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折钗股"与"印印泥"都是极为重要的用笔。"印印泥"旨在强调用笔时垂直方向向纸面的下压运动,及由此带来厚重浑圆的线条;而"折钗股"则为书写时平面方向的扳折弯曲,及由此形成的兼具流动性和体积感的笔道。这二者皆是书写者下笔用力地体现,却表达了不同的运笔方式,学书者可以怀素及吴昌硕的篆书为例,分析两位书家的重要笔法,并将其做对比及融合,为研习各家笔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2,(19):12
正钗,由两股簪子合成,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这种饰有鸾鸟的钗被称为"鸾钗"。钗的安插可横插、竖插、斜插、倒插,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3.
正古人论书,侧重技法。一个"八永"涵万字,让人煞费多少苦心且不说,光对"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钗股""壁坼缝"等术语的渐悟、顿悟,就印证着多少古人长年累月的体会与心得。然而,古人更重书品。挥毫落墨,留在纸上的形态、模样、气韵、品质才是最重要的事实,或云"书法之精义"(陆维钊)。汉代杨雄体会得最早,说是"书,心画  相似文献   

4.
(五)转与折所谓转,即圆转;折即方折。朱和羹《临池心解》中说;字画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可以说,行书的线条只有转折才能改变方向与  相似文献   

5.
正画画有写生之方式,书法、篆刻是无法写生的。学习篆刻这门艺术,除了临摹学习,几乎再无第二条途径。有些大艺术家,也是在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和感悟之后才具备了"屋漏痕""折钗股""万物皆入书、入印"的超跨度的变通能力。对初学者而言,只能"印内求印",印宗秦汉、隋、唐、明清流派印,在基础期必须经过这些学习训练。  相似文献   

6.
钗头的创意     
一说到簪、钗,大概立刻会联想到王熙凤的"朝阳五凤挂珠钗"之类,似乎此类头饰只有"珠光宝气"这一种风格.其实,在那些远逝的岁月里,女性当中悄悄流行着一种作风,就是凭借灵感,在钗头系挂各种各样的小玩意,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巧慧、情趣.  相似文献   

7.
在《长恨歌》之末,自居易写杨玉环托临邛道士致意李隆基: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其中的"金钗"解释起来不难,而对"钿合"的解释就颇难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或谓是"用珠宝镶嵌的一种首饰用两片合成",或说是"用珠宝镶嵌的金合"。那么,到底如何解释才算合乎实际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钗、黛斗争说起,指出二百年来读者因钗、黛之争的障碍,看不到红楼梦八十回构思和描写中并未写钗、黛斗争,而是写钗、黛和好,二美合一。程、高续书后四十回方以钗、黛斗争、一死一嫁、不可两立为结局。后代读者受此误导,不能觉察,出现多处误读,直至于今。这个误读反映传统思维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正>【某珊主讲】讲了这么久宝姐姐和阴郁男的对决,有些看官可能要问了—你不是说"钗黛之争"么?这一直都是钗钗钗,有黛啥事捏?诸位表心急,在这台大戏里,戴玉出场的镜头在后面。话说经过宝拆的严防死守以后,阴郁男老实了几天,再不会串到前排来展现魔音大法,只在后排唱"我不是老虎"而已。不过这种凄凉的景象没持续几天,阴郁男就开始有点故态复萌,虽然不会再换  相似文献   

10.
意象的根本功能来自于其蕴含的文化能量。本文以"紫玉钗"为中心意象,分析钗意象转换的形成、发展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从意象叙事的角度,通过意象的再生、融合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来阐释《紫钗记》中的"紫钗"意象的叙事功能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中,"钗黛合一"具有两个层面的意蕴:宝玉角度的"合一"和作者角度的"合一"。首先,宝玉梦中所见可卿身上的二美合一,正是宝玉在初见黛钗之后产生的一种女性理想,也是他对自己内心矛盾的幻象式解决。其次,作者对钗黛合一的处理则是表现了他的一种美学理想。钗黛二人是女性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女性两种不同类型之美的典型。钗黛二人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也是美的事物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笔法 用笔须平,如锥画沙; 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 用笔须留,如屋漏痕; 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 至于笨、浊、滞、涩之笔,便非重. ——《古代人物画的勾勒方法》1953年 笔有顺有逆,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一笔.由一笔起,积千万笔,仍是一笔. 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露于笔之外.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相似文献   

13.
三综观《红楼梦》全书,可知黛、钗的矛盾冲突,主要发生在前四十二回,以后则矛盾渐渐消失,二人并转向相互体谅,最后终于和解,而成为知己,以黛玉主动拜薛姨妈为"妈",称薛宝钗为"姐"而结束。在四十二回前,黛、钗矛盾冲突的重点又究竟是什么呢?若简而言之,即乃"木石前盟"与"金玉  相似文献   

14.
“青荇”,又称“荇莱”。朱熹《诗集传》云其“根生水底,茎如钗股,上青下白,叶紫苏,圆~i,-t-余,浮在水面”。陆机的《疏》和《康熙字典》也都沿袭了这一描述。而《再别康桥》里的青荇叶子却没有“浮在水面”,而是“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即根叶全长在水下。而”茎如钗股…‘圆茎寸余…‘浮在水面”,这样的植物只能生长在浅水里,但康...  相似文献   

15.
正圆折圆折是《颜勤礼碑》笔画的一个突出特色,以圆转暗过的方法写折,不形成"折肩"。折肩用按笔书写,圆折用提笔表现。写圆折时,往转折处先提笔带过,形成圆润平滑的效果,再顺势转笔,然后才按笔下行。要求书写时握笔不能太死,提拔笔法的运用需很熟练。圆折的出现,使法度森严、僵硬刻板的唐楷透出一股轻松活泼、生动自然的气息。  相似文献   

16.
<正>二十四、哪个正太不善怀春:第二次钗黛之争【某珊主讲】第二次钗黛之争发生在宝拆"收编"戴玉不久以后。这次"相争",并非出于钗黛两人的本意,而纯粹是被阴郁男这个色情狂拉下水所致。阴郁男是我班的一个奇男子,他与我的闺蜜团的关系千丝万缕——在高中三年里,他骚扰过宝拆,调戏过戴玉,被小资女追求并最终勾搭成奸,可同时又对本人明送秋波。他就是这么一个品位奇特人品低下的家伙,他那充满猥琐的视线范围从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巨著,以黛、钗诗词为着眼点,可以纵览全书韵文所反映的文学、文化、语言学特色。从修辞方面来看,二人均善用典故及拟人、复辞等手法。林黛玉善用各种诗词曲赋体例来表达情感,其诗词用韵也呈现多元化特点;而薛宝钗的诗词创作量则明显逊于黛玉,且形式较为单一。仔细研读黛钗诗词,可看出《红楼梦》的诗词有如下特征:“按头制帽”反映人物性格,“一语成谶”预示下文情节,“针砭时弊”暗讽社会腐朽;林黛玉的诗词是女性主体意识的集中爆发,而薛宝钗的诗词则是女性意识在压制下的含蓄表达。此外,黛钗诗词也为“钗黛舍一论”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线索:宝钗或多或少也具有黛玉那种多愁善感的气质和一些反叛特性。  相似文献   

18.
<正>补记:戴玉发飙记也许第一次钗黛之争写到这里应该收尾了,但下面的这一段,我实在觉得应该写出来,但又不知该放在哪里写,而且,这一段"戴玉发飙记"归根结底是由戴玉企图跟减肥女争夺我而引起的,虽然算不得"钗黛之争",但原因和性质都与第一次钗黛之争差不多,所以将这件事补在这里吧。就在戴玉充满嫉妒的灵魂尚没有得到宝拆宽容大度的灵魂所安慰的那段时间,也就是高一上学期的某段时间里,戴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宝、钗的爱情悲剧及悲剧原因来阐释两人的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20.
薛宝钗和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两个最为优秀的女性形象,一个是儒家文化的审美典范,一个是道家精神的完美化身。无论从外貌、性格还是行为处事、人生追求来看,两个人均在各自的领域内达到了极致。"钗黛合一"作为作者以及贾宝玉的美好愿望,是一种只有在理想中才可能达到的状态。而在现实情境中,贾宝玉在钗黛两人间的徘徊取舍,对待钗黛两人的不同态度,恰恰体现了儒道两种不同文化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交融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