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文章在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思考"义动词语义场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宋代这一语义场的演变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详实地调查与描写各成员的具体情况,分析这一语义场呈现出的演变迹象及原因,为探究"思考"类语义场在整个历史中的演变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14本文献中的"窥""望"进行调查,大致梳理了这两个词在两千年的历时演变中的语义和构词能力的变化情况。希望通过它们的变化管窥整个"观看"语义场词汇的变化。"窥""望"两个词的语义在历时演变过程中游走于上位义场和下位义场之间,语义的衍生呈现出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趋势,两个词独立成词的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根据《世说新语》语言运用中的实际情况,探讨"一般地看"这个语义场在《世说新语》中的情况,并对语义场中的词语进行辨释,以期为六朝时期"看"类单音节动词的研究提供一份专书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进行语义场历时比较研究,必须首先对最早阶段形成的语义场状况及基本特征进行清晰考察。先秦时期,“叙说”类动词语义场主要成员有“言”、“日”、“谓”、“语”四个。从使用频率、组合能力上和独立性看,“言”都应该是先秦“叙说”类动词语义场中的核心成员,并将这一核心成员地位一直保持至两汉以后。  相似文献   

5.
"冷""热"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对反义形容词,目前尚未发现关于这对"温度类"反义词的专门研究。本文通过对比前人"大小类"反义词的研究成果,以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冷""热"这对反义词从词汇、语义演变和句法三个层面的不对称进行具体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汉民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烹饪历史源远流长。采用语义场的理论,可将现代汉语中常见的15个"烹饪"词分为"蒸煮"、"煎炒"两类,从历时层面通过义素分析法梳理各个语义场内部的关系,揭示义场演变特点,可为汉语词汇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羽毛"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在斯瓦迪士(M.Swadesh)的《百词表》中居第36位(feather),考查魏晋传世文献,研究魏晋时期"羽毛"语义场的构成、使用及演变情况。魏晋"羽毛"语义场共有5个成员:羽、毛、翮、翰、翎,代表词为"羽"。  相似文献   

8.
"门"的基本意义多达二十多个,我们探讨其中比较常见的十个义项,分析其语义演变,探讨其引申机制发现,"门"的语义演变主要是隐喻、语义虚化、使用范围扩大、名词活用为动词、词缀化等作用的结果。从历史角度看"门"的语义演变发现,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六朝这四个时期的语义演变比较频繁,而唐宋元时期没有产生新的语义,直到清代出现了新的语义演变。  相似文献   

9.
汉语下肢语义场是词汇系统中典型的语义场之一 ,这一语义场的“能指”从古到今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本文拟对古汉语下肢语义场内各义位的使用及其历史演变情况作较为详尽地描写 ,在此基础上分析各语义子场内多元体存在的价值 ,探讨下肢语义场的演变特点及规律 ,探求下肢语义场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油脂"语义场中,虽有外来词不断加入,但源自古英语时期的本土词fat至始至终占主导地位。在激烈的竞争中,oil取代了古英语词ELE。这些外来词不仅壮大了"油脂"语义场,也使这个概念的表述更加细化,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进步。本语义场成员的语义演变途径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以相关性为基础的转喻。凸显的引申义是"阿谀奉承"和"贿赂"。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不同时期“下”的历时演变,“V下”短语的语义经历了从单一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语义衍生过程与心理认知密不可分。本文在对“V下”短语语义结构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语义发展演变历程,构建“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网络模型。基于拓展概念隐喻理论,对“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过程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以便全面了解“V下”的发展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2.
王丽 《现代语文》2006,(10):67-68
"将"的语义和用法在不同时代会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拟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的<西游记>为语料,对其中所出现的"将"字进行穷尽式考察,研究"将"字在明代的语义与用法,并拿它同唐五代时期的<祖堂集>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的语义与用法作比较,这对于全面了解"将"字的发展演变情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当中,"吃"除了可以搭配食物类的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以外,还可以搭配非食物类的非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则基于认知语义学视角对"吃+NP"结构的语义进行研究,以明晰这一结构语义。  相似文献   

14.
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汉语中两个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的演变,并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个语义对立的趋向动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不对称性.关于"上"和"下"的语法化演变,语料分析的结果表现出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法和语义改变完全遵从语法化演变的原则.语法化演变的脉络提供了类型学上的证据,对趋向动词而言,汉语是由一个动词框架语言发展成一个卫星框架语言.在研究"上"和"下"的语法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在与宾语结合时,连用的宾语只能解读为目标含义,而非来源含义,然而与"下"连用的宾语则可以是带有目标或来源含义的词.这样的后接宾语限制形成了"上"和"下"在宾语语义角色上的不对称现象.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架构下尝试为"上"和"下"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义不对称性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华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湘南学院学报》2017,(4):76-80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怨恨"义,并且不同的词在同一义项中其情感色彩强弱、语义指向、语法搭配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现代汉语时期,"憾""恨""怨""悔"的基本义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各个词的基本义逐渐单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16.
名词“拐”从本义到“拐杖”义、“跛行,瘸”义的语义演变,考察了这两个语义场中“拐”与其他成员的替换消长情况两种语义演变分别涉及泛化、隐喻、转喻等机制,“拐杖”义语义场的演变体现了汉语复音化的趋势,“跛行,瘸”义语义场成员的差异体现了典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词化"这一术语集动态演变过程与静态演化结果于一身.借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本文着重讨论了荚汉"哭"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偏好.研究有以下三点发现:一是英汉"哭"类动词享有共同的语义成分组合模式,即"核心意义+方式+原因+口型+持续时间",但内部语义容量及词语感情色彩有差异;二是英汉"哭"类动词词化偏好不同;三是词化过程伴随着语义成分的增加,消减、合并及词性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所谓"餐食"是指"把固体食物吞咽下去"。在上古汉语中,人们用12个词项来表达此义位。餐食语义场经过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三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了各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消长和更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借用词化模式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分析英汉"思考"类动词的核心语义、语义构成、语义容量和词化偏好,发现英汉语中的"思考"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及结构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结论支持罗思明(2007)对Talmy词化模式的修正建议以及对英汉运动事件动词词化模式为"动作+方式+X"的主张。"核心"与"外围"语义成分的划分及其对应的词化模式对其他词类均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20.
"喊叫"类动词是日常言语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本文借用词化模式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讨论了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核心语义成分决定同义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