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青铜重器司母戊大方鼎,以其通体尺寸之大、重量之重,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鼎”。关于该鼎的重量,历来都写作875公斤,几成定律。但中国计量科学院最新称量的结果却是832.84公斤。为什么鼎会由重变轻了呢?这还要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谈起。  相似文献   

2.
<正>初中《社会发展简史》(现改为《思想政治课》),新旧教材均列举了“司母戊”或“司母辛”大方鼎的史实,在教学参考书中大都把其中的“司”解释为“祭祀”。《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试用课本》教学参考书中说:“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因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就是‘祀’,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之于祖庚为祭祀母亲(名戊)而铸造的”。《中学政治课教材词语解释》、《初级中学社会发展简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的历次版本,对“司”均持“祭祀”之说。但笔者却有一些疑问,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因其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的一个青铜器。然而,随着青铜器发掘数量越来越多,考古学家通过对众多铭文的解析和对比,对“司母戊”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后母戊”更显合适。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司母戊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显然,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纠正了这一错误。  相似文献   

4.
<正>1939年,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迄(qì)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和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从面世的第一天起,这件国宝就开始了数次历险的历程。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当地农民常私自探寻文物。1939年的一天,当地村民吴培文家的佣工吴希增等人用洛阳铲在田地里探找文物。当铲到地下十多米深时,触及到一个硬东西,他将铲  相似文献   

5.
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青铜重器司母戊大方鼎,以其通体尺寸之大、称量之重、造型浑厚、气魄雄伟等特征,集中表现了商代晚期青铜铸造工艺的超高水平,被誉为“中华第一鼎”,并被广泛写进历史教科书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6.
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附近出土。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千克。鼎外观庄重大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从铸痕观察,司母戊鼎是用20块陶范铸成的。除双耳是先铸成后嵌入鼎范外,鼎身其  相似文献   

7.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刊载了黄彪老师的文章《司母戊鼎实乃后母戊鼎》,认为“司母戊鼎”是错误的.正确的名称是“后母戊鼎”。  相似文献   

8.
提起项羽,人们就会想起“力能扛鼎”一词;说到某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人们就誉其为“扛鼎之作”。“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有具体的含义。本文就其多重意义试作解释。一、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用的器物。鼎,《说文》释义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铸成。鼎大多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如司母戊大方鼎。鼎多用来煮制肉食。用鼎煮肉时,鼎下烈火熊熊,鼎内沸水翻腾,令人望而生畏。所以,有“人声鼎沸”比况环境嘈杂,以“四海鼎沸”形容局势不安。王勃的《滕王阁序及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都有…  相似文献   

9.
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到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 在商代早期遗址中出土了较大型的青铜器。中国商代早期的大型青铜器还很粗陋,器壁厚,外形多模仿陶器,花纹多为线条的兽面纹。1939年在安阳市出土的礼器“司母戊鼎”是殷代前期青铜器的代表作,是商王为其母铸造的。重达875 kg,高133 cm,横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旟”鼎     
洋洋兔 《少年月刊》2023,(Z1):68-69
<正>·年代:西周康王时期·发现时间:1072年·发现地点:陕西省眉县杨家村"旟"(yu)鼎传承了商代的圆鼎风格,厚重庄严。铭文不多,却体现了西周后宫女性的权力和威严。“旟”鼎是一个叫旟的贵族,为了纪念王姜新赐给自己的土地而制作的。在史料中,并没有关于王姜的记载,我们根据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才知道王姜是西周第三位王一—周康王的王后。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 2 4页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 ,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据近期有关考古资料表明 ,这句话并不准确。《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记载 :“司母戊鼎…… ,高 1 3 3米 ,长 1 1米 ,重 875公斤。”而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 12期所载徐卫民《秦陵铜车马的科学工艺》一文记载 ,秦陵出土铜车马一号车 :“通长 2 2 5厘米 ,高 15 2厘米 ,重 10 61公斤。”二号车 :“通长3 17厘米 ,高 10 6 2厘米 ,重 12 41公斤。”而“经过用光谱和化学分析方法测定 ,铜车马系用锡青铜铸造。主要成分为铜、锡、铅。”它…  相似文献   

13.
陶圣建 《历史学习》2005,(10):32-33
高中新课标教材在讲到宗法制度时,提到了鼎或簋,本文对鼎、簋和钟鼎文作一知识性介绍,并指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一处错误。鼎,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鱼肉用。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已发现的铜鼎,最大的高三尺,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失,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裆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  相似文献   

14.
“鼎足对”(“鼎对”)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古已有之,而在元代杂剧、散曲中尤其缤纷灿烂;并不是“元人散曲中特有”的句式。鼎对除了具有偶对的一般特点、功能外,还从多方面显示其个性,如排比的溶入,串对的显豁,辞格的集结等。在元曲中,鼎对能使事、理、情表达得酣畅、遒劲、和谐,更具有审美价值。这种历史久、形式美、功能多的修辞格,如今还没有绝迹,在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它还在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利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器物内的铭文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见到的唯一有关武王伐纣的第一手出土文献史料.因此,自从发现以来,利簋铭文一直以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但是,各家对铭文中的关键字"岁鼎"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为了更好的理解铭文,有必要对这两个字进行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16.
安阳,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神奇的辉煌。这里诞生了可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美洲玛雅文字媲美的甲骨文,诞生了举世无双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诞生了风靡世界、博大精深的《周易》,诞生了美丽动人的“玄鸟生商”的传说。  相似文献   

17.
自打文字族人诞生以来,“鼎”氏家族可谓风光无限,在子孙们的不懈努力下,“鼎”氏家族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大方鼎,过去习惯称之为“司母戊”鼎.该鼎通高133、器口长110、宽78厘米,重875公斤.它不仅是我国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属仅见.有关青铜文化的论著,几乎没有不提到这个方鼎的.但是,由于对方鼎上面的铭文(见图1)的释读存在着分歧,以致对这一方鼎的定名,至今仍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对于方鼎铭文的释读,就目前所见,主要有“司母戊”、“后母戊”、“(女后)戊”三种意见,我则认为应以读作“母后戊”为宜.兹述之如下:“司母戊”是最早流行的读法,由于对“司”字的含义长期来解释不清,铭文的含义一直未能明了,当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后母戊”与“(女后)戊”都是在一九七六年河南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后,学者们联系该墓所出器物上的“妇好”“司母辛”等铭文、墓主的身分、并结合殷墟卜辞的内容和古文字形体正反每无区别的规律提出来的.读“司”为“后”,明确了器主的王后身分,使得一系列问题能够迎刃而解,这无疑是铭文释读上的一大进步,这种读法在近年来一直占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说“鼎”     
我们的祖先从发明陶鼎到青铜鼎再到铁鼎前后绵延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鼎最初的用途是做烹煮器具,直到春秋时期,贵族还用鼎来烹煮食物。在鼎里放上食物,底下架上碳火烧,食物烹熟后,用杠穿过两耳,由下人们抬至客厅供贵族享用。夏铸九鼎之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2008,(6):50-50
问:“鼎”字是《世纪宝鼎》(义务教育教材第12册第23课)中的生字,对于这个字的结构,参考资料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上下结构,有的说是半包围结构。请问:应当怎样分析“鼎”字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