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农村广播与有线电视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新闻媒体中应是一对孪生兄弟,各有分工,各有职责,各有优势,谁也不能代替谁,谁也不能吃掉谁。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个赔本,一个赚钱,造成了一些人对它们的偏见,形成了“一上一下,一热一冷,一重一轻,一喜一忧,一多一少”五个相反的趋势。如何克服重电视轻广播的现象,如何加快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同商榷。思路之一,炎须坚持办广播、用广播,不断增强领导的注意力。如何“办”?笔者认为有如下四条途径;一是调频广播。它不用杆子,不要专线,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认识事物方面,视觉往往比听觉更胜一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还有“百看不如一听”的时候。作为一名广播记,重视广播音响的运用,充分发挥广播音响的优势,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媒体记的技能,也是最能“出彩”的本领。音响,对广播来说是最具个性的一种元素,在广播节目中,它有着十分显的位置,音响可以增强广播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使广播节目更具现场感和感染力,甚至还可以表现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广播与电视“参名比誉,谁优谁劣”的激烈争论中,在人们纷纷谈论“广播低谷”的时候,谢凤阳同志的专著《广播优势论》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它的出版面世,象一缕春风,一扫广播界的沉闷气氛,令人清爽畅快,精神振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相似文献   

4.
“究竟是谁在听广播?”或者是“究竟是谁在听这个节目?”这是我在从事广播广告经营这么多年经常被问及的问题。从营销角度来讲,目标受众的确定是任何营销策略的前提,这也就不难理解广告商对这个问题的格外关注。反过来,对于正在走向市场化的广播电台来,要成功地创  相似文献   

5.
浅谈广播剧     
(一) 广播剧是电台专门录制的供广播用的戏剧形式。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英国伦敦广播公司播出的世界上第一个广播剧《煤矿之中》到现在,广播剧刚刚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新型的、大有发展前景的戏剧艺术。广播剧属戏剧范畴。必须有“戏”,有动感,有立体感,有时间的推移,讲究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即:一切从“听”出发。广播剧可以称得上是纯粹的“听觉艺术”,或者说是“声音艺术”。它借助于无线电波的翅膀,通过语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迅速普及的今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怎么融合?有的专家说应该是“互联网+”,有的专家说应该是“广播+互联网”。其实,无论是谁加谁,关键的是融合发展的结果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谁加谁,得数都是一样的。但对广播来说,谁加谁是不一样的。电台说广播+互联网,强调的是广播必须主动研究互联网及新媒体,运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最终达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浅谈广播语言的想象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是听觉媒体,它通过有声语言向人们传递信息。与报纸、电视等媒体相比,它具有稍纵即逝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弱点,但从有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来说,却又具有“以声取胜、以情感人”、激发听众思维、给听众以极大想象空间的优势。因此,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研究如何增强广播语言的想象魅力,  相似文献   

8.
广播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广播的特点是快、伴随性强和接受成本低。听众听广播,是希望从中了解到自己应知、未知、欲知的各种信息。广播听众收听广播就如人们到商场购买物品一样,喜欢什么品牌,需要什么信息,爱听什么节目,都要“货比三家”,而且听众们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即  相似文献   

9.
参加人大会采访,有一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会议开始前两天,我对一个省的代表团80%的代表进行了一次广播收听调查,发现竟没有一个人带收音机!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不安和深思。不能否认,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是一个弱势媒体。但它也有两个最大的优势:其一,它是一种受众感到最轻松的媒体,以“听”和“看”两种信息接受方式而言,“听”无疑是更轻松的方式;其二,它可以在移动中便利地接收,这一点电视和报纸也都难以做到。从此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习惯上认为,广播编辑,总离不开文字稿,还要与剪刀、浆糊、胶水打交道。在电台直播室诞生之前,或许可以这么认为。而在今天,在广播走进直播时代的今天,情况有了变化。传统的广播编辑理论,也是以稿件为中心的,编辑程序自始至终都是稿件的处理问题。尽管也强调稿件处理的“口语化”原则,强调“听”的编辑工作原则,但从根本上,它仍然脱离不了稿件,这是由传统的广播运作模式所决定的。随着直播室在广播中的诞生,广播实践实际上已突破了传统的理论框框。几年来的广播实践已表明,直播后的广播编辑工作,人们已有意无意地把重点从往日的稿面上转移到今  相似文献   

11.
丁霞 《声屏世界》2002,(10):49-50
笔者在市级电台一直从事播音主持人工作,本文试图谈一点对办好广播法制节目的肤浅认识。法制节目定位要准。法制节目的定位主要有内容上的定位以及听众的定位。从内容定位上来说,法制节目题材广泛,专业术语枯燥难懂,因此从内容上说我们要考虑节目的题材能否吸引听众,在日常生活中听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哪些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如新余台《人与法》栏目曾经播出过“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经济损失,应向谁提出赔偿”,“存款被冒领银行有没有责任”,“签订保证合同的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节目用通俗的广播语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来,我们的新闻改革抓短、快、多,在这方面确有改进。现在一些有时限的新闻,最先到现场的往往是电视台的记者,或者广播电台的记者。但是,社会上也有反映,认为广播、电视新闻份量不够,轻飘飘,人们看了、听了,印象不深,不满足。所以今后广播、电视新闻的改革要进一步深入,就得抓“四个度”:速度、广度、深度、高度。第一是速度。电磁波的速度是每秒三千万公里,在速度上没有别的传播工具可同它比拟了。这是广播、电视的优势。这就创造了一种条件,使我们广播、电视的新闻有可能跟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可以做到“同步报道”、“现场直播”(即记者在现场直接作口头报道)。上海电台从1983年全运会起,许多报道都是在现场直播的。观众、听众认为这种报道很真实,使人如身临其境,感染力也特别强。比如,朱建华破跳高世界纪录,记者用报话机和转播车从现场向两台传  相似文献   

13.
王珲 《新闻窗》2009,(4):116-117
“新闻”,顾名思义,强调一个“新”字。何谓“新”,也就是新近发生的、有新意的(事实)。那什么又叫“新闻”呢?从广义上来说,新闻一般是指媒介传播中常用的各种新闻报道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等。时代在更新、社会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而更加密切,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成为一个“村”。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新闻媒介真实地、全面地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  相似文献   

14.
张荫泉 《新闻窗》2014,(1):58-58
广播是让人们通过耳朵听有声语言来了解新闻事件的,被称为单通道新闻媒介,所以,通常把由广播获取信息叫做“听广播”;电视是让人们通过眼睛和耳朵两个感官双向了解新闻事件的,被称为双通道新闻媒介。电视新闻媒介与广播等新闻媒介相比,其特点是声像并茂,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画面。但是,它的优势在于主要依靠视觉形象,也就是画面来传递信息,表现主题。画面是电视新闻反映新闻事件最重要的手段和最主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广播媒介的经营已经进入品牌经营时代,打造广播品牌已经成为广播媒介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对广播来说,品牌就是它的一个支点,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谁的核心竞争力强,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那么,广播媒体的品牌经营要如何进行才更为符合市场运作的规律呢?  相似文献   

16.
《耄耋老人得到四面八方热情关怀》,这是一条标题。凡具有中等文化程序的读者一看就懂。如果通过广播念,对“耄耋”一词许多听众也许会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误以为是老人的名字。假若广播说80岁老人如何如何,效果则另是一样。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的广播中,半文半白的语言,不明不白的简称,生僻难懂的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时常灌耳。比如:“窃以为……”、“……使之……”,“如……则……”等等。试问有什么必要非用这文言词汇不可呢?谁在讲话的时候用些“之、乎、者、也”呢?还比如:“双引”、“双争”、“四有”、“经洽会”等等简称和专业  相似文献   

17.
今年,在评选1988年度京郊广播好新闻中,出现了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就是“带响”的报道较前明显增多了,而且无论题材的选择、形式的运用以及录制效果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带响”的,这可说是广播台、站记者、编辑的一句行话。谁都知道,广播的特点是让人听的,是靠声音传播内容的。而带响的报道,就是根据广播这一特点,利用新闻现场实况录音或新闻人物谈话录音所进行的报道,即通常说的录音报道。录音报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广播里常用的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录音特写、录音评论、现场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18.
人人希望健康长寿。近些年,众多媒体开设健康养生栏目,报纸有健康版面,电视有健康栏目,许多家广播电台先后办起了“健康养生”、“健康之友”、“空中门诊”、“求医问药”等等健康服务类直播节目。我们说,运用大众喜闻乐听的手段,向人们传播防病保健知识,提供医疗信息,对百姓来说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我们的广播直播节目向听众开通了热线,医疗专家、教授和主持人坐进直播室与听众在空中交流,为听众提供  相似文献   

19.
汪波  王荣 《新闻知识》2004,(9):34-36
报纸会被网络所取代吗?每当有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开始普及时,人们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又开始热烈地讨论网络会不会取代三大媒介。很多人认为这是杞人忧天或是老掉牙的话题,并会列举出当年广播没有取代报纸、电视也没有取代广播的例子作为反驳,认为各种媒介各有优势,谁也取代不了谁。  相似文献   

20.
1992年10月26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上海乃至大陆的“广播人”来说却是个值得写上一笔的日子:上海电台新设直播节目“市民与社会”在正午12点一举打破了长期横亘在听众与电台间的一堵无形的厚墙,电台破“墙”而出,听众凭借电话破“墙”而入。实事求是地看,沪上广播观念一直领先于各省、市电台,甚至于中央台,从大陆首条电台广告的制作播出到全国首家交通信息台的开立,从“蔚兰旋风”到“王小毛”炒热,上海的“广播人”从没安分过。但由于“大环境”的制约和旧“广播观念”的束缚,广播始终未能摆脱“我播你听”的格局,广播快捷、灵便、易于同听众直接交流的优势远未得以发挥。广播要真正介入社会生活,贴近市民,贴近实际工作,就必须让听众参与广播,而且听众参与的方式、也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