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的交通事故报道的内容分析显示,交通事故报道是常规性报道,数量常随着极端恶劣天气升高;以四分钟以内的消息类事故报道为主;视频素材的来源多样;报道基调多为中立。电视新闻中交通事故报道的创新路径包括:重视事故后续跟踪报道,采用多元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报道交通事故,改进交通事故报道机制,报道方向逐步向公共新闻转型。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期,也是事故易发期,矿难、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等密切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利益的重大事故不断见诸媒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同时,人民群众的安全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了解事实,还需要从事故中寻找解决办法、看到光明面,增强预防意识,掌握防范手段,这些都对传媒拓展报道领域提出新的要求。《中国记者》特组织专题研讨如何创新安全文化报道,以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安全发展的舆论氛围,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加强监督,提高人民群众的预防、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于灾情报道,我在1987年第3期《新闻战线》上发表过:《灾情报道的另一面》。主要是阐述如何处理好灾情、原因、责任,善后各个环节上的各方面的关系。一年多来,报刊上的灾情报道已经有了比那时大得多的透明度。像大兴安岭森林火灾那样成功的报道,及以后对于重大火车、飞机事故和旱涝灾情的报道,都丰富了灾情报道的经验。这些报道都在报道正面的抗灾救灾事迹的同时,揭露和批评了那些在灾害面前失职的干部和单位,以及趁火打劫、发灾难财的坏人坏事。就以宁波市去年7月洪涝成灾之后又遭强台风袭击的报道来说,由于及时报道了灾情,并突出  相似文献   

4.
何立 《新闻实践》2010,(10):69-71
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交通事故报道由于缺少理念的突破和方法的创新,事故报道的碎片化、格式化现象严重。最惯常的交通事故的报道往往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事故未造成(或造成)人员伤亡。记者赶到现场时,现场一片狼藉(一段现场的描述之后)——记者采访了事故当事人和目击者,他们描述了事发经过。  相似文献   

5.
田野 《大观周刊》2012,(46):245-247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道路交通越来越顺畅便捷。但在交通带给人们高效率、快节奏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灾难——交通事故。由于交通事故引发的争议和纠纷越来越多,致使交通事故引发的诉讼案件急剧上升,对交通事故鉴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掌握事故发生的各种规律,科学鉴定交通事故责任,科学有效地采取交通安全措施,控制和预防交通事故,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陈芊芊 《东南传播》2011,(12):92-93
微博的诞生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这个新生事物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以“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报道为例,分析了微博在这一事故中的角色和地位,并由此得出微博的介入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微博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灾祸事件一直是新闻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媒体报道的重点,有些西方新闻写作教材把灾祸报道分为两类——事故报道(Accident)和灾难报道(Disaster)。事故报道主要指人为灾祸,如交通事故、空难、人质扣押等;灾难报道主要是自然灾害,如水灾、地震、热带风暴等。区分这两的关键在于新闻事件的严重性,即死亡的人数。如果一起交通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全球每天有3500人死于公路交通事故,我国每年大约有6万人在交通事故中丧生,20多万人在事故中受伤,数十万家庭饱受亲人离世或亲人受伤之痛.如此多鲜活生命的逝去,如此多无辜伤者的痛苦,把交通安全这一沉甸甸的话题托举到人们面前.怎样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怎样更好地维护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郭景茹 《大观周刊》2012,(33):40-40
道路交通发展至今,在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难以回避的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虽然难以回避,却不是不可预防并避免的。对此,细分析导致交通事故的现实原目,并力图从中寻求有效规避事故发生的预防措施则显得苑涛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一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  相似文献   

11.
姜小彬  曹坚 《视听界》2001,(4):30-30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外,网络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些媒体竞争激烈,争夺受众,但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并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就广播来说,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传播迅速、收听方便、参与性强等等。但同时,也有它的弱势,如一瞬即逝等等,从接受状态来说也有极为不利的一面,如有时人们虽然是在听广播,却常常是“一心二用”,甚至主要是干别的事情,听广播只是附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处于一种“不注意”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相似文献   

12.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D301次和D3115次动车发生追尾,造成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初步调查表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暴露出诸多问题,这是一起不该发生、且可以避免和防范的责任事故。面对这次事故,媒体及时报道事件进展,大胆质疑事故处理,  相似文献   

13.
交通事故现场有大量的痕迹,包括车体、人体、路面痕迹等等,这些痕迹是对交通事故的反映,因此在进行事故鉴定时掌握大量相关信息有助于鉴定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4.
我是《北京日报》的一名通讯员,长期工作在基层。和新闻记者相比,我们这些基层通讯员,接触的社会面比较窄,也没有充分的专门采访时间。这对我们搞通讯报道来说是不利的一面。但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应该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我们熟悉自己的单位,熟悉自己身边的  相似文献   

15.
正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D301次和D3115次动车发生追尾,造成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初步调查表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暴露出诸多问题,这是一起不该发生、且可以避免和防范的责任事故。面对这次事故,媒体及时报道事件进展,大胆质疑事故处理,充分表达批评意  相似文献   

16.
林克勤 《新闻界》2005,(2):103-105
在西方新闻界中,所谓的不可预见性报道包括交通事故、火灾、游行示威、灾难等突发性事件报道,以及在新闻教科书上争议颇多的人情味报道。在地方性报纸中交通事故和火灾报道比较多见。据一家剪报公司在1997年的一次调查,事故和灾难性报道比其他的新闻由头能带来更多的报纸发行量,体育新闻排在第二位,经济和犯罪报道排在第三位。按业界人士的观点,事情的后果越严重,报道引起的关注和反响就越大。西方的地方报纸往往喜欢报道事故和火灾,  相似文献   

17.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火灾发生率也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攀升。血淋淋的交通事故,支离破碎的火灾现场,这样的报道经常出现在报纸的版面、电视的屏幕上。事故必然伴随着生命的损伤和财产的损失,不仅给当事人带来灾难,也会给其他受众带来焦虑、不安和恐慌。媒体不可避免地要报道事故,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关于处理“渤海2号”事故的决定中指出:“一切重大事故均应及时如实报道,不得隐瞒和歪曲。”这里所说的报道,除了向上级机关所作的内部报告外,当然包括公开的新闻报道。这个对事故报道的新要求应该引起我们新闻界的重视和积极贯彻执行。在四化建设中发生事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报纸报道事故不是为了宣扬事故,而是为了用事故教育读者,接受教训,推动四化建设。从新闻报道来说,完全避开四化建设中这一类新闻,甚至国外报道了还不报道,这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也不利于通过社会舆论来总结经验教训,防止新事故的发生。在报纸上选择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故进行报道,公开揭露产生事故的因素,也是为了振奋人们大干四  相似文献   

19.
"死亡""事故""原因""责任""腐败""处分",安全生产是非常特殊的报道领域,笔下的词汇是如此沉重,身上的责任是如此沉重,容不得半点乐观,容不得丝毫差错。作为分工安全生产报道的记者,四年的报道经历、四场特别重大事故现场报道的亲历,笔者愿把这些与生命和责任相关的点点滴滴与大家共享。认识现实从事安全生产报道,面对一串串伤亡数字,亲历一个个凄惨事故的现场报道,总是心情沉重。虽然从数据看,最近三四年来我国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安全生产领域永远如履薄冰,决不能轻言成绩。据国家安监总局的统计数据,2006年全国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了11.2%,但绝对数字依然惊人:全国11.28万人死于事故,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的特大、特别重大事故发生102起。也就是说,平均每天309人死于事故。全国8.9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4746人死于煤矿事故,1517人死于火灾事故……  相似文献   

20.
正每个城市的每一天,都有一些交通事故发生。从交通的角度讲,事故就是事故,只有事故原因、事故结果的差异,而从新闻的角度,则几乎每起事故都不尽相同,都有发掘的价值。作为《湘潭晚报》一名跑交通线的记者,笔者认为交通事故写作也要进行角度选择,尽量在一般性事故中体现出新闻性、服务性。选择较具新闻价值的事故组织采写,不宜对每一事故都进行报道。即使是交通安全宣传的专业报纸也不能如此,综合性报纸则更不能这样。通常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