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了解简易方程的学习情况,去年六月份,我们出了七道应用题,对九所农村小学52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考查。七道题中有五道选自课本第六一九册,另外两道是依课本第十册列方程解应用题单元中的例题改编的。结果正确率只有58.8%,这使我们吃惊不小。分析错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以后,他们解题思路仍停留在算术解的水平上。如“小明4分钟走240米。照这样速度,他走840米要多少分钟?”它的方程解是:设走840米要X分钟。得方程240÷4×X=840或840÷X=240÷4。(能用第二个方程解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有两位老师同教浙教版第八册数学第31页“行程问题应用题”:小明和小红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4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 讲授新课时,A、B两位老师均采用了课件、学生表演、画线段图等多种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运用两种  相似文献   

3.
例1小明在阅览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某次聚会上,共有6个人参加,如果每两人都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小明通过努力得出了答案.为了解决更一般的问题,小明设计了下列图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爬楼梯     
[题目]小明、小刚每爬一层楼需1分钟,小明家住三楼,小刚家住六楼,小刚回家爬楼梯所用的时间是小明的几倍?  相似文献   

5.
智力测验     
需要爬几天? 有树三丈三,小虫往上 攀,自天上兰尺,晚上退尺 三,爬到第几天,小虫站树 尖? 怎么这样巧? {一个数字“巧啊巧”,一个数字“真是巧”.两个数字来相加,等于“真是巧啊”里请你猜一猜,什么数字这样巧?(注:题中引号里的每个字代表一个不同的数字) 挂挂是若干? 一群小娃娃.排队去参观,队伍成两列,两队人一般,冬冬排左边,顺数算第三,兰兰排右边,倒数是十三,两人并排走,娃娃共若千? 怎么分组? z、2、s、4、5、6、7、8、9,九小数宇分三组,每个数字用一次,九个数字都入组,一组加倍等二组,三组除以3等一组,请你细心想一想,九个舞字怎分组?…  相似文献   

6.
创设情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胡松林(上海市实验小学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应用题后,笔者曾用两道应用题对一千多名学生进行测试,题目如下:(1)一个人3分钟走60级台阶,照这样速度,5分钟走多少级台阶?(2)一幢房子从一楼到三楼共有30级台阶(...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学生在解答这样一道题:小明10分钟步行了620米,小明步行的速度是多少?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毕业复习时,笔者曾出示这样一道题:小明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15分钟,小英与小明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经10分钟相遇。相遇后,两人各自继续前进,当小明到达乙地后,小英还需几分钟才能到达甲地?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浙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步测”一课有这样一道例题:“王宁走4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了62步,第二次走了64步,第三次走了63步。他平均一步的长度是多少?”教材的解题步骤是:(62 64 63)÷3=189÷3=63(步),40÷63≈0.63(米)。一位教师执教时先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汇报时,有学生提出了如下两种不同的解法:解法1:40÷62≈0.65(米),40÷64≈0.63(米),40÷63≈0.63,(0.65 0.63 0.63)÷3≈0.64(米)。解题思路是:先分别求出三次走的平均步长,再求出三个步长的平均数。解法2:62 63 64=189(步),40×3=120(米),120÷1…  相似文献   

10.
教师可将例1分解为两个小题,分步进行.第一步:小黑板出示分解出的第一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张华从家走向学校,每分钟走65米,经过4分钟到达,他家距学校多少米?"要求学生回答"求距离,怎么列式?"第二步:出示第二个一步应用题"李诚从家走向学校,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到达,他家距学校多少米?"同样要求学生回答"求距离,怎么列式?"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提出在一次期中检测试卷的批阅中,笔者碰到这样一种情况,让学生在括号里填单位时,三到五年级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出现错误,比如,"铅笔长15米","教室宽7厘米","小明体重32克","一个鸡蛋重13千克"",小明一天在校时间是6分钟(秒)","小明从家到学校要30小时"……这时候,笔者就问三、四、五年级的数学教师,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没想到,所有的教师都是一样的回答:"唉,平时也是反复的教学,反复的说明,但是没有用,一到做题目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误。"在同情  相似文献   

12.
小红和小明是好朋友,但两人不在一个班级。有一天,小红问小明:小明,你们班有多少名学生?小明略想了一下,说:我的前后各有一排座位,我坐的这排从左边数我是第八位,从右边数我是第七位,你说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第四单元中有这样一道例题:“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了81步,第二次走了79步,第三次走了80步.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书中这道例题的解答过程是这样的:(81 79 80)÷3=240÷3=80(步)50÷80≈0.63(米)答:平均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0.63米.对这道题的条件与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可发现,其实这是一道平均数应用题.根据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应该是“行走的总距离÷行走的总步数=平均每步的长度”,根据这个数量关系,这道题的解答过程是:  相似文献   

14.
我们农材小学教师调动频繁,所任的科目也是经常变换的,很难为学生打下系统牢固的知识基础。一般学生都不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很低。特别是两种量比较的应用题,学生更是模糊不清。针对这一情况,我编了一组不同类型的两种量比较的系列题让学生练习,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系列题共分四组: (一) 被比量是已知的加减法习题①小华做了300道题,小明比小华多做50道,小明做了多少道题? ②小华做了300道题,小明比小华少做50道,小明做了多少道题?  相似文献   

15.
一位老教师上示范课。当他夹着教案步入教室,没有班长喊“起立”的口令声,同学们稀稀拉拉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聊以表示对老师的敬意。这样的课堂氛围能上好课吗 ?教师回礼后走下讲台,轻轻问了问坐在第一排课桌上的学生,然后根据情况,果断地对这位学生说:“小明,请你带上手纸,到厕所去找找看。”不一会儿,班长小红随着小明在教室门口出现了。因为怕耽误上课,他走得太急,忘了带手纸,蹲在茅坑上起不来。意外事件,从发生到结束,教师用了大约三分钟时间便处理好了,听课教师、上课学生为此情绪都很兴奋。   这一节示范课,确有许…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小明遇到这样一道题:韩师傅10分钟做15个零件,林师傅12分钟做16个零件。谁做得快一些?小明第一次是这样思考的:15÷10=3/2(个),16÷12=4/3(个),因为3/2>4/3,所以韩师傅做得快一些。但当他用第二种方法解答时,他犯糊涂了:10÷15=2/3(分),12÷16=3/4(分),因为2/3<3/4,所以林师傅做得快一些。同样一道题,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相反的结论呢?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上面两种做法。  相似文献   

17.
给一年级学生做一道类似4 6=? 6 8=?的算术题,他们都能很快地算出得数。但是当他们遇到像下图中的问题:“这里的三盒蜡笔中有两盒是小明的,那么最多有几支?最少有几支?”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反思这一现象,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少必要  相似文献   

18.
今天是小明的12岁生日。下午一放学,小明背着书包就兴冲冲地往家里跑。回到家,小明惊呆了:原以为爸妈在家里给他做生日饭,没想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小明想了又想,是不是爸妈上街为他挑选生日礼物去了?想着想着,小明高兴起来。他跑进了书房,赶紧写完作业后,在客厅一边看电视,一边等爸爸、妈妈回家。10分钟,20分钟,一小时,两小时……小明一直等到晚上7点多钟,也没见爸爸妈妈回来。这时,小明再也忍不住了,哇哇地哭出声来:“呜——呜——爸爸妈妈怎么还不回来给我过生日,你们是不爱我了吗?”小明哭了将近一小时,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这时候,他想…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有利于把应用题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的特点和分析的方法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举例说明例某人去赶火车,第一次每小时走8里,离车站还有1里时火车便开了,第二次每小时走12里,结果早到站20分钟,问这个人距车站多少里?  相似文献   

20.
片段一:理解感知师:(出示下图)小明上学走了6分钟,小红上学走了8分钟,谁走得快些?谁走得快些?小明家小红家生:还要知道路程才可以比。师:(呈现线段图)小明上学要走360米,小红上学要走560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