概念域上位词历时演变的基础上,从韵律、语义、认知等角度探寻上位词产生的原因及"墙""壁"功能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上古时期,“黑”、“白”二词联想意义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其联想意义的产生缘于内外因:外因包括文化语境的影响,内因包括汉民族的整体性思维特征、词语本身的生命度和典型性以及组合同化的影响。通过对二词的分析,揭示上古时期词语联想意义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普遍性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上古时期文献的考察,厘清疑问代词"曷"的产生年代,以及与疑问代词"何"在语音和用法上的区别和联系,进而理顺"曷"由表示原因目的的疑问代词虚化为反问句标记词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中,除了词义的引申,词的误解误用同样会产生新义。词的误解误用现象在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时期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终风""谷风"和"耿耿"等几个词都存在误解误用的情况,并且这些词的误解误用义与古书的错误训释有关。具有误解误用义的可以是词,也可以是成语等熟语。但目前对词语误解误用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1.
节气词是时间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上古时期是二十四节气逐渐形成时期,节气词有一个产生和发展、完善的过程.最早的节气词见于<尚书·尧典>,春秋战国时期是节气词逐渐发展、丰富的时期,到了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终确定下来,与现代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完全相同了.  相似文献   

12.
"窥视"是指人偷偷地看,在上古汉语中,人们用10个词项来表达此义位,彼此之间的区别很明显."窥视"语义场经过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了各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消长和更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古道经总体上属于较为典雅的文言作品,用词平实浅显,有相当数量的方俗语词充斥其中,俗语词数量呈现出增多的趋势。道教产生时期正处于汉语从上古向中古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古道书保留了为数不少的口语词汇,是汉语史研究的宝贵资料。论文以中古道经中的"不容""无容""欲""悒望""寡人""死狗"为例,作一阐发。  相似文献   

14.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代表.由于历代移民,尤其是明末清初"奉旨填川"的影响,现代四川方言与明代以前的蜀方言、中上古时期的蜀语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文献出发,对前人所用的"蜀语"、"蜀方言"进行了梳理,提出"蜀语"有蜀人语言、蜀人俗语和方言学著作<蜀语>等含义;而<蜀语>一书又有唐李商隐在明李实之前."蜀方言"一词较为后起.  相似文献   

15.
研究《周易》古经中的兼类词对上古时期汉语兼类词的研究和词的发展变化都有积极意义。对《周易》古经中共有十九个兼类词,将其分成五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汉语词汇语义场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关于抽象动词的研究相对欠缺。拟对先秦两汉时期"思考"类语义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选取这一时期内典型的文献来统计各成员的使用频率,对"思、图、虑、念、惟"五个词的发展情况进行详实的调查与描写,进一步分析这一语义场在上古时期呈现出的演变迹象及原因,为梳理"思考"类语义场在整个历史中的演变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风雨》一诗中的"君子"一词有其特定的含义,此诗非思君子、淫奔之词,而是男女幽会诗。这类诗歌的产生与上古郑地风情有关。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月相     
由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间相对位置的不断变化,地球上的人就会看见不同形状的月亮,我们把这不同形状的月亮,叫做月相。例如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农历的日期是根据月相变化规律来确定的,如果我们熟悉了各种月相,那么只要看见天空中某种形状的月相,就可以知道对应的农历日期了。下面是主要月相和农历对照表,可供初识月相的同学参照。同学们在观察实践中,对于形状相似的月相往往容易混淆,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点认识月相的方法。首先,在观察月相时,看见发亮的部分在我们右手方  相似文献   

19.
一.所谓外来词 先来谈谈何为外来词。在汉语中,一般来说,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它既包括汉语与外语不断冲突融合形成的汉语词汇,也包括中国内部汉族与少数民族自上古时期至今接触交流形成的词语。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前者。  相似文献   

20.
"伯、仲、叔、季"在上古时期作为排行次第词,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存在的事物,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中古以后不再表示排行,只作亲属称谓语。本文拟从"伯仲叔季"中"伯、叔"作为排行次第词、作为亲属称谓语、从排行词到亲属称谓语转变的原因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